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简述(翻硕考研必看)
中国哲学简述(翻硕考研必看),主要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等的介绍。
编辑于2022-07-27 10:28:11中国哲学
儒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儒学、儒教,儒家最初指冠婚丧祭的司仪,由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是最有影响力的学派,是东亚地区基本文化信仰,对东西方文化产生最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治理国家“为政以德”行事“中庸之道”
首次打破“学在官府”格局,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修订六经,《春秋》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编年体著作,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官方哲学,影响极大
《论语》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弟子再传弟子编写,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首创了“语录体”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107年后,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开始提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性善论》,著有《孟子》
荀子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荀卿”,李斯和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
唯物主义,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恶论》“法礼并重”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墨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和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三大哲学,创始人墨翟
与儒家并称“显学”,分为前后期,前期:社会政治、伦理、认识论;后期:逻辑学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
墨子
名翟,春末战初宋国人,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创立了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科学理论,墨子死后,其弟子整理《墨子》
道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后世道教的理论重要基础,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
以“道”为核心,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以雌守雄、刚柔并济
老子
名李耳,字聃,楚国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著《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有庄子合称“老庄”,老子被称为道教始祖,“治大国如烹小鲜”
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自然规律,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名庄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
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重视精神自由,强调相对主义,伯乐与马的故事《逍遥游》
列子
列御寇,思想家,《列子》
法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主张法制,反对礼治,把法律当做有利于社会的强制性工具,体现法制建设思想
李悝、商鞅、李斯、慎到、申不害、韩非子
商鞅
公孙鞅,也叫卫鞅,战国时期卫国人,获封商,又叫商鞅,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变法,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废世卿世禄,设军功爵制,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燔诗书明法令,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宣扬“法术势”《性恶论》,反对复古,主张变法革新
倡导君主中央集权,重农抑商,轻视教育,著作《韩非子》
李斯
战国末期楚国人,秦代政治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
早年是郡小吏,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帮助秦王灭诸侯,成帝业
尊秦王政为皇帝,任丞相,拆除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加强人民统治
反对分封制,支持郡县制,焚烧《诗》《书》反对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与赵高合谋,伪遗诏,立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腰斩 《李斯溷鼠》《东门黄犬》
纵横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战国至秦汉之际,创始人鬼谷子,凭辩才进行政治外交活动
代表人物: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纵横:合纵连横 《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特点: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计划要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苏秦,连横张仪
阴阳家
《史记》: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战末汉初,以齐人邹衍为代表
《吕氏春秋》受到了邹衍的影响
数术思想和阴阳五行结合,构建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和发展
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都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黄老之学
黄即黄帝,老即老子,始于战国,西汉盛行,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结合阴阳、儒、法、墨家,强调“无为而治”
影响: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影响道教的形成
陆贾
汉初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刘邦重要辩士,著《楚汉春秋》
汉代第一位倡导儒学的思想家,根据汉代特征,结合儒家、黄老、法家,主张: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著,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都是靠本书流传
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学为基础,结合阴阳、黄老、法家,建立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提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神化皇帝约束君主
近代哲学
康有为
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康南海”,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革派代表人物
1891年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考制》,意图:托古改制
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和梁启超等人一同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1898年开始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鼓吹开明专制,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
认为:商兴才能国富,应当轻税保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依法治国,强调公民自治、地方自治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政治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
维新变法前,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创办《时务报》著有《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
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簌溟
原名焕鼎,字寿铭,以漱溟行世,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爱国主义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华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
冯友兰
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4年写成《人生哲学》,确立了新实在主义哲学信仰
写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对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了重大贡献
出版《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后接受马克思主义
明清哲学
李贄
初叫林载贄,后改名李贄,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以异端自居,反对孔子权威,批判理学虚伪,肯定个人私欲
黄宗羲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教育家,著作《宋元学案》;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顾炎武
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著作《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郡国利病书》;继承反理学思潮,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怀疑君权,提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
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学者称“船山先生”
与先楚屈子和理学鼻祖周子同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
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认为气是唯一实体,而非心外无物
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王守仁
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陆王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的学说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
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知行合一”
朱熹
字元晦,号晦翁、晦庵、考亭先生,南宋人,理学集大成者
19岁进士及第,曾任安抚使,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代表人物,世称朱子,被誉为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
世间万物都是“理”和“气”构成的,气是一切的原材料,理是规律,理先于气存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格物致知“
陆九渊
号象山,字子静,世称“存斋先生”,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
与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发展了心学说,成为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心学,著作《象山先生全集》
心即理,心是万物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提出发明本心的主张
二程
程颢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程颐
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
二人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世称“二程”,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理学奠基者
以“理”和“道”作为全部学说基础,认为理是先万物存在的“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遗书》《文集》皆收入《二程全书》
宋明理学
两宋至明代的新儒学,亦称道学,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至宋儒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
程朱理学: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论
程朱理学在南宋之后一直是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四大译经家
鸠摩罗什
西域龟兹国人,于后秦译经
真谛
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南北朝来华译经
玄奘
中国洛州缑氏人,唐贞观三年前往印度,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设译经场
不空
狮子国(斯里兰卡)人,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密宗经典
禅宗
又名佛心宗,中国本土佛教,在中国所有的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广,持续时间最长
创始人:菩提达摩,下传六祖慧能,主张顿悟,不拘修行,“见性成佛”《六祖坛经》《五灯会元》是禅宗的经,《百丈清规》是律,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韩昌黎”
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柳宗元合称韩柳
韩愈在儒学式微时,力辟佛、老、道,复兴儒学,取得重大成功,正式提出儒家“道统”说,反对道教的著作是《原道》
隋唐哲学
是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的融合,把道教奉为国教,开始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思想和佛教体系,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
唐玄宗命崇玄馆道士编纂的《开源道藏》成为中国最早的道藏
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始建前秦,兴建至元代,洞窟700余,大量精美壁画和彩塑,大多都是佛教内容,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建于南北朝北魏时期,记录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始建北魏孝文帝,兴建至北宋,保留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石窟,有古碑林之称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始建后秦时期,兴建于宋朝,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迦毗罗卫国(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佛,意思是“觉者”又称如来、尊者,重视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目的: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
大概是东汉传入中国,汉传、藏传、南传佛教,从南北朝开始兴盛
道教
起源东汉(山东半岛的海市蜃楼),本土宗教,崇拜鬼神,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
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而成,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要地位
东汉末年出现了道教组织,太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郭象
字子玄,洛阳人,西晋玄学家,注《庄子》,成为《庄子》标准注解
阮籍
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曹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世称阮步兵
“正始之音”(魏晋玄谈风气,谈玄析理)的代表,著有《咏怀》早年崇尚儒家,后崇尚老子
主张:“自然”排斥“名教”,谨慎避祸的态度
嵇康
字叔夜,谯国铚县人,曹魏思想家,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得罪钟会,被司马昭处死
与阮籍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王弼
字辅嗣,山阳郡人,曹魏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由于《老子》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老子注》是本书唯一的留传,直到1973年政府在马王堆发现原文为止
何晏
字平叔,南阳宛人,曹魏玄学家,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
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靠无才能存在
建立:以无为本,贵无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
魏晋玄学
出现崇尚老庄的思潮,又称新道家,“玄”最早出现在《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道家为主,调和儒家,认为”自然“是”名教“(名分和教化)
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老子》《庄子》被称为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