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
马克思第一章202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就新事物就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编辑于2022-06-29 09:53:54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前言
世界观
人对世界的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世间万物: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构成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其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物质范畴
对物质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某一种或几种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物质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物质的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立统一的关系
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
定义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意识与人工智能
定义
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
实质
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意义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变化泛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发展则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新旧与出现时间的先后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就新事物就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作用
同一性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可能-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和谐
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两点论”“重点论”
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定义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食物的内在性规定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做关节点或临界值-适度原则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以体现
特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中断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当否定的方面上升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级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否定的内涵
否定时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时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的形式-推动作用;不适合的形式-阻碍作用(形式的独立性)
本质与现象
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相互区别-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深藏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入的感官所感知
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原因和结果
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相互区别-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是结果
必然与偶然
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连续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相互依存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相互转化
现实与可能
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相互区别-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相互转化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