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D 马原:第三章 认识论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知识总结,讲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很清晰明了,复习必备资料。
编辑于2022-08-01 21:12:24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 认识论
一、实践
概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非知识性因素指的是情感和意志因素。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3、实践中介(实践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控制系统。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主体和客体
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 实践关系(最根本+改造) 认识关系(认知) 价值关系(需求)
实践主体、客体、时间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变化发展的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体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二、认识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
三种形式(对事物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观感受)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三种形式(对事物整体和综合性的直观感受)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地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条件
深入调查(基础)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取其精华,去伪存真,由此级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 作用:他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作用:飞行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例如情绪,好奇心,求知欲,爱国主义精神等。)
认识的两大规律(反复性、无限性)
反复性:往往有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无限性: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
概念: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衣人的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绝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客观物质及其本质和规律,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毛泽东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水滴的关系,真理永远在由相对性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尸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两种错误观点。
四、真理和价值
1、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真理和谬误决定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
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互相转化。
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1、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实践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客体与主体间的意义关系。
2、价值的基本特性
第一、主体性
第二、客观性
第三、多样性
第四、社会历史性
3、价值的特点及其标准
第一,评价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4、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五、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人在活动中通过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时间条件
必然:必然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源自德国古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