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四肢X线,头部X线摄影,X线造影技术,腹部X线摄影,乳腺及口腔X线摄影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7-08 23:06:56X线检查技术
X线脊柱与骨盆
第1、2颈椎张口位
体位
仰卧,双上肢放置身旁,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台面,曝光时张口
中心线
两嘴角连线中心垂直摄入
标准影像
第1、2颈椎位于上下齿列之间,第2颈椎位于正中
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C2齿突不与枕骨重叠
齿突与C1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显示
颈椎前后位
体位
仰卧或站立,头稍后仰,听鼻线垂直探测器
上缘→外耳孔;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10~15°,经甲状软骨射入
标准影像
C3~7和T1显示图像正中
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
颈椎骨质、椎间隙与颈椎关节显示清晰
第一肋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内
气管投影与椎体正中,边界清
下颌骨显示与C2、3间隙高度
颈椎侧位
体位
侧立,两肩下垂,头稍后仰,听鼻线与探测器平行以免下颌骨与颈椎重叠
上缘平外耳孔;下缘T1
中心线
甲状软骨、颈部前后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显示C1~7侧位像,于图像正中
各椎体前后缘均无双边影
椎体骨质、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清
颈椎斜位
体位
站立,身体使冠状面垂直台面呈45°,下颌前伸,上肢下垂
后前斜位观察同侧椎间孔
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
中心线
经甲状软骨平颈部中点水平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C1~7显示正中
椎间孔呈卵圆形
椎体骨小梁清晰
胸椎正位
体位
仰卧,头后仰,双上肢放置身旁
上缘C7;下缘L1
中心线
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
标准影像
上部胸椎及C7或下部胸椎及L1
棘突序列于椎体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各椎体椎间隙清晰锐利,椎骨纹理清
胸椎侧位
体位
侧卧,双上肢抱头,下肢屈曲,腰部垫以棉垫
上缘C7;下缘L1
中心线
T7
标准影像
T3~12呈侧位显示正中,不与肱骨重叠
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影,椎间隙清
肺野密度均匀与椎体对比调和
各椎体及其附件结构易于分辨,骨纹理清晰
腰椎前后位
体位
仰卧,两髋、膝屈曲,双足踏床面,减少生理曲度
上缘T12;下缘骶2
中心线
L3
标准影像
T11~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L3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椎间隙清
腰椎侧位
体位
侧卧,双上肢抱头,双下肢屈曲,腰部塞棉垫
棘突后缘置探测器中线外5cm
上缘T12;下缘骶2
中心线
L3
标准影像
T11~骶2显示正中
各椎体无双边影,尤其L3
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
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可见
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
骶尾椎正位
体位
仰卧,双臂置于身旁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15°耻骨联合上3cm
标准影像
包括全部骶、尾椎及腰骶关节、骶中嵴位于正中
骶椎孔和骶髂关节左右对称
耻骨联合不与骶椎或尾椎重叠
骶尾骨小梁清晰
骶尾椎侧位
体位
侧卧,两臂抱头,双下肢屈曲,尾骨后缘放置探测器中线外约3cm
中心线
臀沟上缘垂直射入,平静中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
包括全部骶尾椎侧位
骶尾椎皮肤及骨小梁显示清晰
骶髂关节前后位
体位
仰卧,两臂置身旁,双下肢并拢
上缘超出髂骨上缘;下缘耻骨联合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20~25°,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体位
仰卧,被检侧腰部与臀部抬高
被检侧膝关节屈曲100~120°,使身体正中冠状面与床面成20~30°
被检侧髂前上棘与髂中线连线中点对准探测器中线
两髂前上棘连线对准探测器中线
中心线
被检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点
骨盆正位
体位
仰卧,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双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外展、内旋(10~15°)
上缘髂骨嵴;下缘耻骨联合下3cm
中心线
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cm
标准影像
包括全部骨盆诸骨及股骨近端1/4,左右对称,骨盆位于照片正中
耻骨不与骶椎重叠,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
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密度均匀,且骨纹理清晰可见
X线造影技术
泌尿系统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
概念
又叫静脉尿路造影,是将对比剂注入静脉后经肾脏排泄至尿路而显影;可观察整个泌尿系的解剖结构、分泌功能以及各种尿路病变;临床最常用的泌尿系X线检查方法。
适应症
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结石、先天性畸形和积水
不明原因的血尿及脓尿
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做膀胱镜检查者
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的关系
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
禁忌症
碘过敏
肝、肾功能受损
全身严重衰竭,急性传染病或高热
甲亢
妊娠期及产褥期
急性泌尿系统炎症、严重血尿和肾绞痛
注意事项及术前准备
给患者讲清造影前的准备事项、造影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造影加压的反应
造影前2~3天不吃产气和多渣食物,并禁服碘剂以及含钙的药物
检查前一天下午服缓泻剂如番泻叶6~9g,用开水冲泡后服2~3次;或服用蓖麻油20~30ml,便于肠内容物排出。对老年长期卧床、习惯性便秘者,可提前2~3天每晚服轻泻剂
检查前12小时内禁食、水(夏季可6h)
造影前排尿使膀胱空虚,行腹部透视,如腹内有较多气体,可注射垂体加压素0.5ml。
造影前常规摄全腹部
严格观察碘过敏试验情况。
对比剂
常用60%~76%泛影葡胺离子型以及300mgI/100ml,350mgI/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成人用量20~40ml,儿童1~1.5ml/kg
造影方法
加压
仰卧,将两个加压器倒“八”形置于肚脐下两侧(输尿管经两侧骶髂关节处,骶骨岬水平),充气后可进行压迫
注药
肘静脉注入对比剂20~40ml,即行气袋充气,一般为80~100mmHg,以能压迫输尿管使对比剂停留在肾盂肾盏内
摄影时间
注射对比剂7分钟摄第一片,15分钟摄第二片,30分钟摄第三片。如一侧肾盂肾盏显影不佳,应延长摄片时间。在肾盂积水,按常规时间不显影者,可在数小时后再摄片
双侧肾盂肾盏显影后,则去除腹压带,输尿管和膀胱充盈,并摄全尿路片。如有肾下垂或游走肾,应加摄立位片
摄影体位
体位
双侧肾区体位,仰卧,两臂置于身旁,剑突到肚脐连线中点对胶片中心,平静呼吸屏气曝光
全尿路体位,解除腹部压迫带后,摄取全腹部正位,上缘→平剑突,下缘→耻骨联合下方,中心线经剑突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射入胶片中心,平静呼吸屏气曝光
逆行肾盂造影
概念
在膀胱镜的观察下,将特制的导管经尿道和膀胱插入输尿管并注入对比剂,使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显影的检查方法。观察全尿路情况,不能了解肾脏分泌功能,多作静脉肾盂造影不能或显影不清的患者。
适应症
不适于作静脉肾盂造影者
静脉法不显的患者
多次静脉法不能显影清楚
证实平片所示阴影是否处于输尿管内,并能够肯定两者的关系
了解肾、输尿管与邻近器官的关系,观察有无受累情况
禁忌症
尿道狭窄
泌尿系急性炎症
严重血尿和肾绞痛发作期
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全身情况衰竭者
检查前准备
与静脉法相同,无需禁水
对比剂
12.5%碘化钠溶液或10~15%有机碘溶液,通常每侧肾一次性注射量为8~15ml,或患者有胀感为标准
造影方法
膀胱镜下,导管插入输尿管,头部一般在肾盂下方一个椎体为宜
15s注完8~15ml
仰卧,肾盂肾盏充盈满意立即摄片。若观察肾盂肾盏排空,可注入对比剂2min在摄片,可加摄侧位及斜位片
若观察肾盂、输尿管交界处,需将导管抽至1/2处,然后注入对比剂摄片
对肾盂积水的患者,其目的为了解梗阻病变的位置和性质,切忌在扩大的肾盂内再注入大量对比剂,增加肾脏内压力,导致输尿管完全梗阻
摄影体位
选择性摄取肾区或全腹部片,同肾盂造影
子宫输卵管造影
概念
利用专用器械从子宫颈口注入对比剂,以显示子宫腔及两侧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大小及通畅与否的方法;可进行治疗
适应症
原发或继发不孕症
寻找子宫出血的原因
子宫输卵管畸形
对考虑绝育或再育者,可观察输卵管、子宫腔情况
盆腔炎症、子宫肌瘤、附件及盆腔其他器官的疾病等
禁忌症
碘过敏
急性和亚急性子宫输卵管炎症或盆腔炎症
全身性发热;严重的心肺疾病
经期前3天或7天后
妊娠期内
造影方法
造影前做碘过敏试验
患者仰卧,两腿抬高固定在托架上,将导管插入子宫颈管内,注气于导管的气囊内以免对比剂外漏
抽取对比剂5~7ml,常用40%碘化油或60%复方泛影葡胺,注入子宫腔
注射前先将气泡排除以免形成假充盈缺损,误诊为息肉或肌瘤
透视下注射对比剂,患者有涨感时停止,摄取第一张,为子宫充盈像;输卵管充盈后摄取第二张;碘化油24h或用泛影葡胺30min后摄取第三张,了解对比剂是否进入腹腔
摄影技术
上缘包髂前上棘,下缘包耻骨联合
腹部X线摄影
肾、输尿管及膀胱平片
体位
仰卧,双臂上举或置于身体两侧
上缘→剑突上3cm;下缘→耻骨联合下3cm
中心线
剑突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
腹部全部包括在内
腰椎序列投影于照片正中并对称显示
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均对称显示在照片内,椎体棘突位于照片正中
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前后立位腹部平片
体位
立位,双上臂上举或放于身旁,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面垂直,且重合于探测器长轴中线
中心线
消化道穿孔——上缘→膈肌
肾位置异常——下缘→耻骨联合
标准影像
消化道穿孔——上缘→膈肌;肾位置异常——下缘→耻骨联合
腰椎序列投影于照片正中 并对称显示
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均对称显示在照片内,椎体棘突位于照片正中
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腹部倒立侧位
体位
患儿呈倒立姿势,一侧贴近探测器
上缘→超过肛门3~4cm,肛门处做一金属标记
中心线
耻骨联合水平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腹部倒立像
可见直肠气体末端距肛门皮肤处金属标记物距离
乳腺及口腔X线摄影
乳腺摄影体位
内外斜位(MLO)
显示单侧乳腺组织的最佳体位
头尾位(CC)
确保在内外斜位中可能漏掉的内侧组织显示出来,尽可能多的包含外侧组织
追加体位
定点压迫位(S)
使感兴趣区厚度大幅度减小,提高乳腺组织的分离;通常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来提高乳腺细节能力
放大位(M)
对钙化的数目、分布和形态具有更好的显示
所用X线管焦点的测量尺寸一般采用0.1mm,以消除物体到成像板距离增加而导致的几何模糊
需用放大平台使被压乳腺和摄影平台分离,放大率为1.5~2倍
由于采用空气间隙法和微焦点技术,导致对受检者的曝光时间相对延长而增加辐射剂量
乳腺导管造影
适应症
除分泌性溢乳外,所有病理性乳头溢液,包括血性、水样、油样、牙膏样、乳汁等。
禁忌症
乳腺炎、哺乳期及对造影剂过敏者
造影步骤
术前过敏试验
将卫生用材置于无菌手术巾上
采用坐位或仰卧位,以乳头为中心消毒两次,消毒半径约5cm
术者带无菌手套,挤压乳头确认溢液孔,将针自溢液导管插入,以适当的压力缓慢注入造影剂0.2~0.4ml
当患者感觉乳腺胀痛时,停止注入显影剂。如有剧痛应立即停止注射(提示造影剂外溢)
可用皮筋轻轻扎住乳头,防止造影剂外溢
头尾位和侧位摄影,压迫需适当,需要时可追加放大摄影
注意事项
拍摄需迅速,时间过长,造影剂可被吸收
检查结束后用湿纱布擦拭干净乳头的溢出液
告知受检者显影剂会自行吸收,如有不适随时回访
造影失败,需另行安排造影时间
乳腺导管造影是间接影像,有重叠或假象,不易发现微小病变,阴性结果不能除外肿瘤的存在,而且操作不当时不易成功
口腔X线摄影
局部摄影
根尖片
主要用于龋齿,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根尖周病变,牙发育异常,牙周炎,牙外伤,牙根折裂,修复体,种植体及某些系统性疾病累及牙槽骨等的检查
咬翼片
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腔、邻面龋与髓室是否穿通程度、充填物边缘密合情况、牙槽嵴顶病变
咬合片
摄取范围较大的病变和上下颌的情况
全景曲面体层摄影
将上颌骨、下颌骨、颞下颌关节、上颌窦、鼻腔及全口牙齿的影像同时显示在1张体层照片上的摄影技术
为牙科病,牙齿矫形以及,牙槽骨、颞颌关节的骨折等多种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
拍摄方法
去除头颈部金属物品,坐位或立位,下颌颏部置于颏托中,前牙切缘咬在咬合块槽内,听眶线与听鼻线的分角线与地面平行,用额托和头夹将头固定。
层面选择在颏托标尺零度
四肢X线
手掌前后位
体位
侧坐,手掌向下平放于探测器,5指伸直略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第3掌骨头
标准影像
包括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第3掌指关节
5个指骨适当间隔分离
第2~5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舟骨呈半轴位
掌骨至指骨远端,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出软组织层次
掌下斜位
体位
被检侧小指及第5掌骨紧靠探测器外缘
手内旋,手掌与探测器呈45°
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
第3掌骨头
标准影像
包括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第2、3掌骨清晰显示正中
骨纹理清晰,软组织层次可见
拇指正位
体位
侧坐,前臂伸直,手和前臂极度内旋,使拇指背侧紧贴探测器
用对侧手指将四指固定,被迫过伸位,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
拇指掌指关节
标准影像
全部拇指骨包括在内,位于正中
拇指呈正位影像
骨纹理清晰可见,软组织层次可见
拇指侧位
体位
侧坐,前臂伸直,第2~5指伸直,手背向上,拇指外侧紧贴探测器,使拇指背面与探测器垂直
中心线
拇指掌指关节
标准影像
包括全部拇指骨,位于正中
拇指呈侧位
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软组织层次
腕关节后前位
体位
侧坐,半握拳,掌面向下,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探测器中点
中心线
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标准影像
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腕关节侧位
体位
侧坐,手半握拳或伸直,尺侧靠近探测器,尺骨茎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尺骨茎突
标准影像
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于正中,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腕关节外展位
体位
侧坐,肘部弯曲,掌面向下,五指并拢朝尺侧偏转呈外展
中心线
桡骨茎突与第一掌骨近端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舟骨呈正位显示,位于正中
腕关节各骨正位显示,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清晰
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前臂正位
体位
侧坐,被检侧前臂伸直,掌面向上,平放于床面,腕部稍外旋
上缘→肘关节;下缘→腕关节(若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邻近端关节)
中心线
前臂中点
标准影像
尺桡骨互不重叠并列显示正中
上缘包肘关节,下缘包腕关节
尺桡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前臂侧位
体位
侧坐,被检侧肘部弯曲,前臂尺侧紧贴床面成90°
上缘→肘关节;下缘→腕关节
中心线
前臂中点
标准影像
包括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
上缘→肘关节;下缘→腕关节
尺桡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肘关节正位
体位
侧坐,肘关节伸直,背侧在下,尺骨鹰嘴置于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
标准影像
包括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其关节间隙显示正中
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
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偏尺侧
肘关节各骨小梁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影像对比良好
肘关节侧位
体位
侧坐,肘关节屈曲约呈90°,尺侧在下,肱骨内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
肱骨外上髁
标准影像
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90~120°
尺骨与肱骨关节间隙显示明确、锐利
肱骨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
肘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分明
肱骨前后位
体位
仰卧,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
上缘→肩关节;下缘→肘关节
中心线
肱骨中点
标准影像
肱骨显示照片正中
肱骨大结节向外突出呈切线位,小结节与肱骨重叠,肱骨头向上突出于肩胛骨关节盂
皮肤软组织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
肱骨侧位
体位
仰卧,被检侧手臂屈肘90°,前臂内旋置于腹前
上缘→肩关节;下缘→肘关节
中心线
肱骨中点
标准影像
肱骨显示正中,肱骨结节重叠,远端显示肘关节侧位像
上缘肩关节,皮肤软组织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
肩关节前后正位
体位
站立,被检侧上肢稍外旋且与躯干分开,肩部背侧紧贴
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3cm
中心线
肩胛骨喙突
标准影像
肩关节诸骨,其关节位于照片正中或稍外显示
肱骨小结位于肱骨头外1/3处显示
肱骨头、肩峰、锁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显示清晰
肩关节穿胸位
体位
侧立,被检侧上臂外侧紧贴探测器,肱骨外科颈放于探测器中心
对侧肩关节上抬,使肱骨头高于被检侧
中心线
对侧腋下
标准影像
肱骨头位于胸腔内显示
前不与胸骨重叠,后不与胸椎重叠
锁骨后前正位
体位
俯卧(站立),头转向对侧,使被检侧锁骨紧贴床面
手臂内转,掌心向前
中心线
锁骨中点
标准影像
锁骨正位影像显示一定曲度,皮肤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
肩锁关节后前位
体位
站立,头转向对侧,使被检侧肩锁关节,掌心向前
上缘→肩部软组织
中心线
肩胛骨喙突
标准影像
肩锁关节显示照片正中
皮肤软组织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
足前后正位
体位
坐位,膝关节屈曲,足底紧贴探测器
中心线
第3跖骨基底部
标准影像
包括跖、趾及跗骨,第3跖骨基底部位于照片正中
跗骨到趾骨远端密度适当,骨纹理清晰
舟距关节与骰跟间隙清晰可见
跟骨侧位
体位
坐,足部外踝紧贴探测器并置于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内踝下2cm
标准影像
包括踝关节及部分距骨,跟骨位于照片正中呈侧位显示
距骨下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其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跟骨纹理显示清晰
跟骨轴位
体位
坐,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向上,足背极度背屈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35~45°,经跟骨中点射入
标准影像
跟骨轴位标准片显示,纵径与图像正中长轴重合
跟骨纵径与衡径投影比例约2:1
距下关节面到跟骨粗隆部,包括距突。均清晰显示
踝关节前后位
体位
坐,下肢伸直并内旋,足尖向上
中心线
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
标准影像
踝关节位于照片中央显示,关节面呈切线位
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cm
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
踝关节外侧位
体位
坐,被检侧下肢屈髋屈膝外旋,外侧在下紧贴探测器
外踝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
内踝上1cm
标准影像
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叠良好
腓骨小头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
踝关节位于照片正中显示,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胫腓骨前后位
体位
仰卧,被检侧下肢伸直稍内旋,足尖向上
上缘包膝关节,下缘包踝关节(若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邻近端关节)
中心线
胫腓骨中点
标准影像
包括一侧关节,骨质及关节间隙清晰
皮肤软组织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
胫腓骨侧位
体位
侧卧,被检侧下肢伸直,外侧紧靠床面
上缘→膝关节;下缘→踝关节
中心线
胫腓骨中点
标准影像
包括一侧关节,胫骨在前腓骨在后
上胫腓关节重叠较少,下胫腓关节重叠较多
皮肤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
膝关节正位
体位
仰卧,被检侧下肢伸直且内旋,足尖向上,腘窝靠近探测器
中心线
髌骨下缘
标准影像
包括股骨两髁,胫骨两髁及腓骨小头,其关节面位于照片正中
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许重叠
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膝关节侧位
体位
侧卧,被检侧下肢屈膝约135°,外侧紧贴探测器
髌骨下缘与腘窝皮肤皱褶连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
髌骨下后缘
标准影像
膝关节间隙位于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髌骨呈侧位显示,与股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
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小
髌骨轴位
体位
俯卧,被检侧膝部尽量屈曲(被检者用手或布带拉住踝部),对侧下肢伸直
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中心线
对准髌骨下缘、经髌骨后缘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髌骨呈三角形,髁间窝显示照片正中
髌骨内侧缘呈切线位,无双边影,与股骨间隙呈倒人字形显示
髌骨小梁显示清晰
股骨正位
体位
仰卧,被检侧下肢伸直稍内旋,足尖向上
探测器下缘包膝关节
中心线
股骨中点
股骨侧位
体位
侧卧,对侧髋部与膝部屈曲并置于被检侧下肢前方
被检侧膝部屈曲135°,外侧紧靠床面
下缘→膝关节
中心线
股骨中点
标准影像
股骨长轴与照片正中长轴重合,髋关节各骨小梁显示清晰
髋关节间隙明确清晰
髋关节正位
体位
仰卧,双下肢稍内旋,足尖向上,使两趾接触
中心线
被检侧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向外下作垂线5cm
标准影像
照片包括髋关节、股骨近端1/3,同侧耻骨、坐骨及部分髂骨翼
股骨头大体位于照片正中,或位于照片1/3正中,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股骨颈显示充分
股骨颈及闭孔无投影变形,申顿线光滑锐利,曲度正常
髋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坐骨棘明显显示,周围软组织可
髋关节侧位
体位
仰卧,被检侧臀部垫高
对侧髋部与膝部屈曲呈直角,尽量抬高,并置于被检侧下肢上方
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稍内旋,大腿外侧缘紧靠探测器(或呈45°),将股骨颈放于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25~30°,经被检侧股骨大粗隆射入
标准影像
股骨颈及关节面显示清晰,无臀部干扰
皮肤软组织及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
头部X线摄影
头颅后前位
体位
俯卧,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探测器中线
下颌内收,额部及鼻尖紧贴床面,听眦线垂直床面
中心线
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
显示头颅正位,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
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照片边缘等距
颞骨岩部上缘位于眼眶正中,或内听道显示于眼眶正中。内听道显示清楚,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
头颅侧位
体位
俯卧,头部侧转,被检侧靠近床面,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被检侧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下肢伸直,对侧上肢屈肘握拳垫于颏下,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
下颌内收,额鼻线(前额与鼻尖间的连线)与探测器中线平行
中心线
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
显示头颅侧位影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前颅窝底线重叠为单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听眶线与照片长轴平行
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显示清楚
头颅前后半轴位
体位
仰卧,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中线,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下颌内收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5~30°,对准眉间上方8~10cm处经枕外隆凸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
显示顶枕部、枕骨、岩骨及枕骨大孔后1/2区域
矢状缝位于照片正中,左右岩锥部基本对称
枕大孔内显示出鞍背
枕骨骨纹理清晰,人字缝清晰
鼻骨侧位
体位
俯卧,头侧转,被检侧靠近台面,头部正中矢状面平行台面,下颌内收,瞳间线与台面垂直
中心线
鼻根下2cm垂直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
包括眼眶区,鼻根部和整个鼻部软组织
双眼眶下缘、后缘重叠良好
鼻骨纹理清晰,骨皮质锐利,软组织可见(非软骨)
鼻旁窦华氏位
体位
俯卧,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下颌骨颏部置于台面,头稍后仰,听眦线与床面呈37°
中心线
鼻根部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两侧上颌窦对称显示眼眶之下,呈倒置三角形
颞骨岩部的投影位于上颌窦影的下方
后组筛窦及额窦显示良好
鼻旁窦柯氏位
体位
俯卧,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台面
鼻根对准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3°,经鼻根部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
额窦投影于眼眶的内上方
眼眶投影于照片的中部,两侧对称,其内可见眶上裂
前组筛窦显示于两眼眶影之间
胸部X线摄影
胸部后前位
体位
立位,两手背置髋部,双肘内旋
上缘→超出锁骨6cm;下缘→T12
中心线
T6
标准影像
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锁骨、乳腺、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肺尖充分显示
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胸部侧位
体位
侧立,两臂上举抱头,患侧胸壁贴近暗盒
中心线
T6经侧胸壁中点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
照片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
T4以下椎体清晰可见,并呈侧位投影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影像明了
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胸骨后前斜位
体位
立位后前位,俯身使胸骨置于探测器中心,两臂内旋置于身旁,身体矢状面于探测器长轴垂直
中心线
从右侧肩胛骨下角向左侧倾斜(一般20°~30°),对准肩胛骨内缘于T4水平射入探测器中心
标准影像
显示胸骨正位影像
照片上缘→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下缘→剑突
胸骨显示照片正中,不与胸椎、心影重叠
胸骨边缘清晰,胸骨角清晰,肺纹理与肋骨模糊,肺与胸骨对比度良好
胸骨侧位
体位
侧立,患侧胸壁贴近探测器,两前臂背后交叉,将两肩拉向后方
颏部略抬起,胸部前挺,身体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
中心线——胸骨侧位
标准影像
胸骨侧位影像显示正中
胸骨柄下方与胸骨体上部肋软骨结合部要与胸骨后缘呈两锐利平行线
胸骨外皮肤软组织及骨小梁显示清楚
膈上肋骨前后位
体位
背向摄影架站立,身体正中矢状面正对探测器中线,头稍后仰,探测器上缘超出肩峰,下缘包括T12
中心线
T6,吸气后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
两侧1~7前肋和1~10后肋正位影像显示在照片上,颈肋包括C6~T3
肋骨边缘及骨小梁显示清晰
肋膈角显示清晰完整
膈下肋骨前后位
体位
背靠,头稍前倾,身体正中矢状面正对探测器中线
上缘→腋窝;下缘→髂前上棘;两侧缘→双侧胸壁
中心线
双侧腋窝连线中点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连线的中点,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
两侧6~7前肋和8~12后肋的正位影像显示在照片上
膈上、下肺野影像对比差小,肋骨边缘及骨小梁显示清晰
肋膈角显示清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