导图社区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简史》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中国教育史,含六章内容:下篇为外国教育史,同样包括六章内容。在每章的结构安排上,作者虽以纵向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但也并未简单遵循朝代更迭或历史发展的先后,而是从如何便于教与学的角度,对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如此安排,一方面便于教育进行指导,同时也更方便了学生的自学。
编辑于2022-06-14 15:29:35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以史为鉴
教育制度(实践史)
教育思想
教育思潮和改革(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张)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文字产生,萌芽形态的学校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夏朝:奴隶社会初创时期,以射造士
商朝:奴隶社会,以乐造士
西周
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官学制度建立,尊礼教
相关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教育
行政体质-学在官府
典型特征: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官学系统
国学
乡学
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大艺,大学课程);书、数(小艺,小学课程)
家庭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学在四夷(私学)
私学产生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
稷下学宫
学术自由,兼收并蓄,官私兼融
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
诸子百家 (九流十家)
儒家
孔子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教育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学、思、行结合
道德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和贤人
礼与仁
重视道德实践
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慎言敏行,改过迁善
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师生平等,相互促进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
孟子
人性本有,后天所有,性善论
亚圣,《孟子》
教育
作用
社会-得民心(得民而王,以德服人)
个体-求放心
目的
明人伦
内容
以孝悌为中心,以仁义礼智四德教育构成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
理想人格
大丈夫
道德教育
持志养气,存心寡欲,动心忍性,卧薪尝胆,反求诸己
教学原则
强调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荀子
先天之性,后天之伪,性恶论
化性起伪
教育
作用
化性起伪
目的
培养贤能之士
内容
六经教育
教学
学习过程
闻、见、知、行
学习方法
积少成多,坚持不懈
学习态度
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思维方法
兼陈中衡,解蔽救偏
教师
倡导尊师,以施教为治国之本
墨家
墨子、《墨子》
教育
作用
社会
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为公
个体
素丝说,后天决定论
目的
培养兼士/贤士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内容
政治与道德,自然科技,文史知识,思维论辩
形式逻辑,创三表法(有本、有原、有用)
排斥乐教
方法
主动,创造,量力,实践
道家
老子,庄子 (卢梭)《老子》《庄子》
教育
作用
自然无为,返璞归真
理想人格
隐士
学习方法
致虚,观双,存疑
教师
不言之教,自然教育
法家,名家,兵家,小说家,纵横家,农家
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
教育目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外物:格物,致知
个人:诚意,正心,修身
社会化发展: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学记》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教学原则
预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藏息相辅
教师
尊师重道
教学相长
秦至清末
秦汉时期
文教政策
秦代
统一文字
严禁私学
吏师制度
汉代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有为而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兴办太学
重视选举,选贤举能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
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氏家训》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文教政策
存儒兴学
兼容佛道
科举制度
隋朝正式建立
中央集权
宋元时期
文教政策
理学:以儒学为主,糅合佛道思想的体系
尊孔崇儒,推崇理学,民族分治,尚文禁武
宋代的官学改革
在太学实施三舍法
书院产生(私人)
朱熹
理学先河-周敦颐
格物穷理
小学教事,大学教理
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明清时期
文教政策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哲学,推崇程朱理学
严格学校管理
禁锢思想
八股文
大兴文字狱
书院
明代书院
东林书院
东林学派
特征:
蒙养教育
王守仁
阳明先生
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知行合一,随人分限
儿童教育:激发兴趣,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儿童教学活动多样化
道德教育: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颜元
实用主义倾向
经世致用与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成个性
晚清至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
封建型向开放型发展
洋务派-中体西用
张之洞《劝学篇》
早期教会教育
西学东渐和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
英华书院
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宣传基督教,学习英文和中文)
教会女学
兴办新式学堂
学习西文西艺
留学教育
师夷长技
幼童留学,留学欧洲
维新运动
全面学习西学
创办学校(兴办学堂,传播维新思想,培养维新骨干)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通艺学堂,绍兴中西学堂 浏阳算学管,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
建立学会,发行报刊
改革科举制度
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倡西学,兴办各级各类学校
设立京师大学堂
建立近代学制
倡导女子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
壬戌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
1906清政府颁布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留日高潮,庚款兴学,留美教育
民国时期
教育改革
民国成立初期
蔡元培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清除了封建性,强调男女平等, 注重实用技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国民政府时期
蒋介石,四一二事变,南京国民政府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教育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
高校迁移
学校国立
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学校教育的发展
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育制度改革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反复古主义教育
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科学
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教育思潮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本地进行本土化教育实践改革
实用主义
杜威,陶行知
进步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平民教育
教育平民化
工读主义教育
工读结合,工学结合,读书与劳动结合
职业教育
黄炎培
勤工俭学教育
科学教育
科学的教育化
教育的科学化
推广了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等研究手段, 也大范围的试验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
国家主义教育
教育改革实验
学校教学
设计教学法(单元教学法)
以儿童经验为线索
做中学
班级授课制
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
个性化差异,丧失主动性
试验道尔顿制
个别教学制度:自由,合作,计划
教育促进个人化发展,也要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德可乐利制
文纳特卡制
华虚朋
乡村教育运动
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
定县实验
愚,穷,弱,私
原则:化农民,农民化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
黄炎培
职业教育
平民化,实用性,社会化,科学化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社会化,科学化
敬业乐群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陶行知
科学下嫁活动
《生活教育》半月刊
《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
形成背景
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病,吸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主要观点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
教育与思想
教育大家
蔡元培
五育并重,全面和谐发展
军国民教育(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世界观教育(哲学)
美感教育(美育)
办学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
明确大学宗旨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改革系科与教学体制
整顿教师队伍
陈鹤琴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
南京鼓楼幼稚园
我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中华儿童教育社
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研究组织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我国第一所国立幼稚师范学院
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外国教育史
主线
教育制度史(实践史)
教育思想史
教育流派与论著
外国教育史分期
古代部分(公元前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教会教育
世俗教育
近代部分(17世纪-19世纪末)
现代部分(19世纪-20世纪初)
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
古希腊
荷马时代(商,西周时期)
古风时代(周)
道德教育(四大德):智慧,勇敢,正义,节制
氏族制度→奴隶制度(城邦国家)
斯巴达
奴隶主军事专制
雅典
奴隶主民主制
对比
政府对教育的态度,培养目标,教育机构
差异根源
地理条件
古典时代(春秋战国)
智者学派
智者
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创立三艺:文学法,修辞学,逻辑学
贡献:扩大了教育对象,拓展了教育内容
希腊化时代(战国时期)
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原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反思
目标:培养新政治家,重新塑造城邦道德
内容:智慧即德行,美德即知识,健康与锻炼
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柏拉图
客观唯心主义
政治观
社会本位论(哲学王)
哲学观
双重世界(理念与现实)
认识论
学习即回忆
亚里士多德
灵魂
营养,感觉,理性
教育实践
胎教婴儿教育,初等教育方面(教育年龄分段, 自由教育/文雅教育/博雅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兴趣和学习
教育意义
天性,习惯,理性
古罗马
王政时期
农民-军人教育(教育目的),家庭教育(主要形式),家长制(实施)
共和时期
初等小学教育,中等文法学校教育,高等修辞学校教育,其他专业性学校教育(学徒制)
教育希腊化过程
帝国时期
教育走上形式化,基督教兴起及早期活动
教育家
西塞罗,《论雄辩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分班教学理念
奥古斯丁,《忏悔录》,宗教哲学-神学
中世纪 (神学色彩)
教会学校
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修道院学校
宫廷教育
七艺,问答法
骑士教育
独特的世俗家庭教育
教育目的为契约精神,一种完美人形象
城市学校
世俗性,强调技术和职业培训,宗教教育地位下降, 教学水平较低,基本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大学体制兴起
特点:自治性,世俗性,国际性
雏形:知识者的行会组织
教学方法:讲解,雄辩
原因:经济发展,新市民阶级产生, 世俗生活需要,东方文化影响
阿拉伯帝国学校
昆它布,清真寺,宫廷学校,家族学校,图书馆,学馆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人文主义教育
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自由
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要求
倡导学术,尊学理性
意大利
前期:强调世俗性和人性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北欧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新教教育
宗教改革,西欧文化重建
路德宗
马丁路德
加尔文派
创办日内瓦学校
英国教派
加强教师管理,培养绅士,加强英语教学
近代教育
特点: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
知识梳理:教育的管理权和领导权归谁所有 学校制度(学制) 教育制度法案
各国的教育制度
教育
初等教育
义务教育普及化,大众化
中等教育
中等学校的改革
高等教育
世俗性改革
英国
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国家加强了教育的干预(加强世俗化), 普遍实施初等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发展高等教育
领导权,管理权
天主教会→国教→政府
国家干预教育:国家拨款补助教育活动(萌芽,1833年) 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 通过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直接干预教育事业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发展
初等教育
学校:慈善学校,堂区学校,星期日学校,普通私立学校, 妇女学校,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学校)(陶行知,小先生制), 幼儿学校(欧文,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和公学改革
公学保证了高质量教育,但受众人少
创办新型中等学校-实科学校
双轨制度
精英轨
精英教育
平民轨
普通教育,劳动者
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
师范教育
导生制
推动初等教育普及,促进师范教育发展
德国
领导,管理
教会→国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 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
发展
初等教育
德意志学校
泛爱主义思潮
强调人类的博爱和人道主义
巴西多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泛爱学校”,儿童中心萌芽
洪堡德
新人文主义思想
文科中学的改革和实科中学的大发展
中等教育
骑士学院,文科中学,实科中学
高等教育
自然科学+哲学
发展
封建保守性,古典性,宗教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步推动了大学改革
新办大学注重传播近代哲学和科学,注重学术自由
洪堡德创办柏林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新办学思路)
师范教育
洪堡德,师范教育建设
学习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法国
领导,管理
天主教会→国家
教育近代化: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
国家层面
帝国大学成立
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
大学区制推行
奠定了法国教育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基础
与教会教育的博弈
发展
初等教育
《基佐教育法》:标志着法国国民教育制度建立的开始, 但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思想
《费里教育法》:初等教育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 标志着法国国民教育制度建设的正式确立
中等教育
耶稣会中学,文科中学,国立中学,市立中学
高等教育
大学类型多样化,文科改变其预科性质, 神学最高地位衰落,巴黎大学地位提升
师范教育
美国
发展
教育领导体制-教育地方分权制
初等教育-公立学校运动
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制(六三三学制)
高等教育-宗教性殖民地大学→州立大学,普遍取消神学讲座, 增设现代新学科,赠地学院,大学自治,重视学术研究, 女子高等教育发展
师范教育-导生制,单轨制
主要教育思想 (17-19世纪)
夸美纽斯
人物
捷克(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教育学之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
著作:《大教学论》,被视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科的独立(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的叙述了学前教育的专著) 《世界图解》
教育
目的
最终目的:超越现实人生,为永生做准备,形成永生所需的理性的灵魂 现实目的:学问,道德,虔信(全面发展)
作用
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自然原则
根本性指导思想,是文艺复兴引证自然思想在教育中的全面运用
含义
教育遵循自然界及其普遍规律
教育遵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泛智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
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它是文艺复兴以来时代精神的产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实际知识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历史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贫苦劳动人民对受教育权利的愿望和要求。
论课程和教学
教师
教学用书
教学原则
直观性,自觉性,主动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 (思考: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换)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学年制
评价
夸美纽斯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由于身处时代的限制,他不可能完全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但是他能够及时敏锐地把握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发展的时代脉搏,承前启后,奋力开拓,求实创新。夸美纽斯开近代教育科学研究之先河,撰写了继往开来、影响深远的教学论专著,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倡导泛智教育,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理,可谓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首次在理论上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西方乃至世界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总之,夸美纽斯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卢梭
人物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家)
著作:《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
人为的发展-别人教育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
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
核心-回归自然。只有三种教育趋于一致,才是良好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为自然的教育服务
自然教育
服从自然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自然法则
儿童个性,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
论人的天性
性善论,感觉论
教育
目标: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自由人)
目的:培养自由,完整个性,独立,平等,自食其力,自由的人
方法:1.正确看待儿童一﹣“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2.给儿童以充分自由一一“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3.教育要因材施教。 4.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教育
自然教育的实施 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一、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锻炼为主; 自然后果法: ニ、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 三、少年期或青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四、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近代西方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期的新庄示范农场和新庄孤儿院,开始社会改良主义实践。撰写《林哈德和葛笃德》,获得法兰西共和国荣替公民称号。 创办斯坦茨孤儿院,继续发展其教育理论。 在布格多夫任教,担任布格多夫学院院长,进行教育改革。 伊佛东学院时期是裴斯塔洛齐教育成就的顶峰时期。撰写《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裴斯泰洛齐运动。
论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 (全面和谐、遵循自然、儿童天性)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依据人的本性(岩石)培养人、发展人、形成人的活动(建大厦)。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能力一完整的人的发展,“智力、精神、身体”的平衡和谐发展。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的人。 教育的作用:教育有助于人的发展;教育有助于社会改造。
论教育心理化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他将教育教学工作置于心理学基础之开辟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时代。 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儿童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心理学化是实现教育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教育心理学化包括: 1.教育目的心理化: 2.教育内容的心理化; 3.教育原则方法心理化: 4.儿童主体性培养。
要素教育理论
要素教育论要求教育活动从简单要素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要素,目的在于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简化和科学化。
主要内容
德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基本方法是说理和行为训练,重视学校向家庭学习。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情感、自我控制和道德认知。
智育的基木要素是“数、形、词”。教育内容有计算、测量和语言。在智育中注重思维训练。
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体育和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而且也会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和职业能力发展。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语言教学,计算教学,测量教学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评价
根据要素主义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学学科教学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誉为是“小学学科教学法奠基人”; 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时代性质未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晋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被称为规范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或科学教育学建立的标志)
理论基础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 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 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实践哲学(伦理学) 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明智的关系: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依照法律解决冲突:公平:善恶有报
统觉心理学(观念心理学) 心理观念:观念是心理的基本要素,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统觉和统觉团。心理现象只是观念的运动和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念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统觉、兴趣、注意: 统觉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统觉的条件 兴趣、注意。
统觉理论(新知识一意识阈+已有观念一统觉团) 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如果它有足够强度能唤醒意识阔下已有的相似观念,并与之联合,由此获得的力量将驱逐此前在观念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称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认知结果);如果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系过程进一步巩固该观念。 兴趣(統觉的条件):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观念赋子统觉活动以主动性。
教育目的
教育的“可能目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目的”(道德的目的) 可能目的是必要目的的前提,必要目的是可能目的的归宿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五种他观念 (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的真正善良的人。
教育(道德教育)性教学原则
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样,离开教育的教学是无目的的手段,离开教学的教育是缺乏实现途径的目的。”
道德教育一理性、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上恶行。 训育可分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阶段: 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课程理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课程范围与类型)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兴趣的分类:来自于自然的认识兴趣和来自于社会的情感兴趣。认识的兴趣又可以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情感的兴趣又可以分为: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根据兴趣的类型设置相应的学科科目。 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国语、本国语:法律、政治、历史;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课程的组织)课程要与统觉过程相适应 根据统觉原理,要求课程安排应注重内容的相关懂和集中性。相美就是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輕就是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于段(历史和数学是学科的中心)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课程的安排:进度)课程要与儿童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受席勒等人的文化纪元理论影响,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的个性和认识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取得的文化成果。儿童发展与课程﹣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要按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相应阶段取得的文化成果来安排课程:婴儿期要加强身体养护,幼儿期要学习《荷马史诗》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要学习历史和数学发展理性;
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心理学,力图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提出了从感觉经验开始,经过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概念的教学进程理论。 统览的完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环节:感官刺激一新旧观念的分析联合一一统觉团的形成。 据此,他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1.单纯提示教学(直观教学)2.分析教学 3.综合教学
单纯提示教学即直观教学。它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经验的模仿和复制,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经验。单纯提示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形成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准备。 分析教学是在单纯提示教学的基础上,对同时出现在感官前的事物加以分析,使儿童对当前事物的反应更加清晰,为观念的联结做好准备。分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命名和描述各个部分。 综合教学是根据单纯提示和分析教学提供的表象,形成观念联合,获得新的知识概念。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教学形式阶段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行动 思维状态:专心和审思。 教学过精的四阶段:明了(消楚)、联想(联合) 、系统、方法。 教学过程四阶段理论是建立在心理规律的基础上的,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程序规范。对西方学校教育实践和师范教育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价
1.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 2.作为传统教育的拥护者,强调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 3.其理论的不足性在于充满思辨和哲学色彩,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福禄培尔
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学习数学和自然哲学,研究装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 ,致力于儿童教育方法(游戏)的研究, 学习了语言学、物理学、化学、矿物学以及哲学和人类学等。恩物(游戏),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教育名著
《人的教育》
教育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上帝一万物永恒的法则:人的本质一神的统一性、自然的差异性和人的个性三方面统一。 教育,必须順应儿童的特点和正确对待他们。 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理解为适应潜藏在人体中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 而这种力量和オ能的发展是“上帝的本源”的表现。(活动的本能 认识的本能 艺术的本能 宗教的本能) 提出教育要追随活动的本能,就是要唤起和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自由、自觉)
人的“自动”发展原则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动发展的过程,即人的内部力量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育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
福禄培尔接受了卢梭关于儿童是分阶段发展的设想,但他认为发展是渐进连续的,每一阶段的完成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婴儿期 “吸收期”,主要以身体养护为主。 ●这阶段要提供条件发展要儿的感官,运用要儿的四肢,并激发儿童最初的求知欲。
幼儿期 ●幼儿期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除了身体的保育外,还应多注意儿童心智的发展。 ●母亲、父亲和家庭要承担起对动儿的教育。 ●这一时期、幼儿借助语言和游戏的方式,开始把他的内在本质向外表现。因此要顺应儿童内在書要,顺应自然地采取游戏的方式教育幼儿,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
少年期 ●少年期主要是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东西的时期,即学习的时期。●应以后天的环境为主,以课程为中心。 ●借助实例和言语进行教学,但游戏与家庭生活仍是少年期教育过程的 要素。
幼儿园课程
游戏及恩物
◆游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既组成了儿童生活,也是一个主要的教育手段。 ◆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出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游戏解释为是儿童内部本能的表现,认为儿童正是通过游戏表现其内在“神的本源”的。 福禄培尔制订的儿童游戏体系: 身体的游戏●作为力量和灵活性的练习,也是内在生活勇气和乐趣的表达 感官性游戏●听觉游戏、视觉游戏 精神性游戏(“恩物”)●为了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道德品质。
“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供幼儿游戏时使用,之所以叫“恩物”,按照福禄培尔的理解,这些玩具都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的,是上帝的恩赐物。
目的:用恩物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训练他们手的活动技能。 形状: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
作业
歌谣
语言
评价
◆福禄培尔是近代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也是近代影响最大的幼儿教育家。他首创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着学前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客观上顺应了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要求发展学前社会教育的要求。 ◆福禄培尔为幼儿园创造教学材料、玩具,设计一整套作业体系的思想和方法,这在整个学前教育史上是首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虽然在利用“恩物”等玩具和材料进行教学和作业的方法过于枯燥和形式主义,但如果能结合儿童实际灵活运用这套“恩物”和作业 体系,确实可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 ◆但是,由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其唯心主义哲学观上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神秘主义和浓厚的宗教色彩。
斯宾塞
教育思想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科学)
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
论教育的性质
(一)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具有反作用于社会的功能 1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教育具有传递和再生产科学知识的社会功能 3.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オ (三)教育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的全面发展 1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两个方面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基础)2.人在才能、志趣、品德、个性方面自由的、充分发展。只有自由发展,才能全面发展。 3全面发展不仅单指个人,而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 智有 体育 综合技术教育(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美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起源于劳动说
论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德可乐利教法”
(1)取消分科教学,以兴趣为中心安排综合课程: (2)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实施个别化教育: (3)采用整体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表达; (4)学校成为学生的工作场地和实验室: (5)培养儿童互助合作、遵守纪律和为团体服务的品质: (6)课桌布置成马蹄铁的形状: (7)学习成绩采用综合报告形式。
评价
1促使对西方传绮教育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 2.为曜代教育讀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模式、构成了20世纪西方教育的起点: 3促进了欧美理代教育思想的交流和传振: 4只关注儿童个人的发展,较少き及教育的社会性:注重精英教育、忽视公共教 育的发展。
外国现代教育 (儿童中心)
欧洲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实验教育学
背景 (1)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实验是验证假说的一种最有效手段:(2)生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为儿童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教育实验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3)实验心理学产生为实验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4)课业负担过重和精神疲劳成为直接原因: (5)质疑传统教育,试图创立一种新教育学说。
主要思想 第一,认为传统教育学建立在主观思辨和臆想之上,属于非科学: 第二,教育理论应该由传统的纯粹经验和逻辑思辨走向科学化: 第三,强调从实验中发现教育途径和方法,通过測肚、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开展儿童 讲光; 第四,教育实验是在学校和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而非实验室。
积极影响 实验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模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促进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促成了儿童研究运动,儿童学( Pedology ):20世纪初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研究儿童行为和发展的学科。
消极影晌 1.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2.使教育科学自然科学化。忽视社会性因素:3.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4.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通到文化教育学的反对。
主要理论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
公民教育,劳作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
儿童的心理是吸收性心智,敏感期,感官教育
幼儿教育发展观
传统教育的弊端:忽视儿童的精神需要:教育=灌输和惩罚 幼儿发展观: (1)幼儿发展具有心理胚胎期 心理胚胎期:0-3岁一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 (2)幼儿发展是一种精神生命实体化的过程 “吸收心理”一生物主动地吸收外界营养发展 一创造性、通过活动形成意识 反对“外铄论”
(3)幼儿发展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出生至6岁 “心理胚胎期”(3岁前) “个性形成期”(3岁至6岁) 第二阶段从6岁至12岁(学习期) 第三阶段从12岁至18岁(青春期) (4)儿童发展存在着敏感期 0-5岁:感觉发展的敏感期 1-4岁:秩序的敏感期 2个月﹣8岁:语言的敏感期0-5岁:动作的敏感期
感官训练﹣﹣即感觉训练
(1)感官训练的作用 感官训练可以为幼儿智力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感官训练能够发现并纠正学校里未发现的缺陷; 感官训练可以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观察者; 感官训练还可以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 (2)感官训练内容 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3)感官练的器材一﹣教具 感官教具的特点和使用要求:教具根据用途分为不同种类每种教具训练一种特殊感觉教具能够实现自我教育 (4)感官训练的基本原则 ★教具设计的内在系统性和刺激等级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儿童发展的敏感期★自我教育原则 ★针对性原则
意义
自由教育思湖的形成: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尼尔的教育思想 自由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第一,强调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第二,以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第三,自由教育思潮以教育实验为基础; 第四,忽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简介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 相对于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 立学校。
(一)思想背景 一方面,它是启蒙运动中出现的进步观念和进步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进步主义思想认为,通过教育和教育的改革,可以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它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新思想,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后期,杜威的教育理论对它产生了很大影响。
衰落原因 首先,它不能与美国社会的进步保持同步,并受到了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导致的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质疑和批评: 其次,其理论和实践存在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没有很好地处理活动与系统知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这类教育基本矛盾; 最后,具有传统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潮,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从内部发展而来的改造主义的批判,加速了其衰落。
主要特征
体现了现代教育本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抛弃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作业中心的观点
1.对儿童的重新认识和对儿童地位的强调 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基础上,进步主义进一步发扬了儿童中心论,并提出了“整个儿童”的概念,关注儿童的一切能力或力量。
2.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改变 进步主义不再认同以往教育中对教师的看法,认为教师的作用是鼓励,而不是监督。教师作为“舞台监督”、“向导”和“调度员”是十分重要的,但他不是唯一的权威。
3.关于学校观念的变化 学校不再是被动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教育,而不应通过记忆和推论进行教育;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观念,主张教育是实际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4.对教学、课程、课堂等观念的变化 (1)进步主义教育强调互助的、热情的和人道的教室气氛;强调让儿童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2)课程应适应每个儿童的成熟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创造力、自我表现和人格发展实现个别化教学; (3)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以便他们探索、操作和运用: (4)鼓励建立促进合作、共同经验的组织模式: (5)反对强制和严厉的惩罚。
主要实验
帕克 昆西教学法
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主义学校
(一)帕克一一昆西教学法 ·帕克是最早开展进步主义教育实验的进步主义教育家之一。他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昆西学校实验 时期(1875-1880)和库克师范学校的实习学校实验时期(1883-1901)。 。主要特征一儿童中心 (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儿童必须是教育实验的中心”,“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3)学校课程应与实际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精神。 ●虽然帕克没有解决儿童与社会、教师与儿童、活动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他提出了一系列进步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线索,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杜威等教育思想家。
杜威 芝加哥学校
促进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发展
约翰逊 有机教育学校
促进进步主义教育传统的形成
(二)约翰逊一有机教育学校 实验依据 占梭、 亨德森、杜威的教育思想 核心思想: 认为“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室”,“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其课程以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兴趣,取消了指定作业、分数和考试。
沃特 葛雷制
早期最具代表性、最完整地反映进步主义教育基本精神和特征的实验
(三)沃特葛雷制 依据: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葛雷制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 把学校分为不同部分:教室、体育运动场、エ厂和商店、礼堂。它体现了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将学校办成一个雏形社会的意义,被认为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早期最具代表性、最完整地反映了进步主义教育基本精神和特征的实验。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它不按年龄、年级等标准分班,而是按照所学科目和本科目的学习能力分班。一般分为快班、普通班和慢班。学生可能在不同科目的三种不同班级中学习,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所有学生都平等的分层次教学。
帕克赫斯特 道尔顿制
体现进步主义教育强调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实验
(四)帕克赫斯特一一道尔顿制(批判反思班级授课制) 道尔顿制是一种强调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个别教学制度。 道尔顿制的实施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指定作业、工作合约、实验室和表格法。 指定作业指的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这被认为是道尔顿制成败的关键。 工作合约是指学生以合同形式认领学习任务,在指定作业要求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支配时间、自由确定学习进度。 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按照学科划分的综合场所,配备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可以自由进出。 表格法用于记录学生完成指定作业的情况,以帮助学生考蔡学习进度、掌握时间。 该制度有三个原则:自由、合作和个性。
华虚朋 文纳特卡制
对道尔顿制的改进,加入社会合作情神
华虚朋一一文纳特卡制(个别教学实验) 在道尔顿制的基础上提出,同样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课程分为共同知识和创造性作业,前者按学科进行,后者分小组开展。 文纳特卡制主要有五个步骤: (1)针对每个儿童的特殊情况,制定特殊目标和标准;(2)进行全面的诊断测验,以明确儿童的能力; (3)编写儿童自我学习与自我订正的教材: (4)学习进度个别化: (5)集体活动和创造活动。 文纳特卡制和道尔顿制一样,都是为解决如何使学校的教学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这个共同的问题。它是 对道尔顿制的改进。它更强调培养儿童社会活动仪式和合作精神。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
社会意识和温和的儿童中心倾向的结合
克伯屈是“设计教学法之父”,被认为是杜威理论的主要解释者和推广者。 设计教学法以培养品格为最终目的。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取消课程制、取消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 1.根据目的不同,设计教学法包括4种类型:生产者设计(重点)、消费者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 2.他根据杜威的五步探究教学法,提出了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即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到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而四个步骤的实行则以学生为主。
杜威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ー、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882年杜威进入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
杜威一生写了大量的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著作。其中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作品是:《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等等。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即生长”(内发说) (二)“教育即生活”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一)教育即生长 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和发展过程,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儿童的本能得到生长。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二)教育即生活 (与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不同) 杜威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而不是为固定的承认生活作准备。他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一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 勃的生活。 杜出的"自 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是要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要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合乎社会的需要也合乎儿 童的需要。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这种改组或改造,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包含主动的尝试和被动的承受结果两个因素,并以特定的形式结合着,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
教育目的论 (强调生成性和过程性目的,反对结果性和终极性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生长和更好的教育,而生长和生活都是无止境的,无终极的,也是没有最后目的的,因此教育是没有目的的,这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社会环境并不是静止的或绝对的,而是变化无终极的,未来生活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学校除了传授具体的知识外,更应该有一种不变的工具能力。因此,我们将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社会作为教育的归宿点,这期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良好的教育目的是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情况制定的,忽视个人的能力和要求,提出一致的目标和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教育的目的必须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或进行合作的方法,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
教育的基本原则(无目的论) (一)学校即社会 (二)儿童中心 (三)从做中学
(一)“学校即社会” 杜成主张,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简化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种革新的学校即反映出现实的生活,又反映出理想的社会生活,它也可以促进民主社会的进一步改良。
二)儿童中心 儿童是教育的起点、中心、目的。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就是教育理想之所在。学校生活以儿童为中心。 杜成认为,传统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但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教师是辅导者和观察者,教师的作用必须从一个指挥者变成一个观察者和帮手。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而着眼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儿童便成为了学习上的主导者,而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了。
(三)从做中学 (直接经验的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 是指“从活动中学” 立足于直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从经验中学” 杜威反对传统学校把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讲与听的关系,他认为凡是立足于直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性课程) (一)经验性课程 (二)五步教学法
(一)经验性课程一一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 从做中学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与教材。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的社公生活的需要”,教材上“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两”。社成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传统的教育采用的分科教学不符合儿童的经验,应该要加强掌科间的联系,甚至打打破攀科界限。他强调教材和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在校内外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直接经狼,要突出儿童在来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五步教学法 将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一从做中学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4.有条不森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 . 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20世纪欧美的主要教育思想 (几大思潮)
与进步主义尖锐对立的要素丰义教育思想
巴格莱
要素主义者严厉批评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缺陷
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所以,要素主义者认为重视知识传统和教师作用的传统教育是理性的教育体系。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理性)的过程。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提倡名著运动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者坚持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和绝对真理论,把教育理解为对人之为人的永恒不变的理性、道德相精神力量的培养,强调教育的永恒原则
(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3)永恒的古曲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主张程序教学的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2)程予教学。 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和最低错误率五项原则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重视智能发展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1)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关注儿童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提倡培养“完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重视人格教育,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人本化的课程。 (3)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主张“改造社会”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想
“学会生存”观念下的终身教育思想
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包括人的一生各种教育的总和。
(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实现学生“自我生成”的在在主义教育哲学
海德格尔 萨特
自我生成 自我创造 自我完成 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