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医学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等。
编辑于2022-07-17 10:41:29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
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认知 情感 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
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认知
人获得信息及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或者加上注意和语言
知觉
知觉分为空间,时间和运动知觉
自觉具有的特征性:选择,理解,整体,恒常
记忆
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按记忆内容分类可分为:形象,逻辑,情绪,运动记忆
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感觉,短时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信息在感觉系统存留时间仅有0.25~2秒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在头脑中存留5秒钟~2分钟,信息储存量有限,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深人加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
思维
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①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②形象思维,是利用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活动依赖具体形象和已有的表象…③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式…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①聚合思维,也称为求同思维,就是把解决问题所能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②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解决一个问题时,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进行积极的思考,找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解决方法或结论的一种思维。
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①常规思维,是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在头脑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
情感(情绪)
情绪体验的分类:喜怒哀乐等
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
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指是一种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沙赫特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故亦称为情绪认知理论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在于: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情绪的概念可用于动物和人,而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影响小;情绪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冲动性较少。情绪和情感都可伴有明显的行为和生理变化。
意志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的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意志的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自觉性是指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自觉性表现在个体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集体的利益,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动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有意志的动摇性、受暗示性、盲从、随波逐流、刚愎自用和独断性等。
坚韧性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的品质。
果断性是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
自制性是指一种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的品质。
个性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动机的概念: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的种类
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动机产生的原因
需要(内在条件)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根源
诱因(外在条件)
内驱力、情绪和诱因也可激发活动的动机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能力
气质
概念
特征
类型
希波克拉底的气质体液学说
多血质
注意力容易转移,志趣容易变化,灵活好动,有较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能力,感染力较强,直爽热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活动中行动敏捷,精力充沛。
胆汁质
动作迅速,情绪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境变化大。活动中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黏液质
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但难以转移,喜怒不形于色。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对工作有条理,易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抑郁质
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觉察他人难以发现的细小环节,对事物和他人羞怯,孤僻内向。动作迟钝,多愁善感。分类中无多动质
性格
概念
特征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
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
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
联系
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
心理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幼儿期,智力发展七岁前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
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 (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
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
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
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
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
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
第五章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
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
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
智力水平分级:超常 115~130平常 85~115边界 70~85
第六章 心理应激
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通常是指 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
第七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与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有明确的病理基础、器官出现了形态学改变或组织改变的躯体疾病
第八章 病人心理
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四个要素:
1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
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对恢复自己健康负责任
4负有寻求医疗帮助的责任
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病人角色的适应问题):1.角色行为缺如2角色行为冲突3角色行为减退4角色行为强化5角色行为异常
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1年龄2对疾病的认识水平3个性因素4文化教育程度5社会经济状况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①感知觉异常②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2病人的情绪特征: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
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耐性增强,如意志力减退,行为退化等
4病人的个性改变:表现为依耐性增强,被动和顺从,自卑等
基本干预方法:1支持疗法2认知治疗3行为治疗技术4健康教育和咨询
急性期病人心理特征:1情绪反应:焦虑和恐惧为主2行为反应:严重的应激反应
急性期病人的心理干预:
1向病人提供有关信息,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各种检查和治疗
2理解病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3积极快速、有序高效、沉着镇定的抢救治疗,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加强病人安全感
4及时安排家属探视,给予病人鼓励、安慰等心理支持
第十二章 心理干预总论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有计划、按步骤地 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健康促进: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适应良好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
1对象的不同: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着重处理一般的情绪不快、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如神经症、性变态等
2遵循的模式不同,侧重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侧重于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指导 心理治疗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心理治疗的程序和设置中通过与病人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结束阶段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1信赖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个性化原则5中立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