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等内容,知识点详细,重理解与记忆,包括对题型的补充,您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你的错题,希望对您有帮助
编辑于2022-06-24 11:45:55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 内部规律
人的发展概述
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学中)
其他含义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有多种途径,但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观点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内部的固有的自然因素决定的,强调遗传的巨大作用
如遗传决定论、成熟论
代表人物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洛伊德
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精神分析学派
霍尔
复演说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威尔逊
基因复制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高尔顿
优生学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赛尔
成熟势力说
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卢梭
性善论
柏拉图
观念先于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观念与生俱来的
口诀
内个孟子复活为高歌:卢拉
外铄论
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性恶论,化性而起伪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教育是万能的
行为主义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斯金纳
靠外在强化或惩罚加以塑造
欧文
性格形成说
人的性格不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外力帮他形成的
口诀:呕性沥血
康德
人之所以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爱尔维修
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俗语
千金买房,万金买邻
邻:环境影响
居必择乡,游必择士
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良好环境,交游一定接近有德才的人
辐合论(二因素论)
观点
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代表人物
施太伦
遗传➕环境
口诀:施加
吴伟士
相乘说
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评价
机械、片面、形而上学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
观点
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可塑:可改变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俗语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有多种可能使其中的一种可能变成现实
环境是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口诀
三有教师全面控制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外部环境方面如家庭环境家长的,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系统内部
补充
教育万能论
是一种片面的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代表人物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万能克爱德华
教育无用论
高尔顿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主从关系,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个体主观能动性
概念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内因和动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
教育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揠苗助长❌
阶段性
表现
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
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题
在教育中把儿童当做儿童,而不当做“小大人”
看年龄
不平衡性
表现
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指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速的
教学启示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这一时期对某一方面训练可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期
提出
关键期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兹提出
动物印刻效应:认母关键期
例子
2-3岁:口头言语发展。2-3岁:计数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学习书面语言。5岁掌握概念
口诀:两座山比语文口语,两座山比数学计数,死刑(4形)似乎(4-5)由书面语定,呜呜(5)改年(概念)再做人
补充
转折期
两个阶段(两个年龄阶段)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
在转折期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者是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
有反抗是危机期,转折期平稳度过就只是转折期
互补性
表现
生理机能的缺失由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弥补
教学启示
教育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
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如有的儿童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很差,而有的儿童正相反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内
教学启示
要因材施教,弹性教育,兴趣班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整体性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身心阶段的划分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 学龄初期
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少年期 学龄中期
又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口诀:少林寺危险
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补充
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
婴儿时期
生长发育极其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量高。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外部规律
概括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但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指教育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其中政治功能是最直接的功能,经济功能是最基础的功能,文化功能是最深远的功能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决定
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决定着教育体制
补充
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学校不可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
如教育教导大家团结爱国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口诀
人舆公主
教育与生产力 (经济、劳动、资本)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结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比例
生产力制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手段比如是黑板或者多媒体,方法比如教授或参加实验,组织形式是个别或班级或网络授课
生产力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影响,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
补充
影响教育方面的结构、课程、内容、组织、手段方法
口诀:购课内容是组织手法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人→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传播,创新
题
教育相对于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不是直接创造国民收入而是间接的,通过劳动力和科技知识
间接
多选
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
A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B教育可以直接生产劳动力
❌
C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有重要作用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
教育与文化
概括
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升华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更新两个方面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递和保存最为基本和最为有效的手段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
选择是对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
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
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技术等
题
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教育为文化本体
判断题
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和发展上
答案✓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科技进步需要人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如步步高点读机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内容上如增加电竞专业
注意题中的其他影响
影响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研究生研究项目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职业科学家、出现专门研究机构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题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与人口
概括
人口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的地理环境等,都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并直接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
人口数量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自然结构
年龄性别
社会结构
文化阶级民主等
人口素质/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身体、文化、道德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也会带来教育机构布局的不平衡
教育的人口功能
控制人口的数量
社会价值观婚姻观
改善人口素质/质量
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大要素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优化人口结构
如人口自然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
有助于人口迁移/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如人才到农村建设
题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因受到教育和训练而提高了能力做水平的流动改变地点、单位、环境等,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地位
教育的社会纵向流动功能
社会地位提高
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
补充
决定教育性质的
直接因素
政治
根本因素
生产力(经济)
因为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含政治),所以经济是根本因素
选题没表明直接或根本时默认政治
教育目的
政治决定,生产力、文化影响教育目的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对立论
代表人物
蔡元培
他的思想是绝对独立,但不对
主要观点
教育行政独立
即教育不应为政治服务,教育可以教政党以外的思想,官员也不应管学校
教育经费独立
国家再难,拨给教育的钱不能少,固定经费
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不依附于任何思想、观念、信仰
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
自由编辑教科书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人力资本理论
代表人物
舒尔茨
主要观点
总体资本可以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靠教育,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总结
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高则提高工资→提高国名经济/收入
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筛选假设理论 文凭理论
代表人物
迈克尔、史潘斯
口诀:卖斯文
主要观点
文凭→代表能力→工资
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代表人物
皮里奥、多林格
口诀:屁多要多劳动
主要观点
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大企业、工资高)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小企业)
两个市场之间有相对的封闭性,较少流动
相对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高、条件好、就业稳定、有较多晋升机会等,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恰好相反
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在哪个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只是影响去哪个市场工作的原因之一,从而影响工资
题
教育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
教育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
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规教育发展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办学理念滞后,二教育投入不足,三缺乏世界名校四留不住优秀人才。
教育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立性。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与政治思想,哲学观念,文学等有密切的联系就联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平行线关系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发掘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生态功能
老师通过给学生传授生态和环境知识,影响学生的生态意识,这体现的是教育的生态功能
经济功能、人口功能、社会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
教育结构
纵向
学龄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教育发挥的作用是中介转化。
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