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编辑于2022-06-28 10:52:5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恩创立+后继者发展
为什么每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
立场
观点
方法
观点
一般规律(社会、自然、人类思维)
社必替资,实现共产
立场
解放(无产阶级→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方法
政党国家,指导思想
人民创造,行动指南
体系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其他(宗教)
背景
社会根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斗争激化
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
自然科学的发展
哲学领域的发展
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四个发展时期
19c:奠基
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
革命运动从蓬勃到寂静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运用展开,日益完善
马恩二人为创作奋斗终身
19c末-1917(十月革命前夕):酝酿准备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原理结合国情,建立列宁主义
探索如何过渡和建设
1917-1956(三大改造完成):重大发展
1956-今天(苏联解体,中国发展):曲折前进
鲜明特点
科学性
内容是科学的: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正确反映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形成过程逻辑严密:基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
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发展过程具有科学探索性-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学成果
人民性
政党立场:人民至上;一切奋斗致力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根本原因:人民群众和社会历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是先进阶级,其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一致
唯物史观
实践性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内容:实践观点是首要而基本的内容
使命:不是纯粹解释世界,而是直接服务于……认识改造世界
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
科学实践观
发展性
开放的理论体系
指导社会主义事业: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
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实际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的认识工具
宏大视野
锐利目光
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指引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旗帜
动力
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的科学真理
揭示发展规律
指明前进方向
蕴含历史智慧
展现真理光芒
需要自觉学习和运用
掌握基本立场、 观点、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发展历程
远古萌芽
(肉体-灵魂)
古代朴素
(原始物质-理念)
中世纪经院
(物质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先后?)
近代完全
思维和存在
现代深化
人及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历史(可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杂乱的、偶然事件的堆砌
英雄豪杰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何看待
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唯物主义
历史演变
古代朴素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
部分共性
辩证和历史
共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意识统一于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意识能调控生理和行为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知情意统一
社会属性
自然语言
人类意识能否物化
唯心主义
是否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发展规律)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坚持唯物主义
坚持辩证法
概要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是唯一的本原)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意识统一于物质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哲学物质和自然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都是物质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是否是意识的物化?)
完整性:不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社会性:不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
语言:自然语言具有意义向度(跳跃、情景相关),机器语言纯理性纯逻辑
如何学习辩证法,提高哪些思维能力
辩证
在思维中的运用
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
发现-分析-解决矛盾,把握本质,洞察-遵循规律
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全面推进和重点把握相统一
抓关键
历史
与历史眼光的结合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例:学习党史、国史、文明史,评价党的历史人物,吸取历史教训反腐倡廉
懂历史
系统
确认事物的普遍有机联系
具体把握事物的系统存在-联系-规律
遵循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风险性
例: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一盘棋;中伟复战略局和世百未大变局两个大局
看得全
战略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方向
遵循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
例:树立大局观,雷厉风行的作风+闲庭信步的定力
看得高(远)
底线
认识-把握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
矛盾分析方法,一分为二有好有坏地看问题
例:主权-法律-清廉-民生-环保底线
想得坏
创新
突破常规思维
破除迷信
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例:反对“本本主义”,开创新局面
开先河
唯物辩证法
总观点、总特征
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联系的存在是普遍的, 世界上万物间都有联系
条件性
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联系是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发展
特性:永恒性和普遍性
本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三大规律
实质核心:对立统一
揭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中心线索
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处于一个统一体),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同一是相对的
斗争是绝对的
相互联系
同一中有斗争,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斗争中有同一,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运动状态:质量互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中有局部、阶段性的质变
质变中存在旧量的收缩、新量的扩张
体现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
脚踏实地
抓住机遇
方向道路:否定之否定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
原因和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联系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实践观和认识论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和发展基于实践
人类一切问题源于实践
解决这些问题依靠实践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
理论
经验
非知识性
情感
意志
认识的本质
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新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是否基于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
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获得途径
性质特点
属性
表现形式
层次阶段
第二次飞跃:“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实践
不断反复,循环发展
真理观
什么是真理
客观性: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首要问题:真理是否客观存在
绝对性
绝对存在-与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绝对接近-认识能够无限接近对客观的正确反映
相对性
客观世界整体-某阶段、某局部
具体事物-某方面、某程度
辩证统一
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直接现实性
真理和价值(实践二尺度)
真理尺度:实践中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合规律性)
价值尺度:按照自己的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合目的性)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任何实践活动都受真理与价值的制约; 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存在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相对独立性
落后
同步
超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宗教(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反映
宗教是自我意识的丧失和异化
同情信仰宗教的人民群众,批判宗教背后的社会不公
批判唯心主义,鼓励投身物质生产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侧重所有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侧重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
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矛盾-革命
社义社会-内部矛盾-改革
科学技术
推动作用
生产方式
改变生产力构成要素
改变劳动形式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可持续发展难题
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缺乏控制手段
资源过度利用污染环境
技术发展挑战人类伦理
互联网发展威胁隐私安全
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被用作压迫工具
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历史的创造者
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创造历史的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共产主义理想及其实现
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
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
资本主义及其本质规律
社会经济三种形式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生产资料
劳动产品
私人劳动 (生产力)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分工
社会劳动 (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
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交换
产品经济
分配
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自然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
价值
社会属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对立统一
同一性:商品同时兼具价值和使用价值, 具体和抽象是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体指不同质的劳动,抽象指同质的劳动
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以价值量为基础
按照等价原则交换
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生产资料分配
自发调节
失调,导致资源浪费
生产力
刺激进步
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收入分配
自发调节
失调,两极分化
意义
理论
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批判商品拜物教,揭示物物关系背后的人人关系
揭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实践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界定生产性劳动
肯定脑力劳动者
优化价值分配
剩余价值论
资本循环
成本
生产
售卖
商品价值
成本
不变资本
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可变资本
劳动力自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
剩余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
公式
利润率=利润/成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社必劳=利润/可变
两种剩余价值
绝对
延长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
通过技术进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社会的消极影响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本质:生产相对过剩
垄断
本质: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服务自身发展
xxx为什么起到决定力量/本质(和物质、生产、实践相关) ①存在和发展 ②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 ③社会变化
辩证关系:探究两者间如何不断变化运动;揭示其内在关系 (讲出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