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导论全书导图
考研参考书哲学导论思维导图,包括:第一篇本体论与认识论、第二篇审美观、第三篇伦理观、第四篇历史观 、第五篇哲学发展的历程。
编辑于2022-06-18 22:30:59哲学导论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一、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两个层次)
”人-世界”
“主体-客体”
二、精神发展的阶段
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
感受期
本能 无功利
主体-客体关系阶段
意识
区分自我与客体
认识
两个步骤 图像化思考-产生概念——直观与思维
实践
依靠人的认识采取活动——自然科学、经济政治道德的实践 功利性
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
审美意识
三个特点:超知识、越功利、超道德
核心在于感情的真挚 前对两个的扬弃
三、两种超越两种目标
纵向超越 有底论 概念哲学=在场形而上学 概念是永恒的在场(星空)理论或上帝
目标:相同
横向超越 无底论 不在场:未呈现或缺席(无数不在场因素)
目标:相通 (和而不同 前提:全宇宙的唯一性)
第十章 四 超越有限(在场)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四、两种超越的途经
思维
想象
想象的意义
五、两种无限观(结果)
思维的无限:真无限
想象的无限:坏无限
六、两种真理观
符合说
认识论,根源是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
去蔽说
本体论(存在论),如何理解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与自由
七、论境界 八、境界与文化
广义:灵明,人生境界;狭义:诗意境界
四个特征
独创性 客观性 固执性 可移易性
独创性 客观性 固执性 可移易性
四个等级
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的境界(因然而然)、审美境界(自然而然)
九、超越自我
禅宗
青原惟信:三重境界,见山是山,不是山,只是山92
关于”我“的三重认识:自我、无我、本我=真我91
禅宗的”无“与西方的”有“的区别和联系 95
十、超越之路
哲学的“奥秘性”(与常识相对立)与“公开性”(有路可揗)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超越有限的历程
1.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积极肯定、主动顺应)
2.人与人融合为一(民胞物与)
第二篇 审美观
十一、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
审美意识的核心是忘我,即超越
无我之境
原始的天人合人
有我之境
主客二分
实际上是前面的自我
忘我之境
高级的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特点:超越性
直觉性
创造性
愉悦性
超功利性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认识不等于进入自由境界,只是关于必然性的认识,而审美意识的创造性可以显示无限可能性,是不受限制的最大自由,超越功利,高于道德意义上的自由
十二、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传统哲学与惊异对立:惊异是无知的末端,求知的开端,知识与惊异相对立,结果是消解惊异,哲学以结束惊异而完成目的
人天生都是诗人
两个阶段
从不分主客到区分主客这一“中间状态”的惊异
真正的诗人境界或审美意识在于超越主客关系而激起的惊异,创造新的世界
惊异是哲学(诗意)的灵魂
哲学本质上应具有审美意识的惊异,人与存在相契合,如其所是
惊异使世界敞亮
十三、典型说与显隐说
典型说哲学基础
概念哲学
艺术哲学
美的定义由普遍概念在感性事物中的显现转向为不出场的事物在出场的事物中的显现
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十四、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艺术品显现无限性宇宙
历史(三个阶段)
古代 古希腊
摹仿说
近代 西方近代美学史:典型说
康德黑格尔
崇高(审美意识的高峰)164
现当代
显隐说:艺术的目的重在显现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
十五、审美价值的区分
黑格尔区分艺术价值高低的方法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形式美—模仿美—典型美—显隐(隐秀)美—崇高美
十六、两种哲学(了解):两种语言观
”人类自恋的三次冲动“177
”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
对人类自恋的三次打击
哥白尼 日心说
达尔文 进化论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
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
把在场的具体物与不在场的具体物结合为一
”大言“与"小言”
语言说人,无言之言 海德格尔:在手=在场 首先是上手 与我交融在一起
十七、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概念式语言
科学规律
诗的语言
聆听“异乡”的声音
具有 独特性、一次性、创造性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基本特性
言约旨远
象征性与暗喻性
画意性
音乐性
十八、美与真善(了解)
古希腊时期
美从属于真善
柏拉图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庞杂 道德上的善衡量艺术上的美
近代
美高于善而仍受真的制约
康德、席勒、黑格尔
现当代
美居于比真更高的地位
子主题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212
第三篇 伦理观
十九、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无道德意识
原始的天人合一
人类原始同类感
道德意识
主客二分
超道德意识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优于道德意识
善包括在美之中,是美的必然结论
二十、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马丁·布伯按人的生活态度把世界分为两重
被使用的世界
”我-它“公式
”人-物“
相遇的世界
”我-你“公式
”人-人“
人生的最高意义 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爱”态度而相互回应
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人“不能死于”“我-它”公式而不悟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二十一、人类中心主义与民胞物与说
注:万物一体、“物与”精神并非指人与物一律等价,而是包含等级差异的,这种差异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而其他生物无
二十二、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不理解人 关键:主动顺应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容忍和尊重他人的独特性
不等于互不干涉,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必然包含”冲突“
二十三、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康德的独白式
“绝对命令”
“主体性”为原则
哈贝马斯的对话式
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方式建立起来
“互主体性” “认知主义”伦理学以理性为基础
儒家的独白式
“天子”的独白的产物
“万马齐喑”
情与理的三种关系
理在情之上,儒家存理去欲压制个性
理在情之中,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
理在情之外,自由主义,强调个性多元性
二十四、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
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明清之际王船山至孙中山
“知”哲学与“行”哲学
儒家传统重“为道” 统一
西方传统重“为学” 相对分离
西方现当代哲学重“为道”趋势
尼采、海德格尔等
哲学与人生273-274
一、取其精化去其糟粕
二、独特性,可互相交流发展
三、合理区分,不可搅混,深入研究
第四篇 历史观
二十五、古与今
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不在恢复历史原貌,而在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
人不可能离开现在的视域看待过去
现在与过去的视域结合为一的“大视域”
“大视域”中的现在沉积着过去
“大视域”中的过去孕育未来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以“势”为基础的“天”的视域
“通古今而计之”
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十六、传统与现在
传统的主要特征
5点289
传统的原本言行的特征
3点
特定的原初行动者(发言人)
特定的受动者(包括受话人)
特定的现实环境(包括时代背景)参照系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5点292-296
1.对老传统应做新解释
2.对传统的新解释主要是指向当前
3.解释是传统自身的活动过程
4.对传统的新解释不能脱离传统
5.对传统的新解释是一个受限制与打破限制的斗争过程
二十七、历史 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驳斥的抽象的“同一性”概念:“万变不离其宗”射线
连续直线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1.历史的特点:新旧交替的非连续性
如无非连续性,一切凝固不变,不可能有历史
2.非连续性包含连续性
3.连续性是对非连续性的超越,是新旧不同之间的相通
4.通过对历史的理解,非连续性才具有连续性
时间距离的意义
1.时间距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使连续性更具生命力
2.时间的“超出自身"性
时间的特征就是瞬间的特征,也就是超出
3.时间的“超出自身”性决定着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酒神状态,老庄的天人合一,忘我
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著
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历史研究的最高目标是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
二十八、中心与周边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以在场者为中心,不在场者是第二位的不真实的
中心由周边构成,中心是周边的显现,中心与周边不可分,周边是第一位的,中心可以反作用于周边因素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1没有独立于周边的不变之“宗”
暂时相对稳定在某种限度内
2独立自在之“宗”的理论基础——抽象的同一性
抽象作用“削齐拉平”成为静止不变的宗
3中心变化的滞后性构成“宗”的概念
思想精神等越是内在的东西变化越慢
4中心(最封闭、呆滞、迟钝的)应聆听来自无穷的周边的声音
民族性与时代性
时代性的灵敏性与民族性的惰性
民族性的生命力需经时代经的冲击和检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经济的敏感性与文化的滞后性
文化多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精神产物
文化融合是大趋势
保持特点的前提下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二十九、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
1.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3.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实在论
重普遍
柏拉图发展而来
中世纪:唯名论
重个别
亚里士多德较重个别
近代哲学:唯理论者
笛卡尔、斯宾诺莎
唯一,统一性
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
近代哲学:经验论者
培根、洛克、贝克莱 休谟
个别,多样性
源于中世纪唯名论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中世纪哲学(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近代哲学(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现当代哲学(公元19世纪——至今)
三十、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1.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原则到转向主客关系式的发展只
2.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研究人伦道德为主导到转而注重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史
3.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理”压人的思想为主导到开始反“天理”的发展只
主要发展阶段
先秦哲学
孔子孟子
秦汉至明清之际的哲学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
明清之际以后的近代哲学
王船山、戴震
未来中国哲学之展望
三十一、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天人合一”的特点
一、个体性自我被湮没于盲从统治者意志的社会群体之中
二、人与人之间少有相互往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三、平常说的”天人合一“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体“”融通“指无人我之别的”人皆有之“的人性之同一性
“万有相通”的特点
一、自我的个性日益从社会群体的束缚中获得解放
二、”万有相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原始“天人合一”形态下的那种互不相通、互不理解的关系,而是相反“互相理解,互相融通。
二者区别以及中西文化史上从前者到后者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现实中“万有相通”进展迟缓及其原因
“万有相通”的哲学要求把”有我“与”忘我“结合起来
针对思想、观念提倡个性解放 有我
针对经济生活领域个人主义泛滥 提倡”民胞物与“的胸怀境界
余论:希望的哲学
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希望就是虚拟
希望就是战斗
希望与命运
希望与失望
希望与无限
“哲学”
赫拉克利特:爱智慧
“爱”的含义转变
和谐
前苏格拉底时期
追求
概念哲学(在场形而上学)(主客二分)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7-18唯理论与经验论、 18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德国古典主义哲学黑格尔
和谐
后哲学
马克思、海德格尔
哲学起源:源于在实践中产生的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惊异
张世英: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人生境界)之学是以进入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高远境界为目标之学。
否定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语言抹杀人与物分殊
美的五个层次
十四是对十三的进一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