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骨架学习笔记
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结构。本图分别从微管、微丝、细胞骨架与疾病、中间纤维展开进行,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还留了课后思考题哦!
编辑于2019-11-28 03:33:04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微管
定义
MT:普遍存在,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
微管蛋白与微管的结构
微管蛋白
基本构件
微管蛋白α、β异二聚体
α管蛋白(α-tubulin)和β管蛋白(β-tubulin),占总量的80%~95%
α、β微管蛋白存在药物(离子、秋水仙素、长春碱、GTP)结合位点
α、βtubulin为成球形的酸性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因此功能比较单一
微管蛋白二聚体头尾相接形成原纤维
γ微管蛋白
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的存在形式
单管
13根原纤维组成
细胞质中主要存在形式,分散或成束分布
不稳定,易解聚
二联管
A(13根原纤维)、B(10根原纤维)两单管组成
三联管
A(13)、B(10)、C(10)三单管组成
构成固定组件(鞭毛、纤毛)
微管结合蛋白
定义
与微管相结合的辅助蛋白,与微管共存,参与微管的装配
非微管壁的基本构件,是结合在微管表面的辅助蛋白
连接方式
微管结合蛋白由两个区域组成
碱性区域
与微管结合,可明显加速微管的成核作用
酸性区域
以横桥的方式与其他骨架纤维相连接
种类
MAP-1、MAP-2、tau(中枢神经系统)、MAP-4
微管的装配与动力学
装配过程(条状,片状,聚拢)
成核期
形成微管
聚合期
细胞中高浓度的游离微管蛋白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
稳定期
解聚速度等于聚合速度
装配的起始点
微管组织中心(MTOC)
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
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开始生长(装配受统一的功能位点控制)
中心体
动物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细胞器
中心粒、中心粒旁物质
体外装配(踏车运动)
条件
微管蛋白异二聚体达到临界浓度(1mg/ml)
镁离子
适当pH(6.9)
温度(37℃)
GTP提供能量
GTP帽
利于微管聚合,防止解聚
极性
两个端点的装配速度不同
正端
GTP与微管蛋白添加,微管延长
负端
具有GDP的微管蛋白发生解聚,微管缩短
体内装配
负端有γ-TuRC固定,聚合解聚只发生在正端
γ-TuRC存在于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组装与解聚的影响因素
药物:紫杉醇、秋水仙素、长春新碱
功能(与结构高度适应)
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
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
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马达蛋白
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的蛋白
三大家族
驱动蛋白、动力蛋白
头部有ATP酶
肌球蛋白
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
参与染色体运动,调节细胞分裂
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细胞骨架与疾病
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性疾病
中间纤维
与微管和微丝的对比
最复杂
最坚韧、持久
浓盐溶液额非离子性去污剂处理使细胞内大部分细胞骨架消失,保留中间纤维
结构及类型
化学组成
单体:蛋白质纤维分子(丝状蛋白)
结构特点
头部(N端)
中间杆状区
相对保守
尾部(C端)
类型较多,氨基酸排列顺序多样
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利用中间纤维蛋白的类型来确定细胞的类型(应用:癌症原发灶的鉴定)
酸性角蛋白、中性/碱性角蛋白、神经丝蛋白、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巢蛋白)、核纤层蛋白(构成核骨架)
装配与调节
装配
2个蛋白质纤维分子
(同/异)二聚体
四聚体
原纤维
中间纤维
一个中间纤维含32个中间纤维单体
装配的调控机制
最常见最有效的调节方式:中间纤维蛋白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作用
磷酸化——中间纤维网络解体
去磷酸化——中间纤维网络组装
(例子:有丝分裂)前期:核纤层的蛋白亚基单位磷酸化,核纤层完全解体;末期:特殊丝氨酸去磷酸化,核纤层再形成
功能
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结构
提供机械强度支持
参与细胞连接
桥粒和半桥粒
细胞内信息传递及物质运输
维持细胞核稳定
参与细胞分化
概述
细胞骨架的概念
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结构
特:原核细胞由细胞壁支撑
细菌体内不存在细胞骨架,推测:细胞骨架的发生是真核细胞进化的决定性因素
发现过程
20世纪50年代:超薄切片的电镜下观察到微管(锇酸或高锰酸钾低温固定破坏细胞骨架结构)
1963:戊二醇,室温下固定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三类蛋白质纤维
分散而又相互联系
高度动态结构
微丝
定义
MF,又称肌动蛋白丝
肌动蛋白与微丝的结构
主要成分:肌动蛋白(actin)
肌动蛋白单体外观呈哑铃形,称为G-肌动蛋白(球形肌动蛋白)
两个亚基组成
有极性
有阳离子(Mg2+、K+、Na+),ATP/ADP,肌球蛋白结合位点
F-肌动蛋白(纤维状肌动蛋白)
装配:肌动蛋白首尾相接
微丝具有极性
两个不同末端
正端(秃端)
生长较快
负端(指向端)
相对迟钝,生长慢
2条平行的肌动蛋白单链以右手螺旋方式盘绕而成实心细丝状结构,直径约5-7nm,即为微丝。
微丝结合蛋白及其功能
细胞内微丝的有序结构依赖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即微丝结合蛋白)
微丝的装配方式由微丝结合蛋白决定,以此决定微丝的功能
单体隔离蛋白
交联蛋白
末端阻断蛋白
纤维切割蛋白
肌动蛋白纤维解聚蛋白
膜结合蛋白
装配机制
组装过程(球形肌动蛋白到肌动蛋白纤维
成核期
球形肌动蛋白聚合,形成三聚体核心(二聚体不稳定)
聚合期
G-actin在核心两端聚集,两端的组装速度有差异,正端的组装速度明显快于负端。
平衡期
组装速度等于解离速度
模型解释
踏车模型
主导作用
解离与组装同时发生,解离速度加快,组装速度减慢,直至两行为速度相同,微丝净长度不再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微丝的踏车行为。
非稳态动力学模型
ATP是组装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球形肌动蛋白临界浓度
微丝趋于解聚
含ADP、Ca2+,低浓度的Na+、K+溶液
G-actin趋于装配
含ATP、Mg2+,高浓度的Na+、K+溶液
药物
细胞松弛素B
抑制微丝聚合
使细胞活动瘫痪(原因推理)
鬼笔环肽(毒蘑菇中分离的毒素)
抑制微丝解聚
破坏动态平衡
微丝结合蛋白
功能
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
形成细胞皮层
构成应力纤维
构成微绒毛
参与细胞运动
细胞变形运动 : ①肌动蛋白朝某一方向聚合使细胞膜凸起形成伪足; ②伪足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形成新的黏附点; ③以黏附点为支点,通过细胞收缩产生拉力,使细胞向前移动。
参与细胞分裂
子主题
有丝分裂末期,继核分裂完成后, 微丝与肌球蛋白Ⅱ(Myosin Ⅱ)在赤道面细胞膜下形成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通过微丝与肌球蛋白Ⅱ之间的相对滑动,使收缩环变小,细胞膜随之内陷,最终一分为二。
参与肌肉收缩
肌原纤维
粗肌丝
细肌丝
肌肉收缩是粗、细肌丝相对滑动的结果(滑动丝模型)
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
膜外信号触发膜下肌动蛋白结构变化,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
思考题
紫杉醇与微管结合可抑制微管解聚,秋水仙素与微管蛋白结合则抑制微管聚合,请问对细胞而言二者孰好孰坏?为什么?
微管与微丝的装配方式类似,都具有动态不稳定性,但细胞内有微管组织中心,却没有微丝组织中心,试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
从蛋白单体及组装方式上看,中间纤维与微管、微丝存在着天壤之别,请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谈谈微管、微丝、中间纤维作为细胞骨架的三种类型,其功能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