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言文阅读
古文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出现,它与我们现在的文字不同,则阅读起来很不易,不妨跟随本篇导图让我们既积累了文言虚实词又可以更好的阅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文言文阅读
3文言文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
1.联想推断法:联想类似或相关的语文知识,比较推断
2.结构推断法:利用句式结构,比如对仗结构、前后分析对比推断
意思的判断方法
3.辨析推断法:利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动词还是名词来进行推断
4.语法推断法:主宾语一般有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于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根据其所处语法位置
5.语境推断法:结合句子内部语境和段落全文语境进行推断
4.翻译
1.留:凡是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不动
2.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真正的词
3.补:补足古代简练说法省却的的内容
4.删:删除无意义或无必要的虚词
5.调,将原本的文言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6.贯:将文言文中修辞方法,用典故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的翻译
5.局式、词类活用、虚词
1.代词
1.代人代事代物:多是第三人称,翻译为他她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
例: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翻译为这,做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
2.助词
1.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道之所存,师之存以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以译为得
例: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所得
3.宾语前置得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翻译时省略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子中做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不翻译。
例:"之" 1.与白话“的”字相同,如“夫子之文章”。 2.无义,仅表宾语提前,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意为“爱莲”。 “是”也是表宾语提前,如“唯你是问”即“唯问你”。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动词结尾,只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不翻译
例:“夫”多与发议论有关,“盖”与委婉的猜测、祈使有关,“唯”与表示希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