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管理要素
乍看此篇导图没有体现出来它的要素内容,其实当您打开笔记模式您将发现现代管理要素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以及管理信息
编辑于2022-07-02 10:29:42现代管理要素
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的特征和作用
特征:要有一定的权力、要有一定的能力
分类:
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
按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
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是计划者,是组织者,是指挥者,是协调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的素质:
政治素质: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人民的公仆
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公道正派,与人为善;谦虚谨慎,作风民主;以身作则、清正廉洁。
知识素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知识
业务素质:科学决策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管理机构
是现代管理中管理主体的组成形式,是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
分类:
直线制:结构简单,权利集中,指责明确,联系简捷,便于统一指挥,提高工作效率;要求各级负责人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能亲自处理全部管理业务;适用于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单位
职能制:将单位管理工作按只能分工,从而能大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多头领导,下级无所适从;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直线职能制: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各级负责人应注意客服过分强调直线指挥,而对职能机构的职权不够重视的倾向
矩阵制: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所组成的;打破了传统的一个管理人员只受一个部门领导的原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速开发新技术和试制新产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领导关系上的双重性,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宣传小组】
事业部制: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使用规模较大、产品种类较多、市场分布面较广的企业管理;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最高管理部门集中精力决策、又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单独核算便于开展竞争、促进发展;人员调换困难、容易滋长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增加管理层次,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增加。P37-38
设计原则: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精简、效能
管理职能
地位: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计划、组织、控制,其他分类各持己见
管理客体
特征
定义: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特征: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可控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
特性:个性、社会性、能动性
作用: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作为管理客体的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概念P52
经济系统的特征:人工性与自然性、商品性与比例性、生产性与效益性
运行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价值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作为管理客体的上层建筑系统
政党系统、国家系统、意识形态系统(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等)
特征:社会性与阶级性、传统性与继承性、主观性与客观性
运行规律: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管理目标
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分类:
按领域分: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
按职能分: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
按层次分: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基层管理目标
按实现期限分: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短期管理目标
特点:统一性和矛盾性、综合性与可分性、时间性和阶段性、明确性与伸缩性
作用:凝聚、导向、激励、评价
管理目标的制定
制定依据:管理所应解决的问题、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内部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可行性
制定原则:科学预测、民主参与、方案选优、信息反馈
制定程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确定方案、目标修正
管理目标的实现
指定周密的实施计划: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工、奖惩制度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P68-69
根据管理目标实施所应担负的任务和职能来设置组织机构;贯彻“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根据管理目标实施的复杂程度和周期长短来决定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形式;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
实行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进行目标分解---制定相应对策---进行目标协商---明确目标责任---编织目标开展图---重视目标成果评价(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包括定量和定性;评定目标的复杂难易程度;评定完成目标的主观努力程度)
与传统计划管理的区别在于: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目标管理必须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我要干”;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目标管理则能大道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
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的涵义与特征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特征:有用性、综合性、经济性、共享性
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人、财、物、信息。信息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又是系统中各要素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介质
管理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以信息为沟通联络的桥梁和纽带、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设计原则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专门为管理系统生产和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使其正确发挥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的的系统
构成:信息源(内源和外源)、信息接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控制系统、信息工作者
设计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坚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要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要允许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要注意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讲究经济性
技术策略: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要全面规划,配套进行;加快人才培养,适应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
收集的基本要求:信息收集要全面、真实可靠、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要尽可能收集信息量大、价值高的信息
收集的方法步骤:制订信息收集计划、设计信息收集的具体形式、进行信息的收集、提供所收集的信息资料
加工的基本内容:分类、比较、计算、研究、判断、便携
加工的方法:
定性的信息加工法:汇集法、归纳法、纵深法与连横法、推理法
数据信息加工法:对比法、化小法、转换法、替代法、剔除法、还原法、图表法
信息传递系统的基本构成:信源、信道、信宿
传递方式:
按信息流向不同:单项传递、反馈传递、相向传递
按信息传递数量的集中程度:集中式、连续式
按信息的传递范围:系统内部传递、系统外部传递
原则:考虑信息内容要求和传递对象、考虑信息传递的时间和距离要求、考虑信息传递的经济效益问题、考虑信息传递的实际效果
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减少噪声(机构庞杂、层次繁多;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工作人员能力低、人浮于事;传递系统不健全,分工不明确)
防止信息传递中的畸变现象(从个人或团体利益出发,歪曲截留或夸大;理解偏差;多次分解和综合,接受者判断理解偏差;传递方式选择不当)
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其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