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流派、行为管理理论三部分内容,需要的收藏吧!
编辑于2022-07-20 08:43:09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研究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国家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的一种管理理论,也被称为泰勒制。
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企业数量增加,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逐渐要求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工人对劳动控制)
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不完全到完全也要求改进企业管理的方法,
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要 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改进操作方法 周三多:工作定额原理。(搬运生铁块实验。)
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标准化 周三多:标准化原理。(装锹实验。)
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周三多: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 工资制
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付给。
周三多: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自然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 ——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 理
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部门和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违背了管理统一指挥造成多头领导,失败。)
例外管理
一般管理研究
经营与管理6
管理职能
技术职能
商业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要素5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原则14
劳动分工、 权利和责任、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人员的报酬、 集中、 等级制度、 秩序、 公平、 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 人员的团结
法约尔桥、跳板、联系板
事前请示,事后汇报。
科层组织研究
科层组织体系
课程组织或课程制度通常被译为官僚组织和官僚政治。
科层组织的建立和组织运行的规则
作为正式职责分配日常活动。
授权,并由官员加以控制的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的加以限制。
对于正常而继续履行职责来行使相应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佣。
权力的类型
传统型权力 传统式权威
建立在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这是一种由组长或部落首领来行使的权力。
个人魅力型权力 个人崇拜式权威
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多个人崇拜基础之上权力。个人魅力型的权力不能作为政治统治的稳固制度的基础。
法理型权力 理性合法的权威
这是一种对由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
为管理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 合理性 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力的行使 所有权利都有明确规定,而且是按照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划分。
周三多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等级链 3.技术资格。 4.认命。 5.专职的。 6.不是所有者。 7.增多遵守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现代管理流派
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
巴纳德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应该把企业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
系统观—巴纳德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系统。
协作系统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意愿(只有“诱因”>“牺牲”)
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
信息沟通(共同的目标和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形成。)
经理人员的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
从不同组织成员哪里获得必要服务
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用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加以阐明
权变观
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
管理本质的决策研究
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决策过程
情报活动
设计活动
抉择活动
审查活动
决策的准则
抉择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的核心是进行选择
组织活动的类型
例行活动—程序化抉择
非例行活动—非程序化抉择
管理本质的协调研究
明兹伯格认为,组织管理基本问题 是分工和协作。组织结构实质人们在 组织内部进行劳动分工和协作的方 式总和
组织的协调机制
相互调试(沙县夫妻店)
直接监督(直线制)
工作程序标准化(直线职能制)
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事业部制特征:集中政策分散经营)
技术以及知识标准化(大学医院科研单位)
规范标准化(共同价值观)
组织基本构成
工作核心层
战略高层
直线中层
技术官僚
支援幕僚
意识形态和文化
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
多角化组织(事业部制)
创业型组织(直线制,规范化程度低)
创新型组织(矩阵制,电影制片厂)
机械型组织(直线职业制,规范化程度高权力集中,缺乏灵活性,大型工厂)
专业型组织(会计事务所)
政治型组织(各种协会)
使命型组织(协调机制,规范化标准)
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管理科学学派(数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求出最优的解答,达到企业目标
通常也被称为管理的数量学派或运筹学派
主要与将定量方法运用于管理活动的研究有关
管理科学管理时的假设前提
组织成员是经济人(经济人也被称作理性人,组织人)
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系统(整个系统)
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人机系统
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
要遵循的程序
观察和分析
确定问题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
找出最优解
验证最优解
建立控制
实践方案
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和流派。12学派
当代管理理论
制度视角
新制度学派
从制度环境的影响这个角度剖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并用合法性的逻辑解释了组织趋同现象的生成机制
组织趋同的现象观察
塞尔茨尼克:组织是制度化组织(制度化指外部渗入组织内部并影响内部组织行为的过程)
梅耶:技术环境要求组织的有效性 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内部以符合社会规范或外界公认或赞许的社会事实
组织趋同的原因“合法性”解释
合法性机制是新制度学派解释组织趋同现象的重要逻辑。 合法机制是指制度环境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被外部认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作用机制
强意义:组织行为和组织形式都是制度所塑造的,组织或个人本身没有自主选择。 (根据指标要求)
弱意义:制度通过激励机制来诱导组织及其成员的趋同性选择。 (得到某种好处)
道格拉斯: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主要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三种机制:制度赋予人们身份,塑造人的思维习惯。 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记忆和遗忘的功能。 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列入不同的范畴。
迪马吉奥和鲍威尔:不是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是获得稀缺资源等利益诱惑。 组织的依赖关系以及组织目标的不清晰导致趋同。 三种机制:强迫性机制 模仿性机制 社会性机制
技术环境的合理性压力与制度环境的合法性压力对组织活动效率可能产生的影响,表面上看来是不同甚至相反的。 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影响是殊途同归的。
技术视角
业务/企业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也被称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经营过程再造,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
再造对“是什么”有所忽视,而对“应该是什么”相当重视(不是改不改,而是该不该存在)
采取再造方法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的增多。
流程再造原则
围绕结果而不是任务进行组织
让使用流程最终产品的人参与流程的进行。
将信息加工工作合并到真正产生信息的工作中去。
对于地理上分散的资源,按照集中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待和处理
将并行的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将任务集成
在工作被完成的地方进行决策,将控制融入流程中
在信息源及时掌握信息
业务再造过程
观念再造
流程再造
组织再造
试点切换
实现愿景目标
哈默,钱皮
代表人:伯法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研究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国家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的一种管理理论,也被称为泰勒制。
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企业数量增加,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逐渐要求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工人对劳动控制)
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不完全到完全也要求改进企业管理的方法,
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要 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改进操作方法 周三多:工作定额原理。(搬运生铁块实验。)
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标准化 周三多:标准化原理。(装锹实验。)
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周三多: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 工资制
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付给。
周三多: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自然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 ——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 理
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部门和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违背了管理统一指挥造成多头领导,失败。)
例外管理
一般管理研究
经营与管理6
管理职能
技术职能
商业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要素5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原则14
劳动分工、 权利和责任、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人员的报酬、 集中、 等级制度、 秩序、 公平、 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 人员的团结
法约尔桥、跳板、联系板
事前请示,事后汇报。
科层组织研究
科层组织体系
课程组织或课程制度通常被译为官僚组织和官僚政治。
科层组织的建立和组织运行的规则
作为正式职责分配日常活动。
授权,并由官员加以控制的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的加以限制。
对于正常而继续履行职责来行使相应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佣。
权力的类型
传统型权力 传统式权威
建立在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这是一种由组长或部落首领来行使的权力。
个人魅力型权力 个人崇拜式权威
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多个人崇拜基础之上权力。个人魅力型的权力不能作为政治统治的稳固制度的基础。
法理型权力 理性合法的权威
这是一种对由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
为管理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 合理性 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力的行使 所有权利都有明确规定,而且是按照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划分。
周三多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等级链 3.技术资格。 4.认命。 5.专职的。 6.不是所有者。 7.增多遵守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现代管理流派
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
巴纳德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应该把企业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
系统观—巴纳德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系统。
协作系统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意愿(只有“诱因”>“牺牲”)
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
信息沟通(共同的目标和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形成。)
经理人员的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
从不同组织成员哪里获得必要服务
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用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加以阐明
权变观
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
管理本质的决策研究
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决策过程
情报活动
设计活动
抉择活动
审查活动
决策的准则
抉择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的核心是进行选择
组织活动的类型
例行活动—程序化抉择
非例行活动—非程序化抉择
管理本质的协调研究
明兹伯格认为,组织管理基本问题 是分工和协作。组织结构实质人们在 组织内部进行劳动分工和协作的方 式总和
组织的协调机制
相互调试(沙县夫妻店)
直接监督(直线制)
工作程序标准化(直线职能制)
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事业部制特征:集中政策分散经营)
技术以及知识标准化(大学医院科研单位)
规范标准化(共同价值观)
组织基本构成
工作核心层
战略高层
直线中层
技术官僚
支援幕僚
意识形态和文化
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
多角化组织(事业部制)
创业型组织(直线制,规范化程度低)
创新型组织(矩阵制,电影制片厂)
机械型组织(直线职业制,规范化程度高权力集中,缺乏灵活性,大型工厂)
专业型组织(会计事务所)
政治型组织(各种协会)
使命型组织(协调机制,规范化标准)
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管理科学学派(数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求出最优的解答,达到企业目标
通常也被称为管理的数量学派或运筹学派
主要与将定量方法运用于管理活动的研究有关
管理科学管理时的假设前提
组织成员是经济人(经济人也被称作理性人,组织人)
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系统(整个系统)
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人机系统
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
要遵循的程序
观察和分析
确定问题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
找出最优解
验证最优解
建立控制
实践方案
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和流派。12学派
当代管理理论
制度视角
新制度学派
从制度环境的影响这个角度剖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并用合法性的逻辑解释了组织趋同现象的生成机制
组织趋同的现象观察
塞尔茨尼克:组织是制度化组织(制度化指外部渗入组织内部并影响内部组织行为的过程)
梅耶:技术环境要求组织的有效性 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内部以符合社会规范或外界公认或赞许的社会事实
组织趋同的原因“合法性”解释
合法性机制是新制度学派解释组织趋同现象的重要逻辑。 合法机制是指制度环境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被外部认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作用机制
强意义:组织行为和组织形式都是制度所塑造的,组织或个人本身没有自主选择。 (根据指标要求)
弱意义:制度通过激励机制来诱导组织及其成员的趋同性选择。 (得到某种好处)
道格拉斯: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主要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三种机制:制度赋予人们身份,塑造人的思维习惯。 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记忆和遗忘的功能。 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列入不同的范畴。
迪马吉奥和鲍威尔:不是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是获得稀缺资源等利益诱惑。 组织的依赖关系以及组织目标的不清晰导致趋同。 三种机制:强迫性机制 模仿性机制 社会性机制
技术环境的合理性压力与制度环境的合法性压力对组织活动效率可能产生的影响,表面上看来是不同甚至相反的。 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影响是殊途同归的。
技术视角
业务/企业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也被称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经营过程再造,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
再造对“是什么”有所忽视,而对“应该是什么”相当重视(不是改不改,而是该不该存在)
采取再造方法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的增多。
流程再造原则
围绕结果而不是任务进行组织
让使用流程最终产品的人参与流程的进行。
将信息加工工作合并到真正产生信息的工作中去。
对于地理上分散的资源,按照集中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待和处理
将并行的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将任务集成
在工作被完成的地方进行决策,将控制融入流程中
在信息源及时掌握信息
业务再造过程
观念再造
流程再造
组织再造
试点切换
实现愿景目标
哈默,钱皮
代表人: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