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一章第二节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1917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 《教育学》1939年 ,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杨贤江 ,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编辑于2022-07-04 14:58:48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
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其思想主要有
①论教育作用
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治国大纲:“庶、富、教” 他认为 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 个体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②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
③论培养目标--培养“贤人,君子”
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子张》中提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是子夏所说,但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④论教育内容--“仁”“礼”为核心
孔子创办私学,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形成了六经 六经:《诗》 《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孔子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并未专设学科 而是贯穿到化知识学科中
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⑤教学纲领
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⑥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1、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2、因材施教--承认个体差异
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⑦教学过程
“学-思-行”相结合
即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论语文言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力行近乎仁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先 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孟子
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性善论
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是人类的本质表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理想的“大丈夫”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
B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教育的作用 :化性起伪
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B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听,看,直观性原则)(理论,实践,知行统一原则或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lj 教育目的:
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 ”
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 ”
lj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曾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观点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
培养目标:培养“贤士”或“兼士”
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 (突破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
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人性素丝说:认为人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道家老子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遵循自然原则 ,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 “上士”或“隐君子”
《老子》主要论点①“道法自然”论 ②人性“复归”论 ③“绝圣弃智”论
庄子的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倡议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学记》
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有“教育学的雏形” 之称(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
教育功能: (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 )
社会功能:“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体现了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的重要性
“君子如欲化民为俗,其必由学乎 ”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师的教能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能促进教师的教 )
2,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
3,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息:休息 (课内与课外结合 )
TK 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豫时孙摩
孙--循序 “不陵ling节而施之谓孙”(提现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
豫--预防 (预习) “禁于未发之谓豫”
时--及时 “当其可之谓时 ” 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
5,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扬长避短)
7,学不躐lie等
(循序渐进) 教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提出了“知识及美德”的著名论断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又称“产婆术 ”分为三步 “讽刺-定义-助产术” 讽刺,是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言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 定义,就是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后,得到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助产术,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西方最早体现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
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认为人们可以 “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mi儿》,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代表作《政治学》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
昆体良
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述
子主题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三阶段 ①模仿②理论③练习 (孔子的学思行,荀子的闻见知行)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独立形态阶段
独立形态 阶段
1623年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创立了科学研究的新工具 --归纳法 被誉为“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的课本 ,是黑白图片字
主要观点
①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或称自然适应性原则 ) (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
②泛智教育和普及教育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学原则: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 ,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主要有直观性,巩固性,系统性 ,量力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循序渐进性
④教育与教学管理:提出并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昆体良是萌芽)
卢梭
性善论,《爱弥mi儿》
倡导自然教学观和儿童本位观
以“自然教育理论”著称 , 自然教育核心是“回归自然”, 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近代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他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的思想
康德
《康德论教育》
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要素教育论(不等于要素主义课程论 ✘)其基本思想是 ,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 “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现代初等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林哈德与葛笃德》
洛克
英国哲学家
《教育漫话》
主张“绅士教育”(体育,德育,智育,并把德行放在首位 )
“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 该书被认为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
TK 理论基础: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lj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
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
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根本的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成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仁慈,完善,正义和公平lj
教学过程★
儿童管理
教学
道德训练(训育)(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 )
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最早明确的表述和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B 四段教学法 (不能改顺序)
明了--联合 或联想--系统--方法
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 联合或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赫尔巴特的学生 将四段教学法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教育三中心(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老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
杜威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教育观点
一,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p20有解释)
二,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子主题
三,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四,从做中学
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五,“思维五步说” 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简化版)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动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
多元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
德国
梅伊曼
《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年
拉伊
《实验教育学》1908年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 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学网络与实际相抵触,为了防止根据理论和偶然经验下结论, 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主要观点(一轮背填空,二轮背简答)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经验教育》 克伯屈(杜威学生) 《设计教学法》
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1917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 《教育学》1939年 ,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杨贤江 ,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B主要观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化改变 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现代教育和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既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它们 ⑥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等
迪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 斯普兰格的《教育与文化》 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主要观点
批判教育学 (两斯两尔)
美国
鲍尔斯
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
金蒂斯
阿普尔
《教育与权力》
法国
布迪厄(尔)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
巴西
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主要观点
现代化阶段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育理论, 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三大流派
美国教育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论
倡导“发现法””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TK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德国教育家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瑞士教育家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美国教育家 布卢姆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学》
法国成人教育家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
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口诀
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全面和谐好斯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1、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 教育外部诸因素指人口,政治,经济,文化
2、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 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
简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补充:
1、教育学不等于 教育方针 客观 主观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科学 经验
3、教育学 与 教育科学 一门基础学科 学科群 一般问题 具体问题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简介
蔡元培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毛泽东给予“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高度评价
“五育并举” 的教学方针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①军国民教育
②实利主义教育
③公民道德教育
④世界观教育
⑤美感教育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改革主要措施有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②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③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④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基本要求
①教育经费独立 ②教育行政独立 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全人生指导” 思想 (指导思想)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
全人生指导是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
陈鹤琴“活教育”
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提倡“活教育” ,创办和发展了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
1923年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室 ---鼓楼幼稚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 )
TK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
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lj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 lj
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杜威:从做中学)
“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TK
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专注于学前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
“人民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 包括了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
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本质论及核心
2,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理论的范围论
3,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lj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提出了“小先生制”lj
(与杜威思想区分)
陶行知 一,生活及教育 二,社会及学校 三,教学做合一
杜威 一,教育及生活 二,教育及生长 三,学校及社会 四,教育及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五,在做中学
黄炎培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目的:将职业教育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
二、教学原则: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原则 lj
三、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lj
晏阳初
平民教育家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
一,四大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以 卫生教育攻弱 ,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二、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
梁漱溟
乡村教育
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认为中国原本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 ”
其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少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