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史
上古和中古语法系统体系,上古语法系统知识点总结,包括构词法,词类活用,三代词。词类活用有,词类活用的条件,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
编辑于2022-07-08 20:51:51上古语法系统
一、构词法
上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
音变构词(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 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好冠雨衣折)
变调构词
变声构词
改变声母折 (zhe she)
变韵构词
重叠构词
完全重叠构词—叠音词
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 上古的叠音词基本是状态,形容词用来模拟声音和描绘形状
例如状貌:夭夭 采采 声音:关关 丁丁
部分重叠构词连绵词
两个音节连缀表一的单纯词读音上存在三种关系
双声: 参差 缤纷(不是现代汉语的声母,要从上古语音系统) 蒹葭 陆离
叠韵:窈窕 婵媛(不管韵头 相近就行) 蹉跎 徘徊 婆挲
双声兼叠韵: 辗转 燕婉
附加构词
(词头加词根 词根加词尾)
1.词头(前缀)
有主要加在名词前,常用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前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2.词尾(后缀) 形容词+词尾
主要有“然、如、尔、若 、乎”
(愚公移山中说:“杂然相许” )
复合构词
是指有两个以上词根组合成新词
联合式:朋友 枯槁 社稷 得失
偏正式:假寐 百谷
动宾式:从事 留意 得罪
主谓式:地震 自杀
二、词类活用
“活用”与“兼类”比较
兼类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活用往往是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的临时借用
《烛之武退秦师》“进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汉语大字典,其中有驻扎军队意是常用而非临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或者连谓关系或同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作后一个名词做宾语 《战国策》:子元元,臣诸侯 使动用法 使百姓成为子女,使诸侯成为臣子
2.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没有起修饰作用 ,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君子远庖厨 雄诸侯 形容词活用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欲、可、足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时要活用 《史记》:左右欲刃相如。
4.形容词名词放在“所”字后的活用为动词,因为所是特殊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认为… 《墨子尚同》:上之所是,必皆是。
5.代词前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孟子•离娄》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认为贤明
6.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因为而一般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 《左转》: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7.名词放在副词后,名词活用。因为副词不修饰名词。 《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8.名词后用介词短语作补偿语时活用。 《左传》:师还,馆于虞。
宾语前置句
1.不、莫、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谁、何、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是、之、斯(指示代词“是、之、斯”等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是、斯在汉代语言就已经消失。
被动句式
没有被动标记的句子,语义上的被动(形式上和主动句一样但有被动意义)
带有被动标记的句式
1.于字句:v+于+n(实施) 争议-《孟子》: 百里奚举于市(场所)属于上一类
2.见字句:见+v 见+v+于+名字(施事)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为字句:为+n施事(可省)+动词 为+n施事+所+v /为…所
4.被字句 :被+n施事+及物动词
三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
吾主要做主语和定语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特殊情况下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eg:不吾知也
我
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吾我同现句 吾和我的区别
吾-做主语定语, 而我-只做宾语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余(予)
主要做主语和宾语少数作定语
朕
在先秦出现频率不高,一般做主语和定语(在秦后才是天子自称)
台yi、卬
出现频率极低。前者尚书.后者诗经
第二人称
女(汝)、尔、若 一般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汝和尔的区别
汝做主语和宾语 尔做定语
乃、而 通常做定语
第三人称
严格来说 上古时期还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临时使用指示代词“之”“其”“彼”等
是临时借用指示代词“之”“其”来表示。“其”作定语“之”用宾语
在部分文献中,其看上去像是主语,实则不然 “其”=名词+之 的结构 形式上仍是定语 eg: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直接使用名词代替
选择省略
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和发展
“他”的产生和发展
他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了,那时的他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魏晋六朝时代开始泛指别人,并从泛指发展成了专指
唐代真正产生并发展迅速,宋代以后运用越来越广泛
宋代以后应用更加普遍,还可以指动物或无生命事物。
现代汉语受夕阳雨的影响,按照性别分为三个他/她/它
渠、伊 的产生与发展
渠
渠初见于三国志,到了唐代大量出现 宋代变得少见,明清在北方方言中消失
例如: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部分学者认为,渠字应该是其字演变而来
伊
先秦是指示代词e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于六朝演变为人称代词、隋唐继续使用, 宋代以后衰落,在现代方言中还有部分留存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远指代词
近
是:不需要在前面有所提及 此:前文事物有迹可循 兹:非常常用 斯:周至春秋中叶常用发展到战国时期,主要在鲁地方言中
远
彼: 夫 伊
特指/泛指
其 ,之
谓词性代词
若然尔
旁指代词
他(佗、它)
无定代词
或、莫
疑问代词
指人 谁,孰
指物 何胡曷he奚
指处所 安恶焉
中古语法系统
一、构词法
中古复音构词法多产,表现在在附加构词中 产生新词头(前缀)阿、老和词尾(后缀)子 儿 头
(一)阿
名词词头出现于上古末期, 对其来源有多种看法 但对于“阿”的来源尚未定论
1.来源于伊
王力:《汉语语法史》词头“阿”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 而“阿谁”可能是从“伊谁”变来的,伊谁在诗经中已经出现。
向熹:《简明语法史》因为“伊”“阿”同属于影母, 是双声,脂部【ei】和歌部【ai】读音接近
2.是天生的前缀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很多语言现象不容易找出出来源,是天生的
3.“阿”是发语词
杨建国《近代汉语史引论》沈怀兴《复音单纯词、重叠词和派生词的产生和发展》 从发声学的角度看,认为阿是个衍生词头,在日常用语中是非常自然的
4.来源于动词“阿”
孙常叙、朱茂汉、杨天戈等学者认为,来自“依靠、保育”义的动词“啊”, 东汉用在亲属称谓、代词前,南北拓展到姓名行次前。 宋以后,“阿”构词能力变弱,在现代北京话中,不大使用。但在客、吴、粤、闽方言中,大都被继承
阿的词义引申:大土山、大丘陵→山的弯曲处→曲从迎合→徇私袒护→保育
(二)老
名词词头,源于形容词“老”最初表年长或年老
先秦两汉时期 老+名词,如老臣 老妇
需要甄别的“老”
1.老彭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魏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老彭, 殷贤大夫。” 清刘宝楠《正义》引郑玄:“老,老聃。彭,彭祖。’
2.老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3.老婆
唐《寒山诗》:“老婆嫁少夫, 面黄夫不爱。” 宋吴自牧《梦粱录》:“买田庄, 取老婆。”
4.老鼠
《方言》:“伏翼,或谓之老鼠,或谓之仙鼠。 《释名》:“老而不死曰仙。 ” 王力《汉语史稿》引《辞源》解释:按《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伏翼即蝙蝠,古云鼠所化,故有老鼠仙鼠之名。 刘讷言《谐噱录》:“大虫老鼠, 俱为十二属。”
发展
产生于六朝,首先出现在亲属称谓词前
唐始,也可用于动物名词、人的姓名前
王力 《汉语语法史》:名字前加“老”始于宋 eg:苏轼诗:“老可能为竹写真,
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唐就有 刘叉《答孟东野》:“寒酸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宋,出现老虎、老鸦、老婆 元,排行+老 明清一直延用 如:老大 杨老六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发展,词头“老”的作用较有限
1.应用范围有限,不能适用于一切名词
2.名词前缀的功能有限,只能附于数词前时才有转类功能,把数词变名词
(三)子
词尾只由名词“子”发展而来,王力先生认为,有6种子不应该是词尾
1.《诗经》:“乃生男子,乃生女子。”
2.“夫子” “君子”
3.《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龙子”“蚕子”
4.“鸡子”“凤子”
5.“舟子”“渔子”
6.《史记•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子本义:幼子。词尾表小的“子”虚化而来 上古带有“子”的名词 “童子”“婢子”都含有小称。
东汉魏晋以后,可附于生物、器物名词之后。如:“狮子” 词义不含“小”义,也失去了核心义素特征,只具有标志名词词性的功能。
唐,发展成熟,还可附于形容词和动词后,指事物 例如:“痴子”“合子” 还可以附在复音节名词后 如:“手帕子”“汗衫子”
宋,出现“交子”“会子”
现代汉语的使用没有近代汉语宽泛。如:复音节名词带“子”的情况减少。
(四)儿
本义“小儿”,由名词虚化而来,王力《汉语语法史》:儿做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出来的。
南北朝,“儿”用作人名小字,附在人名后,用以指小,已有虚化迹象。 eg:“张敬儿”“李道儿”
唐,还可用于动物名词后。不再表小,而是标示动物类属,这时已虚化成词尾 eg:杜甫诗鱼儿 李白诗羊儿
宋广泛运用于器物名词之后,如“船儿,葫芦儿…” 还可以附加在时间名词、指示代词后,如“这儿、那儿、昨儿”
注意成词尾后,名词用法仍存在 如:“病起巢成露鹤儿”
(五)头
名词虚化而来,本义是人或动物的头部。引申为顶端、边缘
(王力)“头”始于六朝 《企喻歌辞》:“前头看后头”《水经注》“常没水中,出膝头..”
相关的两个问题
(1)加在方位词之后的“头”,还不能视为纯粹的词尾。
赵堤《词尾“头”溯源》:“这些 ‘头’是‘端’义或‘边’.....就语义来说, 这种与方位词结合的‘头’ 虽经虚化,却仍含有表位置的词汇意义,都不能算作词尾。 殷国光等《汉语史纲要》:“至于加在方 位词和处所词之后的‘头’,例如‘上头’‘前头’ ‘东头’等, 虽‘顶端’ ‘边缘’义已经弱化但仍具有方位或处所词的笼统义,与‘边’‘面’ 相当,不视为纯粹的词缀。
(2)产生时间可以往前推至汉魏晋。
东汉译经《道地经》:“一种在胫,一种在膝头。。”
唐以后,词尾“头”的使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广泛地用在名词后面。 而且“头”也可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使其转称事物。
如:唐《寒山诗》:“世有一等流, 悠悠似木头。” 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却说那二郎神....尝了甜头,不达时务。
二、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使成式(动结式)的定义
1.使成式
王力最早把汉语表示结果的动补结构称为“使成式”。 王力《汉语语法史》(1989) :使成式(causative form)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及物动词加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及物动词加不及物动词(“打死’ ‘救活’) 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词组表达出来
2.动结式
(1)动补结构
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把补语主要分为五类: ①结果补语(看见、听懂;长大、拧紧) ②趋向补语(走进、跳出) ③可能补语(写得完/写不完) ④状态补语(写得好/写得不好) ⑤程度补语(好极了、可笑透了)
(2)动结式
动补结构中补语的作用在于说明动作的结果,这种补语被称为“结果补语”, 而“动词+结果补语”所构成的动补结构,简称为“动结式”。
动结式细分又有几类: ①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打破、喝醉、收毕) ②及物动词+形容词(填满、吃胖、收早) ③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哭裂、饿死、走完) ④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哭湿、饿瘦、走快)
(二)动结式的产生时代
1、先秦说:余健萍、周迟明 和杨建国等学者认为先秦就已产生了动结式。
2.汉代说:王力认为:“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祝敏彻、宋绍年和吴福祥等学者也认为动结式产生于汉代。
王力先生认为汉代产生使成式,举的例子如: 《史记.项羽本纪》: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蒋绍愚进一步总结: “有很多动结式‘V1+V2 是由动词并列式‘V1+V2′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是:如果V2是他动词,或者是用作使动的自动词或形容词,和后面的宾语构成述宾关系(包括述语和使动宾语的关系),那么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并列式。只有当V2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使动,和后面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这才是动结式。”
3.、唐代说:太田辰夫认为在唐代汉语才产生了动结式。 在古汉语中,“杀”和“死”的意义相似,而“杀”自古至今都是他动词,“死” 自古至今都是自动词,在隋朝以前,只有“V杀O”,而无“V死O”, 《史记》:“见巨鱼, 射杀一鱼。”
4.六朝说
5.
(三)关于判断动结式产生的标准
1、以往不同结论所依据的判断标准
(1)单纯的语义标准及其局限。
(2)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基本原则。
(3)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形式标志。
2、在对动结式的产生做出判断时,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
(1)使动用法的衰微 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宾语
(2)及物动词向不及物动词演变 梁元帝《折杨柳》: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3)补语“得”“却”"取”的出现 庾信《怨歌行》: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4)动结式否定式的产生 江淹《西洲曲》:高楼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四)动结式的类型
1、黏合型动结式
2、隔开型(分用式)动结式
(1) “打头破”一类的结构是隔开型(分用式)动结式还是兼语式?
二者之间的差异: ①兼语式的V2可以带宾语,而“打头破”一类的结构的V2不能带宾语。 ②兼语式的V1和V2是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不是同时发生
(2)隔开型动结式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于六朝: 唐代仍然很活跃: 宋元以后,这种隔开型动结式才在语言中逐渐少用乃至衰亡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只用黏合型动结式,不过在一些方言中, 隔开型动结式的用法依然存在: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