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德育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等内容,德育在教资中是常见的考点,一定要掌握哦
编辑于2022-06-24 11:52:51德育
德育概述
概念
广义的德育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
学校德育
定义
德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政治方向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青少年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
补充
道德一词在我国最初是两个字分别是“道”和“德”。这二字最早用于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指蕴含着自然道理的真理,“德”着重偏向于人,指的是人的品行和德行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德育的性质
社会性
德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与永恒性相当
历史性
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阶级性和民族性
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制度不同德育性质
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道德要求
继承性
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口诀:社史阶继(涉死接济)
德育的功能
个体性功能
个体生存功能
让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即教会与人礼貌相处与打交道
个体发展功能
促进个体进步、发展
个体享用功能
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理想、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
最高境界
个体益智功能
促进智育
社会性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性功能
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育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德育的目标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②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③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④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小学德育的重点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内容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目标
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不适用了
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
如传统文化:尊老爱幼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的核心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基本的组成部分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小学德育的内容
观点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观点②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重中之重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题
所以德育≠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过程
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其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即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补充
个体社会化:自然人→社会人。道德是对社会的要求,品德是对个人的要求。社会规范个体化: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区别
①品德形成过程是自我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有老师教也有学生的学
②
品德形成过程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家庭、社会风气、学校、同伴群体。内部因素:态度定势、认知失调(矛盾)、道德认识
德育过程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学校因素
③品德形成过程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与社会要求一致
④道德属社会学、伦理学范畴。品德属心理学、教育学范畴
联系
①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②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舆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③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他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德育过程的要素(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或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拓展知识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自己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具体情况,或晓知以理,或动之以情,或持之以恒,或导之以行,最终实现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品德的心理结构
知即道德认识
又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基础核心
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道对错好坏是非善恶
情即道德情感
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和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由于是非善恶好坏产生的情绪情感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催化剂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意即道德意志
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控制约束自身的行为
行即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关键、标准、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学生道德能动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家校社)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当多方面教育不一样时则会造成5+2=0,学校5天
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因此德育工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基本含义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政治方向
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严慈相济
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俗语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集体影响个人,个人也影响集体。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又叫
有的放矢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含义
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一致性指家校社一体,不能有分歧。连贯性指小学、初中、高中德育衔接连贯
基本要求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各科教师、学校领导、同学)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含义
知:理论。行:实践。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老师和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基本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俗语
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墨子:士虽有学(知),而行为本焉
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孔子:力行而近乎人
疏导原则
基本含义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体现表扬、奖励、引导、趣味
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故事
陶行知4颗糖
1颗停手,2颗按时,3颗保护同学,4颗反思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基本含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优缺
基本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一分为二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先讲道理,讲不听则立规矩
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其他补充
教育与自我教育原则
内省,教会学生反思
口诀
一连营长双导三结合
一(知行统一)连(连贯)营(因材施教)长(长善救失)双导(导向、疏导)三结合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
最广泛最基本
包括
语言说服法:讲解、报告(英雄事迹、讲座)、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
事实说服法:参观、访问、调查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师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俗语
上行下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情感陶冶法 陶冶教育法
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老师不直接教育、而是潜移默化
方式
人格感化(老师关爱、老师人格魅力)、环境陶冶(日常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陶冶(影片等)
如
看爱国电影、黑板报(环境陶冶)、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开口说话、教师的期望效应
名言
①润物细无声②春风化雨③无言之教
实践锻炼法 指导实践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形式
常规训练(升旗仪式、课前师生问好)、实践锻炼(不经常做的如布置回家的一个动手任务)
方式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当班干部也是指导实践法
最主要、最经常的活动是学习活动
品德评价法 奖惩法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和抑制,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针对个体
包括
奖励、惩罚(如批评,处分,注意不能体罚)、评比(评选)、操行评定(写评语)等方式
道德修养法 道德指导法 自我指导修养法
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学生自省
方式
观点①
立志、学习、反思、箴言(名言激励)、慎独(一个人也要要求自己)
观点②
自知、自反、内省、躬行、慎独
慎独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角色扮演法
换位思考
小组合作法
小组共同探讨
德育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不舍
三种类型
①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如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③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课外活动
重要途径
如升旗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
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发扬)
侧重道德认识
主要主张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地位
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特征
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②必须尊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③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
彼德·麦克弗尔
侧重道德情感
德育步骤
《生命线》提出①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②给学生讲明规则③付诸行动
主要主张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学会关心、体谅
特征
①坚持性善论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③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地、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
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
班杜拉
侧重道德行为
主要主张
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榜样示范法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
拉斯、哈明
侧重道德观念
主要主张
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
选择
题
知情意行的特点
全面性(统一性)、多端性
德育过程有反复性
自我教育能力
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原因。
能帮助学生积极吸引外在的教育因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知识拓展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
坚决维护全党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崇高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判断题
某中学组织学生赴大别山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的方法属于实践锻炼法
答案❌,这是参观访问,是说服教育法,去那里只能看不能参加什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