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胸肺检查
9版诊断学-物理诊断-胸肺检查,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编辑于2022-07-26 11:38:15
胸部的体表标志
骨骼标志
胸骨上切迹
位于胸骨柄上端,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胸骨柄
呈六角形,两上角与左右锁骨胸端相接,下方与胸骨体相接
胸骨角(Louis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向前隆起而成,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的天然标记
相当于
气管分叉、心房上缘
上下纵隔交界
第4、5胸椎
腹上角(胸骨下角)
两侧肋弓(7-10)的夹角,一般为90度(70°-110°)
剑突
呈三角形,变异较大
肋骨
第1-7肋骨
有各自的肋软骨
第8-10肋骨
肋软骨联合
第11-12肋骨
无肋软骨(浮肋)
肋间隙
第N肋间隙
第N肋骨下、第N+1肋骨上
肩胛骨
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下角
立位上肢下垂时,与第8胸椎同一水平,并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或第8肋
脊柱棘突
后正中线的标志,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作为识别和计数胸椎的标志
肋脊角
12肋与脊柱的夹角,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处区域
垂直线标志
前正中线(胸骨中线)
锁骨中线(左、右)
正常男性此线常通过乳头
胸骨线(左、右)
胸骨旁线(左、右)
腋前线(左、右)
腋后线(左、右)
腋中线(左、右)
肩胛线(左、右)
后正中线(脊柱中线)
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腋窝(左、右)
上肢内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部
胸骨上窝
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气管居其中
锁骨上窝(左、右)
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上部
锁骨下窝(左、右)
锁骨下方凹陷部,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下部
肩胛上区(左、右)
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外上界为斜方肌上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下部
肩胛下区(左、右)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肩胛间区(左、右)
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肺和胸膜的界限
气管
右主支气管
粗短陡直
3支
左主支气管
细长倾斜
2支
肺尖
最高点近锁骨胸骨端,高出锁骨上缘3厘米,第1胸椎水平
肺上界
凸向上的弧形胸锁关节—肺尖—锁骨内1/3分点
肺外侧界
紧贴外侧胸壁内侧面
肺内侧界
胸骨角水平左右两肺前内界几乎相遇,沿前正中线两旁下行,于第4肋软骨水平分开
肺下界
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
腋中线(第8肋间隙)
肩胛线(第10肋间隙)
叶间肺界
叶间隙
定义
叶与叶之间由脏层胸膜分开
类别
斜裂(左、右)
后正中线
第3胸椎
腋后线
第4肋骨
前胸
第6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
水平裂(右)
腋后线
第4肋骨
胸骨右缘
第3肋间
胸膜
脏层胸膜
肺表面的胸膜
壁层胸膜
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膈
胸膜腔
封闭、潜在、负压(无气空腔)、少量浆液
肋膈窦
肋胸膜与膈胸膜于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约2-3肋间高度
位置最低,深吸气时也不能完全被扩张的肺所充满
胸壁、胸廓、乳房
胸壁
静脉
正常无明显静脉可见
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腔静脉血流受阻时产生侧支循环
上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自上而下
下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自下而上
皮下气肿
定义
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
特点
用手按压时有捻发感或握雪感
听诊器按压有类似捻动头发声音
病因
肺、气管、支气管、食管、胸膜受损,气体逸出
局部产气杆菌感染(梭状芽孢杆菌)
胸壁压痛
正常胸部无压痛
病因
胸壁皮肤及软组织炎
肋软骨炎
肋骨骨折
胸廓挤压试验
肋间神经炎
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者)
胸骨压痛及叩击痛
肋间隙
回缩
胸腔内负压增高
吸气时肋间隙回缩
呼吸道阻塞
膨隆
广泛性
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肺气肿患者
局限性
胸壁肿瘤、小儿心脏大
胸廓
生理
有个体差异
两侧对称,两肩同高,横切面呈椭圆形
成年人胸廓
前后径:左右径=1 :1.5
小儿、老年人胸廓前后径几与左右径相等
病理
扁平胸
前后径:左右径<1/2,腹上角减小
见于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桶状胸
胸廓的前后径增大,呈圆桶状,肋间隙增宽,腹上角增大为钝角
见于严重肺气肿患者、老年人、矮胖者
佝偻病胸
见于佝偻病患者,多见于儿童
类别
佝偻病串珠
肋骨与肋软骨接连处呈圆形增大
肋膈沟
下胸部前面肋缘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沟状带
漏斗胸
胸骨剑突处显著凹陷
鸡胸
前后径增大,横径缩小,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
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凹陷
胸廓一侧变形
胸廓一侧彭隆
胸腔积液、气胸、单侧肺气肿
胸廓一侧平坦或下陷
胸膜粘连、肺不张
胸廓局部隆起
心脏增大、心包积液,胸壁或胸内肿瘤、骨折
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前凸、后凸、侧凸
常见于结核
乳房
方法
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丰满下垂乳房仰卧位为佳
顺序
先健侧后患侧
内容
乳房+引流乳房部位淋巴结
检查时病人胸部应充分暴露,并有良好照明
视诊
对称性
双侧乳房的大小、位置和外形一般应是基本对称
皮肤改变
皮肤发红
局部炎症
伴肿、热、痛
癌性淋巴管炎
不伴热、痛,局部皮肤呈深红色,面积多超过一个象限
乳房水肿
炎性水肿
伴有皮肤发红
淋巴水肿(乳腺癌)
乳房皮肤呈现“桔皮样”或“猪皮样”改变,毛囊和毛囊孔下陷
乳房皮肤回缩
外伤或炎症
局部脂肪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造成受累区域乳房表层和深层之间悬韧带缩短
早期乳腺癌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乳房明显增大,向前突出或下垂 ,乳晕扩大,色素加深,腋下丰满,可见浅表静脉扩张
注意有无溃疡、色素沉着、瘢痕和浅表静脉扩张等
乳头
正常乳头双侧对称,指向前方略向外下
乳头位置大约位于锁骨中线第4肋间隙(儿童、男子)
乳头偏斜
乳头附近有癌肿或慢性炎症,乳头可向病灶处偏斜
乳头内陷
癌肿、发育不良
出现分泌物
提示乳腺导管病变
血性分泌物
导管内良性乳突状瘤和乳癌
绿色或黄色
慢性囊性乳腺炎
乳头糜烂
初产妇、湿疹样癌(即Paget氏病表现)
触诊
方法
界限
上界
第2或第3肋骨
下界
第6或第7肋骨
内界
起自胸骨缘
外界
止于腋前线
体位
坐位
先两臂下垂,后双臂高举过头或双手叉腰
平卧
肩下垫一小枕
分区
四个象限
过程
由健侧开始,后检查患侧
用手指和手掌必须平放在乳房上,轻轻向胸壁按压,以旋转或来回滑动来触诊,由浅入深
外上1—外下2—内下3—内上4—乳头
临床
正常乳房呈模糊的颗粒感和柔韧感,但无压痛、包块
青年人乳房柔韧,质地均匀一致,老年人乳房多松弛和结节感
月经期乳房小叶充血,乳房有紧绷感,月经后充血迅速消退,乳房复软
妊娠期乳房增大有柔韧感,哺乳期炒年糕结节感、
硬度和弹性
硬度↑和弹性↓提示炎症和肿瘤
压痛
见于炎症、乳腺增生
包块
注意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和活动度
腋窝、锁骨上窝及颈部淋巴结
临床
急性乳腺炎
哺乳期妇女常见,亦可见于青年女性和男子
红、肿、热、痛局限于一侧乳房某一象限
触诊有硬结包块、压痛,伴全身中毒症状
乳腺肿瘤
乳腺癌
中年以上妇女,一般无炎症表现
皮肤呈桔皮样,乳头回缩
单发肿块,坚硬,固定,可有淋巴结转移
良性肿瘤
质柔韧或中硬,界清,有一定活动度
如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
男性乳房增生
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视诊
呼吸运动
正常呼吸运动
健康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和深度均匀平稳,有节律,两侧对称
呼吸运动主要依靠膈和肋间肌的收缩和松弛
腹式呼吸
男性及儿童呼吸时,以膈的运动为主, 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动作比较明显
胸式呼吸
女性呼吸时,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
异常呼吸运动
类型改变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肺炎、胸膜炎、胸壁病变
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腹部疾病
腹膜炎、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瘤
呼吸困难
类型
吸气性呼吸困难
病因
上呼吸道阻塞
喉头水肿、气管异物
表现
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呼气时间)
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
病因
下呼吸道阻塞
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表现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吸气时间)
肋间隙膨隆
混合性呼吸困难
体位
端坐呼吸
充血性心衰、二尖瓣狭窄、重症哮喘
转卧或折身呼吸
神经性疾病、充血性心衰
平卧呼吸
肺叶切除、神经系统疾病、肝硬化
呼吸频率
正常呼吸
成人在安静时每分钟12-20次
呼吸与脉搏之比约为1:4
呼吸速度
呼吸过速(>20次/分)
发热、疼痛、心肺疾病、严重贫血、甲亢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呼吸每分钟增加约4次
呼吸过缓(<12次/分)
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如镇静麻醉药物过量、颅内压增高等
呼吸深度
呼吸浅快
呼吸肌麻痹,胸腔积液,气胸,胸壁外伤,腹水,鼓肠
呼吸深快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紧张
过度通气
PaCO2降低→呼吸性碱中毒→口周肢端发麻,手足搐搦,呼吸暂停
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
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节律
潮式呼吸(陈-施呼吸)
周期性呼吸异常
浅慢→深快→浅慢→呼吸暂停(5-30s)
间停呼吸(比奥呼吸)
周期长短不同,反复交替出现
规律呼吸→突然暂停呼吸→规律呼吸
机理
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中毒患者(糖尿病酮症、巴比妥)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特点
间停呼吸常发生在临终前
轻度的潮式呼吸亦可见老年人熟睡时
抑制性呼吸
剧烈胸痛使吸气突然停止,呼吸运动短暂抑制,呼吸浅快,表情痛苦
见于急性胸膜炎,肋骨骨折,胸部严重外伤
叹气样呼吸
正常呼吸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
多为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患者
影响因素
触诊
胸廓扩张度
方法
两手对称部位
前胸
拇指沿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
后胸
两手平方患者背部约第10肋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
嘱患者深呼吸,观察两手动度
临床
正常时两侧动度对称
一侧活动度减弱
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肺不张等
双侧减弱
见于肺气肿等
语音震颤(触觉语颤)
机理
被检查者发音→声波沿气管、支气管、肺泡→传到胸壁→用手触及的振动感
方法
左右手掌尺侧缘或掌面轻放于两侧胸壁对称部位,嘱被检者用同等强度重复发“yi”音
自上而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异同
影响因素
发音强弱、音调高低
音强、调低→语颤强
声音的传导与管道
支气管阻塞→语颤减弱
支气管与胸壁间肺组织含气量的多少
肺组织含气愈少→语颤愈强
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是否贴近
胸腔积液、积气→语颤减弱
胸壁的厚薄
愈薄愈强
临床
正常
男>女,成人>儿童
消瘦>肥胖
不同部位
前胸上部>前胸下部(上部离支气管近)
后胸下部>后胸上部(上部骨骼肌厚)
右胸上部>左胸上部(右胸距气管近,支气管较粗短,直传导强)
异常
↑
肺实变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肺空洞
肺结核空洞、肺脓肿
压迫性肺不张
↓
肺部变化
肺泡内含气量过多
肺气肿
支气管阻塞
阻塞性肺不张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粘连
胸壁病变
皮下气肿
胸膜摩擦感
机理
胸膜上有纤维蛋白沉着而变粗糙
特点
呼气、吸气均可触到
前下侧部最清楚
胸廓动度最大区域
屏气消失
临床
胸膜炎
叩诊
方法
体位
被检查者作为或仰卧位,放松肌肉,两壁垂放,呼吸均匀
类别
直接叩诊
右手中间三指掌面直接拍击前胸部、背部、侧胸部,用力均匀适度
间接叩诊
左手中指做扳指
右手中指叩指锤,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
叩诊时应以腕、掌关节的活动为主
叩击动作要灵活、迅速、富有弹性
每次扣击2-3下,在同一部位可叩打2-3次
部位
前胸
胸部稍向前挺,由锁骨上窝开始,沿锁骨中线、腋前线自第1肋间隙开始由上至下逐一肋间隙进行
侧胸壁
嘱被检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沿腋中线、腋后线叩诊,向下检查至肋缘
背部
被检者向前稍低头,上手交叉抱肘,尽可能使肩胛骨移向外侧方,上半身略向前倾
自肺尖开始,沿肩胛线逐一肋间隙向下检查,直至肺底膈活动范围被确定为止
类型
正常
正常胸部叩诊音
前胸
上部较下部浊
右肺上部比左肺上部浊
背部
较前胸浊
腋部
右腋下部较浊
左腋前线下部为鼓音(Traube鼓音区)
肺界
肺上界(肺尖宽度)
方法
界限
肺尖的上界,内侧为颈肌,外侧为肩胛带
过程
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清音),逐渐扣向外侧,变为浊音时,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
由中央部扣向内侧,变为浊音时,为肺上界的内侧终点
正常值
Kronig峡
4-6cm (5cm)
右侧比左侧稍窄
临床
↓
肺结核
↑
慢阻肺
肺前界(心脏绝对浊音界)
右肺
胸骨线位置
左肺
胸骨旁线第4-6肋间隙
肺下界
方法
右锁骨中线上叩诊时,因肺下叶与肝脏重叠,故叩诊至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上界而非肺下界,应继续扣至浊音变为实音时为肺下界
正常值
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
临床
矮胖者可上升1肋间隙,瘦长者可下降1肋间隙
肺下界降低
见于慢阻肺、腹腔内脏下垂
肺下界上升
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膈肌上升
肺下界的移动范围(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
方法
某垂直线上多次测定肺下界
分别在肩胛线、腋中线、锁骨中线上叩得
肺下界移动度
3、深呼气后(最高点)
1、平静呼吸
2、深吸气后(最低点)
正常值
6-8cm
临床
肺下界移动减弱
肺组织弹性减弱
肺气肿、肺炎
肺萎缩
肺不张、肺纤维化
肺组织炎症和水肿
肺下界移动度叩不出
大量胸腔积液、积气、胸膜粘连
膈神经麻痹病人
侧卧位胸部
下侧胸部
近床面(相对浊音或实音带)
其上方(粗略浊音三角区)
上侧胸部
肩胛角尖端(相对浊音区)
异常
定义
正常清音区出现其他叩诊音
类别
常不能发现叩诊音变化的情况
深部的病灶(离胸壁表面5cm以上)
小范围病灶(直径小于3cm)
少量胸腔积液
病理性鼓音
肺内空腔性病变
空洞一般要大于3-4cm,且靠近胸壁
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肺囊肿
空瓮音
空洞巨大,位置表浅,腔壁光滑或张力性气胸的病人,叩诊时局部虽呈鼓音,但具有金属性回响
气胸
过清音
慢阻肺
病理性浊音或实音
肺组织含气量减少
肺炎、肺不张、高度肺水肿
肺内占位病变
肺癌、肺包虫、肺囊虫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混合性叩诊音(浊鼓音)
肺不张、肺炎、肺水肿
中等量游离胸腔积液坐位叩诊
Damoiseau曲线
中等量积液,无胸膜增厚,粘连者,坐位时积液上界呈一弓线,该线最低点位于对侧脊柱旁,最高点在腋后线
Garland三角区(三角浊鼓音区)
D曲线与脊柱之间的一轻度浊鼓音的倒置三角区
Skoda扣响
叩诊前胸部时,积液区浊音界上方靠近肺门处的一浊鼓音区
肺下部被积液推向肺门,肺组织松缓
Grocco三角区(三角浊音区)
D曲线与健侧脊柱旁的一三角形浊音区
患侧积液将纵膈推向健侧
听诊
方法
体位
坐位或卧位
间接听诊法
听诊器置于胸壁肋间隙,适当加压,贴紧胸壁
顺序
肺尖→上肺→下肺
前胸→侧胸→背部
前胸
锁骨中线、腋前线
侧胸
腋中线、腋后线
背部
肩胛线
自上而下逐一肋间进行,强调两侧对比听诊
病人作均匀而稍深的呼吸,每处至少听1-2个呼吸周期,必要时可作较深呼吸或咳嗽声
正常呼吸音
气管呼吸音
吸气与呼气几乎相等,于胸外气管上面可听及
支气管呼吸音
机理
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
似抬舌后经口腔呼气时发出“ha”的音响
吸气相较呼气相短(1:3)
呼气音响强,音调高
部位
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
越靠近气管区,其音响越强,音调越低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混合呼吸音)
机理
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性呼吸音
特点
吸气音的性质与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响较强,音调略高
呼气音的性质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音响较弱,音调稍低
吸气相与呼气相相同(1:1)
部位
胸骨角附近1、2肋间及背部肩胛间区的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
肺泡呼吸音
机理
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移动的结果
呼气、吸气交替,气流进出肺泡,肺泡紧张、松弛交替
肺泡呼吸音形成的主要因素:肺泡弹性的变化、气流的振动
特点
声音似上齿咬下唇吸气时发出的 “fu” 声
吸气相较长,呼气相较短(3:1)
吸气音响比呼气强,音调高
部位
肺组织相应的体表部位
注意事项
异常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管样呼吸音)
肺组织实变(肺实变管状呼吸音)
声音传导良好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梗塞、肺癌
肺内大空腔(肺空洞管状呼吸音)
与支气管相通,共鸣
肺脓肿、结核所形成的空洞
压迫性肺不张
声音传导良好
胸腔积液上方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肺组织实变范围小、部位深、实变不全
异常肺泡呼吸音
减弱或消失
胸廓运动受限
胸痛、肋软骨骨化、肋骨切除
呼吸肌疾病
重症肌无力、膈肌瘫痪
支气管阻塞
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狭窄
压迫性肺膨胀不全
胸腔积液、气胸
腹部疾病
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物
增强
两侧增强
见于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增强
一侧增强
多属代偿性,提示另一侧有病变
呼气延长
下呼吸道阻塞、支气管狭窄
断续性呼吸音(齿轮呼吸音)
气流不均匀、不连续
粗糙性呼吸音
管壁粗糙不平,气流进出不畅
啰音
定义
是呼吸音以外的一种附加音
类别
湿啰音(水泡音、爆裂音)
定义
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
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黏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机理
分泌物形成的水泡破裂,陷闭的小支气管突然张开
特点
断续、短暂、多个,多出现于吸气相
性质和部位较恒定,咳嗽后可出现或消失
大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
类别
按音响强度
响亮性湿啰音
非响亮性湿啰音
按呼吸道腔径和分泌物
粗湿啰音(大水泡音)
部位
气管、主支气管、空洞
时期
吸气早期
病因
支气管扩张、肺水肿、肺脓肿空洞
痰鸣音
气管内的大水泡音,不用听诊器即可听到,见于昏迷者
中湿啰音(中水泡音)
部位
中等口径的支气管
时期
吸气中期
病因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细湿罗音(小水泡音)
部位
小支气管
时期
吸气后期
病因
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淤血
Velcro啰音
吸气后期细湿啰音,调高,近耳,似撕开尼龙扣带
捻发音
部位
细支气管和肺泡
时期
吸气末期
特点
极细微、均匀、高音调、高频率的细小爆裂音
病因
肺瘀血、肺炎早期和肺泡炎
干啰音
定义
系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机理
特点
多见于呼气时、持续时间长
音调较高,300-500 Hz
强度、性质、部位、数量易变
类别
高调干啰音(哨笛音)
特点
音调高而尖
部位
起源于支气管、细支气管
低调干啰音(鼾音)
特点
音调低而短
部位
多发生在气管,主支气管
病因
双侧
支气管哮喘、慢支、心功能不全
单侧
支气管结核或肿瘤
语音共振
方法
同语音震颤
临床
生理
正常者柔和而模糊的声音,在胸骨上部及肩胛间区较为较强,肺底较弱
病理
语音共振减弱
支气管阻塞
肺气肿、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情况
支气管语音
语音共振强度和清晰度均增加
伴语音震颤增强、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见于肺实变、肺内空洞、压迫性肺不张
胸语音
更强、更响亮、较近耳的支气管语音
见于大范围肺组织实变
羊鸣音
强度↑,性质改变(带有鼻音性质),颇似羊叫声
yiyiyi→aaa
见于中等量胸腔积液上方肺受压区域
耳语音
正常人在肺泡呼吸音部位仅能听到极微弱音响
肺实变时可清楚听到
胸膜摩擦音
机理
炎症或肿瘤(纤维素渗出)使胸膜变得粗糙不平
特点
断续、粗糙、响亮、近耳
吸气、呼气均有,吸气末或呼气初较明显,屏气消失
深呼吸、听诊器体件加压可使其加强
持续时间不同,随体位改变
积液较多时,因两层胸膜被分开,摩擦音可消失
积液吸收过程中两层胸膜又可接触,摩擦音再出现
前下侧胸壁最常听到(呼吸动度最强),肺尖最弱
临床
常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肺梗死、胸膜肿瘤、尿毒症病人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大叶性肺炎
病因
主要是肺炎链球菌
症状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气急、胸痛、咳嗽、咯铁锈色痰
体征
充血期
视诊
局部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
语音震颤稍增强
叩诊
浊音
听诊
实变期
视诊
触诊
语音震颤明显增强
叩诊
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
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等
消散期
视诊
触诊
叩诊
浊音逐渐变为清音
听诊
支气管呼吸音→湿性啰音→正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症状
主要为慢性咳、痰、喘,冬季加重
晨间咳嗽较重,咳白色泡沫痰
合并感染时,痰多呈脓性
常觉气短、胸闷,劳累时加重
体征
视诊
可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
触诊
呼吸动度减弱,语颤减弱
叩诊
双肺过清音,肺下界下移,肺下界移动度变小
听诊
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
支气管哮喘
定义
变态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
机理
气道高反应性,引起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
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
症状
多在幼年或青年期发病,反复发作,常有季节性
发作前常有鼻咽发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粘膜过敏先兆
继之出现胸闷,明显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哮鸣和咳嗽
多历时数小时或数日,发作停止前,常咯出很多稀薄痰液
体征
缓解期
无明显体征
发作期
视诊
呼气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大汗淋漓,口唇发绀,胸廓饱满
触诊
呼吸动度减小,语音共振减弱
叩诊
两肺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
听诊
两肺满布哮鸣音
长病程
肺气肿体征
胸腔积液
机理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微量液体保持着动态平衡
胸膜腔内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形成胸腔积液
症状
症状取决于病因、积液的量、性质、形成速度等
部分病人早期常有干咳、患侧胸痛,积液增多时,胸痛减轻或消失
胸腔积液少于300ml时症状多不明显
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的患者常诉气短、胸闷
大量积液,纵膈受压,心悸、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基础疾病的一些表现
发热、消瘦、水肿
体征
少量积液
常无明显体征,或仅见患侧胸廓呼吸动度减弱
中等量以上积液时
视诊
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肋间隙饱满,气管移向健侧
触诊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
患侧实音
听诊
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语音共振减弱
气胸
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病因、起病缓急、积气量多少有关
积气少或缓慢发病者,症状较轻
发病急、积气量多者,症状严重
突然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
张力性气胸
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休克
体征
少量胸腔积气者,常无明显体征
积气量多时
视诊
患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
气管移向健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
患侧呈鼓音
听诊
患侧呼吸音、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
胸部的体表标志
骨骼标志
胸骨上切迹
位于胸骨柄上端,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胸骨柄
呈六角形,两上角与左右锁骨胸端相接,下方与胸骨体相接
胸骨角(Louis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向前隆起而成,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的天然标记
相当于
气管分叉、心房上缘
上下纵隔交界
第4、5胸椎
腹上角(胸骨下角)
两侧肋弓(7-10)的夹角,一般为90度(70°-110°)
剑突
呈三角形,变异较大
肋骨
第1-7肋骨
有各自的肋软骨
第8-10肋骨
肋软骨联合
第11-12肋骨
无肋软骨(浮肋)
肋间隙
第N肋间隙
第N肋骨下、第N+1肋骨上
肩胛骨
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下角
立位上肢下垂时,与第8胸椎同一水平,并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或第8肋
脊柱棘突
后正中线的标志,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作为识别和计数胸椎的标志
肋脊角
12肋与脊柱的夹角,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处区域
垂直线标志
前正中线(胸骨中线)
锁骨中线(左、右)
正常男性此线常通过乳头
胸骨线(左、右)
胸骨旁线(左、右)
腋前线(左、右)
腋后线(左、右)
腋中线(左、右)
肩胛线(左、右)
后正中线(脊柱中线)
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腋窝(左、右)
上肢内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部
胸骨上窝
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气管居其中
锁骨上窝(左、右)
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上部
锁骨下窝(左、右)
锁骨下方凹陷部,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下部
肩胛上区(左、右)
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外上界为斜方肌上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下部
肩胛下区(左、右)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肩胛间区(左、右)
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肺和胸膜的界限
气管
右主支气管
粗短陡直
3支
左主支气管
细长倾斜
2支
肺尖
最高点近锁骨胸骨端,高出锁骨上缘3厘米,第1胸椎水平
肺上界
凸向上的弧形胸锁关节—肺尖—锁骨内1/3分点
肺外侧界
紧贴外侧胸壁内侧面
肺内侧界
胸骨角水平左右两肺前内界几乎相遇,沿前正中线两旁下行,于第4肋软骨水平分开
肺下界
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
腋中线(第8肋间隙)
肩胛线(第10肋间隙)
叶间肺界
叶间隙
定义
叶与叶之间由脏层胸膜分开
类别
斜裂(左、右)
后正中线
第3胸椎
腋后线
第4肋骨
前胸
第6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
水平裂(右)
腋后线
第4肋骨
胸骨右缘
第3肋间
胸膜
脏层胸膜
肺表面的胸膜
壁层胸膜
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膈
胸膜腔
封闭、潜在、负压(无气空腔)、少量浆液
肋膈窦
肋胸膜与膈胸膜于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约2-3肋间高度
位置最低,深吸气时也不能完全被扩张的肺所充满
胸壁、胸廓、乳房
胸壁
静脉
正常无明显静脉可见
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腔静脉血流受阻时产生侧支循环
上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自上而下
下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自下而上
皮下气肿
定义
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
特点
用手按压时有捻发感或握雪感
听诊器按压有类似捻动头发声音
病因
肺、气管、支气管、食管、胸膜受损,气体逸出
局部产气杆菌感染(梭状芽孢杆菌)
胸壁压痛
正常胸部无压痛
病因
胸壁皮肤及软组织炎
肋软骨炎
肋骨骨折
胸廓挤压试验
肋间神经炎
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者)
胸骨压痛及叩击痛
肋间隙
回缩
胸腔内负压增高
吸气时肋间隙回缩
呼吸道阻塞
膨隆
广泛性
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肺气肿患者
局限性
胸壁肿瘤、小儿心脏大
胸廓
生理
有个体差异
两侧对称,两肩同高,横切面呈椭圆形
成年人胸廓
前后径:左右径=1 :1.5
小儿、老年人胸廓前后径几与左右径相等
病理
扁平胸
前后径:左右径<1/2,腹上角减小
见于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桶状胸
胸廓的前后径增大,呈圆桶状,肋间隙增宽,腹上角增大为钝角
见于严重肺气肿患者、老年人、矮胖者
佝偻病胸
见于佝偻病患者,多见于儿童
类别
佝偻病串珠
肋骨与肋软骨接连处呈圆形增大
肋膈沟
下胸部前面肋缘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沟状带
漏斗胸
胸骨剑突处显著凹陷
鸡胸
前后径增大,横径缩小,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
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凹陷
胸廓一侧变形
胸廓一侧彭隆
胸腔积液、气胸、单侧肺气肿
胸廓一侧平坦或下陷
胸膜粘连、肺不张
胸廓局部隆起
心脏增大、心包积液,胸壁或胸内肿瘤、骨折
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前凸、后凸、侧凸
常见于结核
乳房
方法
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丰满下垂乳房仰卧位为佳
顺序
先健侧后患侧
内容
乳房+引流乳房部位淋巴结
检查时病人胸部应充分暴露,并有良好照明
视诊
对称性
双侧乳房的大小、位置和外形一般应是基本对称
皮肤改变
皮肤发红
局部炎症
伴肿、热、痛
癌性淋巴管炎
不伴热、痛,局部皮肤呈深红色,面积多超过一个象限
乳房水肿
炎性水肿
伴有皮肤发红
淋巴水肿(乳腺癌)
乳房皮肤呈现“桔皮样”或“猪皮样”改变,毛囊和毛囊孔下陷
乳房皮肤回缩
外伤或炎症
局部脂肪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造成受累区域乳房表层和深层之间悬韧带缩短
早期乳腺癌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乳房明显增大,向前突出或下垂 ,乳晕扩大,色素加深,腋下丰满,可见浅表静脉扩张
注意有无溃疡、色素沉着、瘢痕和浅表静脉扩张等
乳头
正常乳头双侧对称,指向前方略向外下
乳头位置大约位于锁骨中线第4肋间隙(儿童、男子)
乳头偏斜
乳头附近有癌肿或慢性炎症,乳头可向病灶处偏斜
乳头内陷
癌肿、发育不良
出现分泌物
提示乳腺导管病变
血性分泌物
导管内良性乳突状瘤和乳癌
绿色或黄色
慢性囊性乳腺炎
乳头糜烂
初产妇、湿疹样癌(即Paget氏病表现)
触诊
方法
界限
上界
第2或第3肋骨
下界
第6或第7肋骨
内界
起自胸骨缘
外界
止于腋前线
体位
坐位
先两臂下垂,后双臂高举过头或双手叉腰
平卧
肩下垫一小枕
分区
四个象限
过程
由健侧开始,后检查患侧
用手指和手掌必须平放在乳房上,轻轻向胸壁按压,以旋转或来回滑动来触诊,由浅入深
外上1—外下2—内下3—内上4—乳头
临床
正常乳房呈模糊的颗粒感和柔韧感,但无压痛、包块
青年人乳房柔韧,质地均匀一致,老年人乳房多松弛和结节感
月经期乳房小叶充血,乳房有紧绷感,月经后充血迅速消退,乳房复软
妊娠期乳房增大有柔韧感,哺乳期炒年糕结节感、
硬度和弹性
硬度↑和弹性↓提示炎症和肿瘤
压痛
见于炎症、乳腺增生
包块
注意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和活动度
腋窝、锁骨上窝及颈部淋巴结
临床
急性乳腺炎
哺乳期妇女常见,亦可见于青年女性和男子
红、肿、热、痛局限于一侧乳房某一象限
触诊有硬结包块、压痛,伴全身中毒症状
乳腺肿瘤
乳腺癌
中年以上妇女,一般无炎症表现
皮肤呈桔皮样,乳头回缩
单发肿块,坚硬,固定,可有淋巴结转移
良性肿瘤
质柔韧或中硬,界清,有一定活动度
如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
男性乳房增生
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视诊
呼吸运动
正常呼吸运动
健康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和深度均匀平稳,有节律,两侧对称
呼吸运动主要依靠膈和肋间肌的收缩和松弛
腹式呼吸
男性及儿童呼吸时,以膈的运动为主, 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动作比较明显
胸式呼吸
女性呼吸时,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
异常呼吸运动
类型改变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肺炎、胸膜炎、胸壁病变
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腹部疾病
腹膜炎、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瘤
呼吸困难
类型
吸气性呼吸困难
病因
上呼吸道阻塞
喉头水肿、气管异物
表现
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呼气时间)
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
病因
下呼吸道阻塞
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表现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吸气时间)
肋间隙膨隆
混合性呼吸困难
体位
端坐呼吸
充血性心衰、二尖瓣狭窄、重症哮喘
转卧或折身呼吸
神经性疾病、充血性心衰
平卧呼吸
肺叶切除、神经系统疾病、肝硬化
呼吸频率
正常呼吸
成人在安静时每分钟12-20次
呼吸与脉搏之比约为1:4
呼吸速度
呼吸过速(>20次/分)
发热、疼痛、心肺疾病、严重贫血、甲亢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呼吸每分钟增加约4次
呼吸过缓(<12次/分)
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如镇静麻醉药物过量、颅内压增高等
呼吸深度
呼吸浅快
呼吸肌麻痹,胸腔积液,气胸,胸壁外伤,腹水,鼓肠
呼吸深快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紧张
过度通气
PaCO2降低→呼吸性碱中毒→口周肢端发麻,手足搐搦,呼吸暂停
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
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节律
潮式呼吸(陈-施呼吸)
周期性呼吸异常
浅慢→深快→浅慢→呼吸暂停(5-30s)
间停呼吸(比奥呼吸)
周期长短不同,反复交替出现
规律呼吸→突然暂停呼吸→规律呼吸
机理
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中毒患者(糖尿病酮症、巴比妥)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特点
间停呼吸常发生在临终前
轻度的潮式呼吸亦可见老年人熟睡时
抑制性呼吸
剧烈胸痛使吸气突然停止,呼吸运动短暂抑制,呼吸浅快,表情痛苦
见于急性胸膜炎,肋骨骨折,胸部严重外伤
叹气样呼吸
正常呼吸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
多为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患者
影响因素
触诊
胸廓扩张度
方法
两手对称部位
前胸
拇指沿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
后胸
两手平方患者背部约第10肋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
嘱患者深呼吸,观察两手动度
临床
正常时两侧动度对称
一侧活动度减弱
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肺不张等
双侧减弱
见于肺气肿等
语音震颤(触觉语颤)
机理
被检查者发音→声波沿气管、支气管、肺泡→传到胸壁→用手触及的振动感
方法
左右手掌尺侧缘或掌面轻放于两侧胸壁对称部位,嘱被检者用同等强度重复发“yi”音
自上而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异同
影响因素
发音强弱、音调高低
音强、调低→语颤强
声音的传导与管道
支气管阻塞→语颤减弱
支气管与胸壁间肺组织含气量的多少
肺组织含气愈少→语颤愈强
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是否贴近
胸腔积液、积气→语颤减弱
胸壁的厚薄
愈薄愈强
临床
正常
男>女,成人>儿童
消瘦>肥胖
不同部位
前胸上部>前胸下部(上部离支气管近)
后胸下部>后胸上部(上部骨骼肌厚)
右胸上部>左胸上部(右胸距气管近,支气管较粗短,直传导强)
异常
↑
肺实变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肺空洞
肺结核空洞、肺脓肿
压迫性肺不张
↓
肺部变化
肺泡内含气量过多
肺气肿
支气管阻塞
阻塞性肺不张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粘连
胸壁病变
皮下气肿
胸膜摩擦感
机理
胸膜上有纤维蛋白沉着而变粗糙
特点
呼气、吸气均可触到
前下侧部最清楚
胸廓动度最大区域
屏气消失
临床
胸膜炎
叩诊
方法
体位
被检查者作为或仰卧位,放松肌肉,两壁垂放,呼吸均匀
类别
直接叩诊
右手中间三指掌面直接拍击前胸部、背部、侧胸部,用力均匀适度
间接叩诊
左手中指做扳指
右手中指叩指锤,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
叩诊时应以腕、掌关节的活动为主
叩击动作要灵活、迅速、富有弹性
每次扣击2-3下,在同一部位可叩打2-3次
部位
前胸
胸部稍向前挺,由锁骨上窝开始,沿锁骨中线、腋前线自第1肋间隙开始由上至下逐一肋间隙进行
侧胸壁
嘱被检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沿腋中线、腋后线叩诊,向下检查至肋缘
背部
被检者向前稍低头,上手交叉抱肘,尽可能使肩胛骨移向外侧方,上半身略向前倾
自肺尖开始,沿肩胛线逐一肋间隙向下检查,直至肺底膈活动范围被确定为止
类型
正常
正常胸部叩诊音
前胸
上部较下部浊
右肺上部比左肺上部浊
背部
较前胸浊
腋部
右腋下部较浊
左腋前线下部为鼓音(Traube鼓音区)
肺界
肺上界(肺尖宽度)
方法
界限
肺尖的上界,内侧为颈肌,外侧为肩胛带
过程
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清音),逐渐扣向外侧,变为浊音时,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
由中央部扣向内侧,变为浊音时,为肺上界的内侧终点
正常值
Kronig峡
4-6cm (5cm)
右侧比左侧稍窄
临床
↓
肺结核
↑
慢阻肺
肺前界(心脏绝对浊音界)
右肺
胸骨线位置
左肺
胸骨旁线第4-6肋间隙
肺下界
方法
右锁骨中线上叩诊时,因肺下叶与肝脏重叠,故叩诊至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上界而非肺下界,应继续扣至浊音变为实音时为肺下界
正常值
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
临床
矮胖者可上升1肋间隙,瘦长者可下降1肋间隙
肺下界降低
见于慢阻肺、腹腔内脏下垂
肺下界上升
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膈肌上升
肺下界的移动范围(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
方法
某垂直线上多次测定肺下界
分别在肩胛线、腋中线、锁骨中线上叩得
肺下界移动度
3、深呼气后(最高点)
1、平静呼吸
2、深吸气后(最低点)
正常值
6-8cm
临床
肺下界移动减弱
肺组织弹性减弱
肺气肿、肺炎
肺萎缩
肺不张、肺纤维化
肺组织炎症和水肿
肺下界移动度叩不出
大量胸腔积液、积气、胸膜粘连
膈神经麻痹病人
侧卧位胸部
下侧胸部
近床面(相对浊音或实音带)
其上方(粗略浊音三角区)
上侧胸部
肩胛角尖端(相对浊音区)
异常
定义
正常清音区出现其他叩诊音
类别
常不能发现叩诊音变化的情况
深部的病灶(离胸壁表面5cm以上)
小范围病灶(直径小于3cm)
少量胸腔积液
病理性鼓音
肺内空腔性病变
空洞一般要大于3-4cm,且靠近胸壁
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肺囊肿
空瓮音
空洞巨大,位置表浅,腔壁光滑或张力性气胸的病人,叩诊时局部虽呈鼓音,但具有金属性回响
气胸
过清音
慢阻肺
病理性浊音或实音
肺组织含气量减少
肺炎、肺不张、高度肺水肿
肺内占位病变
肺癌、肺包虫、肺囊虫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混合性叩诊音(浊鼓音)
肺不张、肺炎、肺水肿
中等量游离胸腔积液坐位叩诊
Damoiseau曲线
中等量积液,无胸膜增厚,粘连者,坐位时积液上界呈一弓线,该线最低点位于对侧脊柱旁,最高点在腋后线
Garland三角区(三角浊鼓音区)
D曲线与脊柱之间的一轻度浊鼓音的倒置三角区
Skoda扣响
叩诊前胸部时,积液区浊音界上方靠近肺门处的一浊鼓音区
肺下部被积液推向肺门,肺组织松缓
Grocco三角区(三角浊音区)
D曲线与健侧脊柱旁的一三角形浊音区
患侧积液将纵膈推向健侧
听诊
方法
体位
坐位或卧位
间接听诊法
听诊器置于胸壁肋间隙,适当加压,贴紧胸壁
顺序
肺尖→上肺→下肺
前胸→侧胸→背部
前胸
锁骨中线、腋前线
侧胸
腋中线、腋后线
背部
肩胛线
自上而下逐一肋间进行,强调两侧对比听诊
病人作均匀而稍深的呼吸,每处至少听1-2个呼吸周期,必要时可作较深呼吸或咳嗽声
正常呼吸音
气管呼吸音
吸气与呼气几乎相等,于胸外气管上面可听及
支气管呼吸音
机理
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
似抬舌后经口腔呼气时发出“ha”的音响
吸气相较呼气相短(1:3)
呼气音响强,音调高
部位
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
越靠近气管区,其音响越强,音调越低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混合呼吸音)
机理
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性呼吸音
特点
吸气音的性质与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响较强,音调略高
呼气音的性质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音响较弱,音调稍低
吸气相与呼气相相同(1:1)
部位
胸骨角附近1、2肋间及背部肩胛间区的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
肺泡呼吸音
机理
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移动的结果
呼气、吸气交替,气流进出肺泡,肺泡紧张、松弛交替
肺泡呼吸音形成的主要因素:肺泡弹性的变化、气流的振动
特点
声音似上齿咬下唇吸气时发出的 “fu” 声
吸气相较长,呼气相较短(3:1)
吸气音响比呼气强,音调高
部位
肺组织相应的体表部位
注意事项
异常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管样呼吸音)
肺组织实变(肺实变管状呼吸音)
声音传导良好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梗塞、肺癌
肺内大空腔(肺空洞管状呼吸音)
与支气管相通,共鸣
肺脓肿、结核所形成的空洞
压迫性肺不张
声音传导良好
胸腔积液上方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肺组织实变范围小、部位深、实变不全
异常肺泡呼吸音
减弱或消失
胸廓运动受限
胸痛、肋软骨骨化、肋骨切除
呼吸肌疾病
重症肌无力、膈肌瘫痪
支气管阻塞
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狭窄
压迫性肺膨胀不全
胸腔积液、气胸
腹部疾病
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物
增强
两侧增强
见于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增强
一侧增强
多属代偿性,提示另一侧有病变
呼气延长
下呼吸道阻塞、支气管狭窄
断续性呼吸音(齿轮呼吸音)
气流不均匀、不连续
粗糙性呼吸音
管壁粗糙不平,气流进出不畅
啰音
定义
是呼吸音以外的一种附加音
类别
湿啰音(水泡音、爆裂音)
定义
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
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黏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机理
分泌物形成的水泡破裂,陷闭的小支气管突然张开
特点
断续、短暂、多个,多出现于吸气相
性质和部位较恒定,咳嗽后可出现或消失
大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
类别
按音响强度
响亮性湿啰音
非响亮性湿啰音
按呼吸道腔径和分泌物
粗湿啰音(大水泡音)
部位
气管、主支气管、空洞
时期
吸气早期
病因
支气管扩张、肺水肿、肺脓肿空洞
痰鸣音
气管内的大水泡音,不用听诊器即可听到,见于昏迷者
中湿啰音(中水泡音)
部位
中等口径的支气管
时期
吸气中期
病因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细湿罗音(小水泡音)
部位
小支气管
时期
吸气后期
病因
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淤血
Velcro啰音
吸气后期细湿啰音,调高,近耳,似撕开尼龙扣带
捻发音
部位
细支气管和肺泡
时期
吸气末期
特点
极细微、均匀、高音调、高频率的细小爆裂音
病因
肺瘀血、肺炎早期和肺泡炎
干啰音
定义
系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机理
特点
多见于呼气时、持续时间长
音调较高,300-500 Hz
强度、性质、部位、数量易变
类别
高调干啰音(哨笛音)
特点
音调高而尖
部位
起源于支气管、细支气管
低调干啰音(鼾音)
特点
音调低而短
部位
多发生在气管,主支气管
病因
双侧
支气管哮喘、慢支、心功能不全
单侧
支气管结核或肿瘤
语音共振
方法
同语音震颤
临床
生理
正常者柔和而模糊的声音,在胸骨上部及肩胛间区较为较强,肺底较弱
病理
语音共振减弱
支气管阻塞
肺气肿、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情况
支气管语音
语音共振强度和清晰度均增加
伴语音震颤增强、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见于肺实变、肺内空洞、压迫性肺不张
胸语音
更强、更响亮、较近耳的支气管语音
见于大范围肺组织实变
羊鸣音
强度↑,性质改变(带有鼻音性质),颇似羊叫声
yiyiyi→aaa
见于中等量胸腔积液上方肺受压区域
耳语音
正常人在肺泡呼吸音部位仅能听到极微弱音响
肺实变时可清楚听到
胸膜摩擦音
机理
炎症或肿瘤(纤维素渗出)使胸膜变得粗糙不平
特点
断续、粗糙、响亮、近耳
吸气、呼气均有,吸气末或呼气初较明显,屏气消失
深呼吸、听诊器体件加压可使其加强
持续时间不同,随体位改变
积液较多时,因两层胸膜被分开,摩擦音可消失
积液吸收过程中两层胸膜又可接触,摩擦音再出现
前下侧胸壁最常听到(呼吸动度最强),肺尖最弱
临床
常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肺梗死、胸膜肿瘤、尿毒症病人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大叶性肺炎
病因
主要是肺炎链球菌
症状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气急、胸痛、咳嗽、咯铁锈色痰
体征
充血期
视诊
局部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
语音震颤稍增强
叩诊
浊音
听诊
实变期
视诊
触诊
语音震颤明显增强
叩诊
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
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等
消散期
视诊
触诊
叩诊
浊音逐渐变为清音
听诊
支气管呼吸音→湿性啰音→正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症状
主要为慢性咳、痰、喘,冬季加重
晨间咳嗽较重,咳白色泡沫痰
合并感染时,痰多呈脓性
常觉气短、胸闷,劳累时加重
体征
视诊
可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
触诊
呼吸动度减弱,语颤减弱
叩诊
双肺过清音,肺下界下移,肺下界移动度变小
听诊
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
支气管哮喘
定义
变态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
机理
气道高反应性,引起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
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
症状
多在幼年或青年期发病,反复发作,常有季节性
发作前常有鼻咽发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粘膜过敏先兆
继之出现胸闷,明显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哮鸣和咳嗽
多历时数小时或数日,发作停止前,常咯出很多稀薄痰液
体征
缓解期
无明显体征
发作期
视诊
呼气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大汗淋漓,口唇发绀,胸廓饱满
触诊
呼吸动度减小,语音共振减弱
叩诊
两肺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
听诊
两肺满布哮鸣音
长病程
肺气肿体征
胸腔积液
机理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微量液体保持着动态平衡
胸膜腔内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形成胸腔积液
症状
症状取决于病因、积液的量、性质、形成速度等
部分病人早期常有干咳、患侧胸痛,积液增多时,胸痛减轻或消失
胸腔积液少于300ml时症状多不明显
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的患者常诉气短、胸闷
大量积液,纵膈受压,心悸、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基础疾病的一些表现
发热、消瘦、水肿
体征
少量积液
常无明显体征,或仅见患侧胸廓呼吸动度减弱
中等量以上积液时
视诊
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肋间隙饱满,气管移向健侧
触诊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
患侧实音
听诊
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语音共振减弱
气胸
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病因、起病缓急、积气量多少有关
积气少或缓慢发病者,症状较轻
发病急、积气量多者,症状严重
突然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
张力性气胸
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休克
体征
少量胸腔积气者,常无明显体征
积气量多时
视诊
患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
气管移向健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
患侧呈鼓音
听诊
患侧呼吸音、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