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知识总结,包括教会学校的特点、太平天国的教育举措、中体西用、改革派的教育主张、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等等。
编辑于2022-06-26 13:19:15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会学校
学校
1、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后来又改名为中华教育会。
典型学校
2、在国外成立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M】
简介
英华书院的提出者是马礼逊,最初名为马六甲书院,最后定为英华书院。
内容
英华书院不是设在大陆本土,但却是第一所面对华人的教会学校。1818年开学,1856年停办。
意义
英华书院为教会学校的设立累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
英华书院培养的学生,是近代第一批西学知情者。
3、在中国本土成立第一所面向华人的学校——马礼逊学堂【M】
简介
马礼逊学堂的学生,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由容闳促成第一批幼童留美。是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
内容
马礼逊学堂设立在中国本土,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
意义
马礼逊学堂开设的的西学课程,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广阔视野。打下了近代观念的基础。
4、传教士在中国创立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教会学校的课程
主要学习儒学、外语、宗教课程等。
特点
初期规模小,免收学费;后期规模大,收费上升。
性质
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近代教育主权无法获得独立的表现。
影响
1、加快了西学的传播进程,培养了西学人才,使得中国教育的管理方面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
2、开拓了教育视野,设立了女子教育和学前教育。
3、教会学校是新式学堂教师的来源。
太平天国的教育举措
简介/对儒学的批判
太平天国运动批评儒学,成立了“拜上帝教”,动摇了儒学教育内容的核心地位。
内容
文字
吸收民间常用的简体字作为官方用字,便于书写。
仿照西方的做法,在书写、印刷时引入标点符号,便与识读。
文风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生活,做到“文以纪实”,提倡大众化的语言。
科举
(1)废除以“四书五经”来出题的方式,重视经世致用的策论。
(2)开设女科,废除了门第与籍贯等方面的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
建立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
普遍设立学校,主要有育才书院与义学。建立一套军事、政治、宗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体系。
编写教材,学习西学,吧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融为一体。两类基本教材:第一类是群众性宗教、政治思想教育读物,eg:《天条书》、《新遗诏圣书》;第二类是儿童启蒙性读物,eg:太平天国自己编订的《三字经》、《幼学诗》。
评价
对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具有近代教育的因素
(1)批判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普及教育的组织形式
(2)文字文风改革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平民化发展
(3)开放了女子教育,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
中体西用
简介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产生与发展
①冯桂芬《采西学议》“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②郑观应《西学》“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③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体西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简介
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内容
《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内容为中学;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容为西学。
1、“中学”又称“旧学”,指四书五经,即封建伦理道德。
2、西学”又称“新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
3、中、西学的关系,概言之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意义
1、“中体西用”思想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
2、进西方现代科技,课程与制度,使得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局限
1、“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的内在矛盾,直接嫁接,引起两者的排异反应。
内容
1、“中学”又称“旧学”,指四书五经,即封建伦理道德;
2、西学”又称“新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
3、中、西学的关系,概言之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作用与局限
意义
1、“中体西用”思想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
2、引进西方现代科技,课程与制度,使得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局限
1、“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的内在矛盾,直接嫁接,引起两者的排异反应。
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1、代表人物:龚自珍、魏源
2、教育思想
(1)“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人才单一化到人才多样化
②改革科举,选拔多类型人才,如军事人才
(2)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培养民生日用
专门人才的知识
(3)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只有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才是真正抵制外国之道。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
兴办学堂
洋务学堂
简介
洋务学堂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人才。主要学习西政,西史,同时不放弃四书五经。
类型
1、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
2、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等;
3、实业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新特点
(1)培养目标:培养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2)课程设置:以“西学”为主;学习西政,西史,西艺。但经学贯穿始终。
(3)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4)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5)办学性质:专科性学校,属于部门办学的性质。
旧因素
(1)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国性的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很孤立。
(2)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
(3)管理上有封建官僚习气,管理的关键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学堂正常办理。
意义
1、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
2、洋务学堂逐渐瓦解了旧的教育体系,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
典型学校
京师同文馆
简介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发展
1、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2、它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
特点
1培养目标:专门培养译员,培养洋务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2课程设置: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西学比重高于中学;
3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4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意义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它深处北京,重要措施所引发的争议,反映出当时各派教育改革的观点。
福建船政学堂
简介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洋务派左宗棠创办的军事学堂,也是近代第一个轮船工厂,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学堂宗旨
“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既培养军事人才,也培养军工技术人才。
组织结构
前学堂
①绘事院: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才;
②艺圃:在职培训学校,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的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
后学堂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
意义
1、福建船政学堂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
2、福建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批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是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
3、福建船政学堂开创了我国近代在职教育的先声。
留学教育
简介
为了更加深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派开始派遣留学生,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
幼童留美
简介
幼童留美始于容闳的建议,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它选送12~16岁的幼童,每年30名,4年120名,赴美留学。
内容
留美幼童在国外不仅学习英语、自然科学,还学习儒家经典。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这些幼童没有按计划完成学业,被分三批撤回。
意义
1、幼童留美开启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为近代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这批留美青年成为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
派遣留欧
简介
派遣留欧始于沈葆桢的建议,以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主要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
内容
培养造船,航海,驾驶等人才。进行海军教育,培养海军将领,外交以及实业人才。
意义
1、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
2、使传统教育再次受到冲击。
3、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4、将西方先进的思想介绍到中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意义
1、使传统教育再次受到冲击。
2、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3、将西方政治学说、哲学等社会科学介绍到中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