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则其心理、个性等内容则会有差异,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及时注意到,此导图内容包括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社会发展与教育、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学生心理健康等内容
编辑于2022-06-24 11:57:45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念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人格、气质、性格等)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身心阶段的划分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学龄期是6岁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 学龄初期
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少年期 学龄中期
又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口诀:少林寺危险
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补充
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
婴儿时期
生长发育极其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量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
教育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揠苗助长❌
阶段性
表现
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
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题
在教育中把儿童当做儿童,而不当做“小大人”
看年龄
不平衡性
表现
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指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速的
教学启示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这一时期对某一方面训练可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期
提出
关键期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兹提出
动物印刻效应:认母关键期
例子
2-3岁:口头言语发展。2-3岁:计数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学习书面语言。5岁掌握概念
口诀:两座山比语文口语,两座山比数学计数,死刑(4形)似乎(4-5)由书面语定,呜呜(5)改年(概念)再做人
补充
转折期
两个阶段(两个年龄阶段)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
在转折期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者是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
有反抗是危机期,转折期平稳度过就只是转折期
互补性
表现
生理机能的缺失由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弥补
教学启示
教育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
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如有的儿童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很差,而有的儿童正相反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内
教学启示
要因材施教,弹性教育,兴趣班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整体性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
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活动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在于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认知的本质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的类型有同化和顺应
补充
皮亚杰在心理学上是认知主义,在学习上是建构主义发展观
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生认识论
图式
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先天
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是概括化的动作模式和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图式在前运算阶段不具有可运行,在具体运算阶段图示获得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图式由遗传带来如吮吸反射等
同化和顺应
即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
同化
同化是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
量变,加入,不改变原有图式
顺应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质变,改变原有图式形成新的图式,顺应会修改原有的图式进行重建和调整
例
学习了哺乳动物:陆地、有毛、胎生、哺乳。①牛羊是哺乳动物(同化)②鲸也是哺乳动物(顺应,生活在海里的有的动物也是哺乳动物)
平衡
平衡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的平衡,个体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平衡:内部图式=外部环境
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口诀
皮图适应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探索感知觉与动作的关系获得知识与经验
低级的行为图式(哭)
儿童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物体从视野消失,但知道它仍然存在)
幕布实验、隧道实验、小白象实验(哥白尼式的革命)
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的符号为事物命名
12-18个月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 幼儿园
特点
①万物有灵性,泛灵论
②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只能从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认为别人与自己想的一样
自我中心言语有三种表现:重复(说话叠词)、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④思维不具有守恒性(看表面)
守恒:事物形态改变,本质不变。量杯实验
⑤集中化:只能看整体,思考问题从一个维度,不能从部分看
类似于不具有守恒性
⑥早期信号功能
能用语言或较为简单的符号来代表事物
语言符号:用描述狗的语言指代现实中的狗。简单符号:看狗的简单画或从图片中能想到现实的狗
表象思维
⑦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抽象思维
口诀
口诀:杰前灵性不可逆,自我中心不守恒,集中早期信具体
具体运算阶段 (7-11)小学
特点
①守恒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口诀:手表(守标)
②思维具有可逆性、去集中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分类、排序)
去集中性表明具有多维思维,有多种解决方法
③理解原则和规则,只能刻板遵守不能改变
④去自我中心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思维必须有具体的事物(实物/图片的物/表象)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⑥已有抽象概念
意思: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如苹果、香蕉、葡萄等,它们共同特征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⑦推理方面
具体逻辑推理,必须依赖于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
能推王老师比张老师高,张老师比李老师高,王和李谁高的问题。但换成ABC符号就不能推
口诀
去中心可逆,去集中守恒,遵守规则抽象概,思维推理要具物
或自我守恒可逆性,多维原则逻辑推
题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去中心化,并能逆向运算,因此守恒能力迅速发展
能画具体路线图
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去集中化指能够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思维守恒性,可逆性,多方面考虑问题
形式(抽象)运算阶段 (11以后)
特点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多解)、灵活性(不恪守规则,考虑事实)
思维接近成人水平
能够理解抽象符号意义(特别是抽象符号如数学中的ab)
看地图找朋友家,地图中有抽象符号
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
推理方面
抽象逻辑推理、归纳推理(个别→一般)、演绎推理(一般→个别)、类比推理(个别→个别)
钟摆实验,摆动弧度和绳还是和物体质量有关
口诀
成人思维你不灵,理解符号懂命题,抽逻归纳演绎推
题
可以借助符号和概念分析熟悉的现象是形式阶段,表明能够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年龄口诀
认知发展爱奇艺271
题
四个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
成熟
机体的成长
练习(建构)和经验
练习了就会有经验
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同化、顺应)
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启示
儿童不是小大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
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的顺序的
教育应尊重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教育需要建构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内部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要适应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游戏理论
练习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
0-2岁
简单重复的动作
最早出现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2-7岁
以物代人、以人待人(表象思维)
最常见、最典型的游戏。如过家家
有规则游戏
7岁以后
有规则、竞赛性质的游戏
如下棋
题
认知心理学派:皮亚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艾弗尔铁塔很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华生
判断题
一般认为,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但面临新问题时往往又会退回到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简单的感知觉和无意注意等
高级心里技能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
人类特有,区别动物
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文化不同发展不同,心理工具:物质工具、精神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两种工具的理论
物质工具
原始人的石刀、石斧,现代人使用的机器
精神工具
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等
语言
外部语言:口头、书面。内部语言:思维
心理发展观
内涵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4个方面的表现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伴随意志努力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具体到规律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
如从易到难的各种算数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内化说
①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高级心理活动形式首先由外部动作开始,然后内化为内部治理活动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还可通过日常生活与游戏
②内化的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中心语言是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形式
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1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成人帮助下能达到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育启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决定着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老师是帮助者
补充
支架式教学
分类
互动式支架
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
非互动式支架
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环节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维果司机的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支架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互动交流)
同伙合作学习
口诀
为(维)文化历史在心理内化
为文化历史在心理内化
题
成人和同龄伙伴在儿童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维果司机被称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社会发展与教育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的阶段
婴儿时期(0-1)
冲突
信任感对怀疑感
品质
希望
儿童早期(2-3)
冲突
自主感(自己的事自己做)对羞怯感(不让自主感觉自己能力低做不好羞怯)
品质
意志
学前班(4-5)
冲突
主动感(主动帮别人做)对内疚感
品质
目的
学龄期(小学6-11)
冲突
勤奋感对自卑感(努力还达不到目标就觉得自己笨)
品质
能力
青年(12-18)
冲突
同一性(正确认识自己)对角色混乱
要树立目标方向
品质
忠实
口诀
信婴儿,早自主羞,前任主动就达到目的,零自卑,青年同
同一性补充
教育启示
在学校中,小学生正处于学龄期。教师应帮助学生适应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
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会有影响,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艾里克森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他们参与社会所需的工具,设置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题
判断题
上一阶段没有发展好会影响下一阶段发展
答案✓
某一阶段没有发展好在后面也不会弥补
答案❌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概括
力比多激素集中在哪个身体部位,哪个部位就获得快感
口腔期/口唇期
0-1岁,婴儿从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吸咬
发展不好会产生口唇期人格:咬手指、咬笔
肛门期
2-3岁,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
适合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发展不好就是肛门驱逐型人格:无调理、脏乱差。肛门保护型(经常训练、严格):有洁癖、有条理、小气
性器期
4-5岁,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女:爱父亲,严重的话长大可能恋父。男:爱母亲,严重的话长大可能恋母(俄狄浦斯情结,他杀父娶母)
潜伏期
6-12岁,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任务是学习
生殖期
13-18岁,产生两性意识
青春期,出现早恋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动物性的我
快乐原则
想怎样就怎样
如小孩子饿了就哭
自我
现实的我
现实原则
考虑法律、规则
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
超我
道德化的我
道德原则
完美的人
如自己只有一毛钱却帮助别人
潜意识理论/冰山理论
意识(海平线以上的冰山,意识自己知道)
前意识(处于海平线,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
潜意识(海平面以下,自己内心有这个想法自己都不知道,梦境中)
联系遗忘中的动机说(压抑说)
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微观系统
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家庭、学校
中间系统
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交际,如家访,
外层系统
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系统
父母单位、大众传媒
宏观系统
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社会价值观、风俗传统、法律
是一套嵌套结构
补充
自我意识
含义
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自我监控(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只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通过他人眼中的我认识自己
心理自我
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
自己笔记:青春期一般指初中以后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正态分布
能力类型的差异
优势不同,指一般能力,认知方面能力,记忆思维等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群体差异
性别差异
一般智力无差别
一般能力,认知方面的能力,记忆思维等
具体能力有差别
语言能力:女生优于男生
如吵架
触觉(嗅觉):女生优于男生
如男生的臭袜子
计算能力:女生优于男生
如双十一女生买买
空间感:男生优于女生
教育中的性别偏向
教学材料语言
上课说话不能乱讲,不能性别歧视
学科和兴趣
学科和兴趣不分男女,看个人
课堂管理和活动
班委、大扫除
课堂教学和互动
发言互动要男女平等
个体的学习风格的差异
学习风格的维度
发散型
关注发散思维、想象力。自由发言和小组讨论。适合学习文化、艺术等学科
聚合型
擅长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决策力。喜欢技术型强的学科如计算机、建筑
同化型
喜欢处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具有理性和逻辑性讲座。适合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学科
顺应型
强调主动探索和具体体验,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研究
感觉通道
视觉型学习者
看
听觉型学习者
听
边听歌边学
动觉型学习者
接触和操作
认知风格
概念
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性 嵌入图形测验
场独立型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独立判断。学科兴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可以更多自由发挥)
场依存性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察言观色,易受暗示,由外在动机支配),学科兴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学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外部约束)
上面教学讲的是喜欢的老师教学方式,如果以老师教学,场独立型老师教学则结构严密。场依存型教师教学则结构不严密,会多让学生反馈
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速度慢精度高。冲动型速度快精度低
辐合型和发散性
辐合型只有唯一的答案,发散型有多种答案
深层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深层理解,表层记忆
整体型和序列型或者同时型和继时型
序列型:一步步。整体型:全盘考虑
具体型和抽象型
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特征差异
态度(核心)、意志、情绪、理智
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教育意义
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他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概念
①无心理疾病
②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必须都有才符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要正确)、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社会适应(坦然面对)、情绪积极、人格完整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理因素(遗传、感染)、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和个体心理因素(特殊人格特征,心里冲突)
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
多动症
含义
又叫注意力障碍。行为障碍,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表现
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综合症
含义
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读、写、算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至陷入学习困难
表现
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含义
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是指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表现
①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苦恼很不安宁。②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显示出非常的敏感和不安
儿童厌学症
含义
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这是人为因素造成,如老师的侮辱。纯粹自己不想学属于焦虑方面
表现
①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②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兼有品德问题
矫正
儿童厌学症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中学生
焦虑症
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治疗
肌肉放松(深呼吸、瑜伽)、系统脱敏、自助性认知矫正
抑郁症
含义
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3个月以上
表现
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③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④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治疗
①支持、鼓励②认知疗法③药物
强迫症
表现
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治疗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暴露与阻止反应(忍、心脏病人不能用这个)
恐怖症
含义
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表现
单纯恐怖症(某一个、如恐高)、广场恐怖症(害怕空荡荡的环境)、社交恐怖症(中学生常见)
治疗
系统脱敏
人格障碍
含义
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表现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没有良心、暴力倾向、破坏)
治疗
用奖励矫正
网络成瘾
含义
过度地不当地使用网络,着迷状态
治疗
心理干预
包括强化干预(不上网就奖励)、厌恶干预法(惩罚,如橡皮圈打弹)、转移注意力法(其他活动)、替代满足法(其他开心的事)、延迟满足法(先写作业再上网)、团体辅导法(老师同时辅导一群人)
题
甲同学经常攻击周边同学,且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几乎不对自己犯错感到羞耻与罪恶。该生的心理问题属于( )
答案:反社会型人格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概述
目标
学会调适(基本目标)
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心理辅导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有、无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要进行辅导
判断题: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缩小了对象
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④学生主体性原则
⑤个别化对待原则
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要关注身+心+学习等的发展,看作整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心理辅导课程
②教育教学渗透
③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改变的方法
①强化法
给夸奖、奖励
一次
②代币奖励法
给象征性的强化物(如幼儿园的小红花)
③行为塑造法
多次强化让行为发生改变
④示范法
找榜样
⑤惩罚法
正惩罚、负惩罚
⑥自我控制法
学生自己控制自己
⑦暂时隔离法
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产生厌恶,如罚站
特殊的惩罚
行为演练的方法 (训练行为)
全身松弛法
松弛肌肉,如瑜伽
系统脱敏法
方法步骤
1建立焦虑等级
2进行全身放松训练
3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特点
一步一步减轻焦虑,针对焦虑、恐惧
肯定性训练
变得自信果敢。(包括请求、拒绝、表达)
改善认知的方法
认知疗法 ABC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
人物及观点
艾利斯:改变对事件的认知、信念
治疗焦虑症、抑郁症
操作过程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不正确)
包括1绝对化要求。2过分概括化,对人的评价以偏概全,评价人。3糟糕至极,事件后果过于严重,评价事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D: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正确的积极的)
E:正向的情绪效果
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
对待来访者①坦诚和谐②无条件积极关注③共情/同理心(感同身受)
题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是个体心理辅导的行为塑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