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学校概述、教育制度概述、我国现代学制沿革等内容,知识点详细,重理解与记忆
编辑于2022-06-24 11:50:18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概述
学校的产生
学校的定义
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最早的学校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先后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没有实物证明。有文字记载有考古出土的学校在商场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体现
1以财政性经费捐赠资产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设立为营利性组织。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3此外,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问题。
注意
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学校组织的管理
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
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
沟通的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形式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
概念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的重要标志。
分类
按性质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按形式
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按主体
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
按时间
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
按标准
绝对标准评估与相对标准评估。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成
概括
学校文化从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
观念文化
道德观、教育观、思维方式、指导思想、校风、行为习惯等
口诀:学校精神两观两思小行为习惯
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物质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学校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校园精神帮教学校人际关系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
校园组织传统仪式规章
教育制度概述
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
指国民教育制度
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教育设施(桌子板凳教学楼)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
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口诀:学制要信任入学的和修业的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律性)、取向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人人遵守)
建立学制的依据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文化传统
历史
社会因素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划分
世界学制相同依据
人口发展状况
人口素质越高则高等教育越发达
人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前制度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有学校无学制
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
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趋于定型
制度化教育
即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学历教育
补充非正规教育:不是为获得学历,而是提升能力,机构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都是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指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打破制度
库姆斯、伊里奇
体现
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
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另一轨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
最早出现在欧洲
英国(典型代表)、法、联邦德国
口诀:双引法的(德)应用
特点
两轨互不相通或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美国单轨制
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轨道多个阶段
特点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大
苏联分支型学制
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小学到初中是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高中开始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特点
上通下达左右通畅
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学不够灵活,学生负担过重
题
基础教育
衡量国家文明程度和素质高低的标志
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补充
德国是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
判断题
我国最早实行义务教育是在1986年
答案✓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含义
学前教育指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教育对象包括
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幼儿教育
3-6、7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实施的教育
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南洋公学外院
我国现行学制与( )最为接近
壬戌学制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的“废科举,兴学校”
选项:唐朝末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明朝末年
答案清朝末年
现代我国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
癸卯学制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癸卯学制最早把小学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
学堂定五务
我国现代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壬寅学制(1902年) 《钦定学堂章程》
颁布政府
清政府
地位
中国首次颁布但未实行
第一个学制
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
特点
制定蓝本
日本
义务教育
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
第一次规定要实行义务教育的学制
师范教育
首次提出师范教育,但未实施
口诀
灵儿(02)任盈盈亲自颁布但未实施,早规义务,早规要实行义务
癸卯学制(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政府
清政府
张白熙
内容
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教育宗旨
“忠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大系统组成
地位
中国近代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是我国从封建教育迈向近代教育的第一步
标志着我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
修业年限长达26年,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
正式确立体育在新式学校中的地位
特点
制定蓝本
日本
义务教育
首次出现“义务教育”一词
首次提出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
最早将小学堂定位义务教育
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5年
学前教育
首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体系
含义
学前教育指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教育对象包括
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师范教育
正式实施师范教育
职业教育
实业教育体系形成
口诀
小日本鬼(癸)子欠奏,中西三大男女不同,首提义务词,首提义务念,学堂定义/五务,学前体育修长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颁布政府
南京政府(孙中山建立)
蔡元培修订这个学制(蔡子)
内容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特点
制定蓝本
日本
义务教育
在我国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提出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
规定义务教育年限4年
中国政府有关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强迫教育章程》
职业教育
实业教育
口诀
资本主义丑男女同学堂改学校,法令首提明规实施4义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
颁布政府
北洋政府(袁世凯)
内容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特点
制定蓝本
美国
学前教育
首次将幼稚园列入学制体系
职业教育
以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
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正式确立
地位
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确立
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的建设基本完成
首次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
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制体系
口诀
长期戌美国的资产教育制,新学六三三,职业幼稚园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结构
从层次结构上来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
从类型结构上来看:基础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门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口诀:高人特机智
类型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题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即幼小初高)
现代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说法①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说法②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补充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
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纲要》指出2020计划达到50%
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概念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强制国民教育
补充
适龄6-7
学龄阶段第一个阶段:小学
特点
义务教育特点
基本特点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口诀:义务特强普及免费
基础性、公益性、公共性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
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三大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口诀:义务计划枪击蒲公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大特征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口诀:普通话标准是激发
补充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200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
1904年,癸卯学制最先出现“义务教育”一词,原文“初等小学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但主要实行不划分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
多选就都选,单选就选多种形式并存
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资本主义
义务包括国家、家长和受教育者自己
题
九年一贯六三分段是基本学制,而不是唯一学制,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
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
适龄儿童自己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制度
概念
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一种教育形态、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产生与发展
最早产生
耶克斯利出版世界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终身教育之父
最终形成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口诀:芝士两生
其他人物
德国学者戴夫
戴夫将终身教育概括为20条,是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基本特征和原则
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包括家校社)、灵活性(时间地点内容灵活)、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