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马原第三章认识论——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亦即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内容,标志着通过实践——认识而实现的主观向客观的不断“接近”。价值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标志着在实践——认识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真理和价值都是客观的,但有所不同。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这是一篇关于1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维导图,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点。
这是一篇关于10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的思维导图,包含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 三 章 实 践 与 认 识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真理与价值P34
真理P34
关于真理分辨
凡是多数人承认就是真理×
有用即真理×
真理一定是有用的√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唯心主义否定真理的两个错误观点: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马赫主义——认为大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属于主观真理观
真理的内容(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具有客观性,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真理的绝对性
概念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强调真理的正确性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强调真理需要不断发展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3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 相互依存:
真理的绝对性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因而是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的;而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真理又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绝对的
2 相互包含:
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两种错误
绝对真理
教条主义
思想僵化
相对真理
怀疑主义
诡辩论
真理与谬误P36
真理与谬误取决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是反应了客观事物
关系:对立统一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把真理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作主观随意的东西,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真理中包含着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的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谬误,谬误成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P3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决定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检验过的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具有局限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检验过的真理仍需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价值
价值及其基本特性P38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特点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主体性≠主观性,主观性是头脑中想,具有随意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维性
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题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价值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
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会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38
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因此也被称为价值判断
特点
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知识性认识
认识论
客体本身
评价性认识
主客体关系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主体的尺度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分辨
真理一定有价值√
有价值的一定是真理×
实践
真理的尺
价值的尺
真理观
方法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改造世界包括:1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意识和观念世界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创新发展的规律性: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从必然走向自由P40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人类发展历史)的过程
自由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
认识条件
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规律
自由不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必然
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