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上篇
有借鉴其他答主的导图(侵权删)。中医学上篇,藏相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分为望诊,问诊,切诊。闻诊。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知识点梳理,适用于中医学考研~期末备考
编辑于2022-06-30 00:50:03中医学(第九版)
上篇
第一篇导论
子主题
第二章 中医学哲学思想
第三章藏象学说
概述
藏象学说各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体系
藏:是指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一指脏腑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心、肝、脾、肺、肾;生理功能:化生储藏精气,藏而不泄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三焦、膀胱;生理功能:受盛传化水谷,传而不藏
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观念
五脏与环境的统一性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连属系统
心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连属系统
在志为喜
在体合脉,其华为面
开窍于舌
在液为汗
与小肠互为表里
肺
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通调水道
连属系统
在志为悲忧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在液为涕
与大肠互为表里
肝
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连属系统
在志为怒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开窍在目
在液为泪
与胆互为表里
脾
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
连属系统
在志为思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液为涎
与胃互为表里
肾
生理功能:肾藏精
连属系统
在志为恐
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和二阴
在液为唾
与膀胱互为表里
六腑
胆:储存排泄胆汁
胃:受纳、腐熟水骨,主通降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
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细的物质
气的生成
肾封藏先天之精气
脾运化水谷之精气
肺呼吸自然之清气
分类
元气(最根本、最重要的人体生命原动力)、宗气、营气、卫气
血
行走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血的生成
由营气和律液组成、精能生血
律液
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相互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律血同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第四章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湿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热)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
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火易耗气伤津
疠气
内感致病因素
七情
喜伤心
怒伤肝
悲伤肺
恐伤肾
思伤脾
惊
忧
心肝脾最常见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食无定时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寒热
种类
五味
劳逸过度
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
安逸少动
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长期用脑过少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痰饮
黏浊为痰,清稀为饮
阻滞气血运行
子主题
影响津液代谢
扰乱乱神明
治病广泛,变化多端
瘀血
指血液停滞
疼痛,多为刺痛
肿块,外伤局部见青紫肿胀
出血,血色紫暗或血块
望诊,久瘀面色紫黑,唇甲青紫
脉象,多见细涩,沉弦,结代
其他致病因素
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失常
第五章四诊
望诊
全身望诊
望神
得神(“有神”神志清楚,正气充盛)
少神(“神气不足”,精神不振,正气易伤,肺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
失神(“无神”,神志昏迷,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
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病情恶化)
望色
常色
健康人面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
客色
病色
青色
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
主热
黄色
主湿、虚、黄疸
白色
主虚、寒、失血
黑色
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形
形体强弱
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胖瘦
主要反映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望态
动静、抽搐、偏瘫、痿痹
局部望诊
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望舌
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淡白均匀,干湿适中
望舌质
舌色
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
红舌
主热证
绛舌
主热盛、主瘀
青紫舌
青舌主阴寒、瘀血
紫舌主血壅滞、瘀血
舌形
老嫩
老舌,主实证,热证
嫩舌主虚证或寒证
胖瘦
芒刺
主热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火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甚,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
裂纹
齿印
舌疮
舌下脉络
舌态
痿软
强硬
震颤
歪斜
卷缩
吐弄
麻痹
舌纵
望舌苔
苔质
厚薄
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
润燥
反映津液之存亡
腐腻
主要反映中焦湿浊情况
腻苔
主湿积、痰饮、湿温
腐苔
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苔色
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
黄苔
多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
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苔形
全苔、偏苔、剥苔
望舌临床意义
判断正气盛衰
辨病位深浅
区别病邪性质
推断病势进退
预测病情预后
闻诊
听声音
嗅气味
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必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
恶寒发热
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表证
但寒不热
只感寒而不发热,里寒证
但热不寒
发热而不畏寒,里热证
寒热往来
恶寒交替,见于少阳证or疟疾
问疼痛
疼痛性质
胀痛、绞痛
气滞
刺痛、痛处固定
瘀血
重痛、酸痛
湿阻
冷痛
寒
灼痛
热
窜痛
气滞or风盛
疼痛部位
头痛
胸痛
胁痛
脘腹痛
腰痛
四肢痛
周身痛
切诊
脉诊
常见病脉及主病
浮脉类
轻取即得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主表证,虚症
洪脉
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去俱盛
主气分热盛
濡脉
浮小而细软
主虚、主湿
沉脉类
重按始得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症
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
脉来缓和,一息不足四至(<60bpm)
主寒证
缓脉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主湿症,脾虚
涩脉
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结脉
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90bpm)
主热证
促脉
往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实,气滞血瘀,痰饮,宿食停滞,脏气衰败
虚脉类
应指无力
虚脉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虚症
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及湿症
以阴血虚为主
代脉
脉来缓和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脏气衰微,风症,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实脉类
应指有力
实脉
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
主实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痰饮,食滞,实热
弦脉
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按诊
按胸胁
主要诊察心、肺、肝的病变
按虚里
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映宗气的盛衰
按脘腹
主要了解有无压痛及包块
按肌肤
主要了解寒热、润燥、肿胀等内容
按手足
按手足的冷暖,可判阳气的盛衰
按腧穴
通过按压某些特定的腧穴以判断脏腑的病变
第六章辩证
八纲辨证
表里辩证
寒热辩证
虚实辩证
阴阳辩证
脏腑辩证
心与小肠病辩证
肺与大肠病辩证
脾与胃病辩证
肝与胆病辩证
肾与膀胱辩证
脏腑兼并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养生与预防
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养生保健
既病防变
早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愈后防复
治病求本
正治与反治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
缓着治其本
标本兼治
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
补其偏衰
滋阴制阳,扶阳制阴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阳双补
扶正与祛邪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中篇
第一章中药
第二章方剂
第三章针灸学基础
下篇
感冒
胃痛
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