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思维导图,包括:情绪情感的概述、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概述
定义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本质
内心体验
影响因素
客观事物 主观需要 认知参与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情绪
需要的类型
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
发生的早晚
早 喜怒哀乐…
反映的特点
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外显性
情感
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晚 道德感、成就感和美感
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联系
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
情绪情感的维度与两极性
维度(特点)
两极性(变化幅度)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种类
中国古代:七情六欲 •七情:喜 怒 哀 乐 爱 恶 欲 •六欲:生 死 眼耳鼻口产生的生理欲望
西方心理学界: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复合情绪:焦虑(恐惧痛苦愤怒内疚) •悲喜交加、哭笑不得
按情绪的状态(激动性强度紧张度延续时间)
心境: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 绪状态。
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剌激所做出的适 应性反应。
1.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是根据一定社会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表现形式:对民族、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民族和阶级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对人群间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人道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情感等
2. 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表现形式: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解决时的喜悦;对真理的热爱感、充实感;对谬误与迷信的鄙视和憎恨感等。
3. 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表现形式: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
情绪的功能
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适应功能: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
组织功能: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保健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
幼儿情绪的主要特点
情绪的易冲动性----难控制
情绪的不稳定性----易变化
情绪的外露性----不掩饰
情绪的发展
情绪不断丰富和深刻
丰富-- 继续分化(尊重、怜惜、嫉妒、羞愧、自豪)引起情感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从自己、亲人---教师、同伴)
深刻---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回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情绪稳定性不断提高
原因: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调控能力越来越强
结果:冲动性减少,稳定性增强,从外露到内隐
情绪不断社会化
社会动因增加----有生理需要转向社会需要
情绪中与社会交往有关系的情绪增多,表情带有更多社会性
幼儿高级社会情感出现
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道德感
与个体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理智感
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美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中
通过创设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科学的教养态度纵酒婴幼儿良好情绪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孩子高级情感
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引导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
消极情绪的防止
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帮助孩子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理解---允许合理发泄---应道兴趣转移
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压力:创造愉快,释放紧张;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减轻紧张
帮助幼儿消除情绪障碍,减少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调整认知结构, 改变认知;通过情感演示,行为练习教给儿童正确表达情绪情感
帮助孩子控制不良情绪并教给孩子自我调节的方法。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