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艺术概论核心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论等。
编辑于2022-07-17 17:40:24艺术概论
艺术本质论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的关系
经济:经济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 而艺术也通过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道德影响艺术家和艺术创作, 使艺术维护道德规范进而维护经济基础
宗教: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限制了艺术的独立性。但否定中 又包含了肯定,艺术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哲学:艺术反映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形成 有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
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形象、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特点: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情感特征
感染力,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的审美本质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级考点
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生产
艺术与美的关系
现实美、艺术美、审美对象
“艺术生产”与“人化的自然”
艺术门类论
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吸收与借鉴
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
结合
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二级考点
艺术门类的划分
存在方式
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艺术
感知方式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创造方式
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各门类艺术的特征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游戏说:席勒、斯宾塞
劳动说:泰勒、弗雷泽
表现说:毕歇尔、希尔恩、普列汉诺夫
巫术说
摹仿说
艺术发展论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宗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既有促进又有阻碍
道德: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科学: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明显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纵向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必然的本质的 稳定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
表现方面:艺术作品思想内容、艺术作品形式、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
原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延续性、艺术本身的性质, 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
革新
表现方面: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超越(自我或他人)、同一风格 中的延续与不同艺术风格的转变
原因: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艺术的本性(生命)、欣赏 者的审美需求、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
横向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 必然的本质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的借鉴和创造,民族 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级考点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世界艺术:整个世界所共|赏、表现“人的一般本性”、表现人类 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凡是世界的,就必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 就没有世界的。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 术是有条件的。
艺术创作论
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艺术修养:是指艺术家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作品时应具有的 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感受力,以及把生活 转变成艺术意蕴的艺术形象时所具备的审美创造能力
先进的世界观和深刻的见解
广博的文化修养
丰富的生活积累
观察力与感受力
想象力和记忆力
创造力和技能技巧
艺术创作过程
1.艺术体验——材料与精神
2.艺术抅思——艺术胚胎的萌发与孕育、艺术胚胎 和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典型化)
3.艺术表现——物态化
三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始终有机地触合在一起, 在创作中是完全统一的
联想、形象思维、集体无意识、灵感
联想
创作中
欣赏中
形象思维
生活中与主题相关的部分
艺术加工——完整的艺术意象——艺术形象
一种意象系统的思维方式是艺术创作基本的 和主要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特征: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 艺术个性;审美性。
集体无意识
代表人物:荣格
从人祖先继承下来的原始经验的总合,是与生俱来的, 凭借遗传蓄积在每个个体心灵的深处,成为种族的心理积淀
其一为本能其二为原始意象。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 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灵感
创作性的活动中,由于大脑高度兴奋,突然触机而建立起新的神经联系, 豁然开朗,取得创造性突破的顿悟式心理状态
突发性、突破性、亢奋性、易逝性
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
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 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家群、相似之处 形成方式与命名方式
艺术思潮
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 出现的新的影响广泛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潮流
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艺术自身的发展新的 艺术思想、群体性潮流
二级考点
艺术家与社会
艺术创作方法与流派
艺术创作方法: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 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两大主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艺术作品论
艺术作品的抅成因素:内容与形式
内容: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是题材、主題、情节等因素,融合的、具体的生动的 完整的展现
题材:1.广义:指艺术作品中的取材芯围 2.狭义:作品中表现出来具体的生 活形态与情感形态。
主题:1.原是音乐术语,与我国古文论中的“意”、 “义”、“主旨”相近 2.产生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多样化的特点
形式: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形式 由存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
结构:1.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 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 2.美术作品称为“布局”、“抅图”、“经营位置” 3.“大政方针”式的先决性的构架
艺术语言:1.比喻的说法 2.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内部形式 3.塑造艺术形象,审美功能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意蕴、意境、风格, 格调,品位,商品属性
意蕴: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材枓、形式构成、物象事件情节、 文化意义。 特点:感性的,具体的,多义的,历史生成性
意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写山则 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感染性强。
风格:偏重于外在形态的方面,代表性的面貌,是 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具有多样性
格调: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俗与雅是格凋的区分标准之一。
品位:作品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建立 起相应的等级次序。
二级考点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是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艺术家审美认识产生,并按照美的 规律,为这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的性质
1.艺术接受是艺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首先,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其次,艺术接受和消费在潜在意义上是艺术活动在观念 和动机上的起点
最后,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隐含的读者”
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 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也要求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即艺术审 美态度(无功利、超利害)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头就内在于艺术接受与消费的形式中。 其次,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成新的社会生活上。
4.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5.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以美术作品为例)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层 (表情、形象的补偿与完成、典型形象)意义与意味的集合层
6.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会面对不司地域的接受者。 不同历史时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 体验从而有所创造。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其它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 也是参与人数最多,最具大众性,群众性的活动。 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活动,特点在于它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批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自身就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 批评性的接受方式则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建立在欣赏性的接 受基础上的,是欣赏性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更实用性的特征。 是调节艺术创作和审美接受之间的重要中介力量。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准备阶段:定向与期待、审美态度的形成
初级阶段:知觉——完形与弥散:“异质同构” 知觉——错觉:空间与物象 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高级阶段:理解——理解与前理解(审美期待视野); 理解的循环;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体验 回味
二级考点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1.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为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各种艺术 机构、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中介性、接受性、主动性、制度化与惯例化
2.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 术市场、艺术院校
艺术的审美教育
1.艺术的社会功能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艺术的审美教育 美的观念、审美能力、“寓教于乐”与“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