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其内容主要讲述两部分,一部分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另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编辑于2022-06-24 15:36:20文学理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名解:文艺学、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1.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看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方法
对象任务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组成。
五个任务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
“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体裁、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和手法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方面,即作品构成论
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即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姿态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他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名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创作实践,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艺术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艺术活动论”
马克思的理论创造首先关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是有根本区别的。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征的,所谓“自由”,指人的活动建立在善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归结为对象化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文学活动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其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和人性,人和人性是文学的核心,文学是人性的延伸,是人性这辽阔的土地所开出的美丽的花朵,没有人和人的生活活动,文学就不可能出现
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读者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非常重要。
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都具有商品性
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 、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艺术反映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不同,就在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文学活动的性质的解说,首先是列宁。
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的鲜明的表述。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一种。
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耸立其上的法律的政治制度和观念,而包括文学的艺术、宗教等则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形式。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形式,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人民文学论
列宁的特别贡献是,提出了具有”人民文学“意含的思想
内涵
不能将”人民文学“简单地理解为文艺题材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真切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悟、意志、愿望、情绪和理想,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是一个认识问题
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抽象的概念。人民文学必须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要有最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学是人的活动;文学是一种活动,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在现代则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活动;文学生产审美意识形态形式,审美意识形态形式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形式的特征;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的文学,在性质上应该属于人民。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饱含两层意思: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应具有中国特色
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另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要具有当代性提现时代精神
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人本主义文论的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其总局的意向是强调文学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