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编辑于2022-08-04 11:49:52 重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1.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1.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1.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1.1. 自然经济
1.1.1.1. 不为交换
1.1.2. 商品经济
1.1.2.1. 以交换为目的
1.1.2.2. 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1.2.3. 发展阶段
1⃣️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2⃣️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势
1.2. 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2.1. 商品含义
1.2.2. 商品的二因素
1.2.2.1. 使用价值
1.2.2.2. 价值
1.2.2.3. 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
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统一
同时存在
1.2.3. 劳动二重性
1.2.3.1. 具体劳动
1.2.3.2. 抽象劳动
1.2.3.3. 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1.2.3.4. 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
分别反映不同属性
统一
不是各自独立存在
1.3.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3.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1.3.2. 劳动生产率
1.3.3.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4.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4.1.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4.1.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4.1.2.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4.1.3. 一般价值形式
1.4.1.4. 货币形式
1.4.2. 货币
1.4.2.1.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1.4.2.2. 商品世界分化为两级
具体商品
货币
1.4.2.3. 商品转换为货币: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1.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2.1.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2.2.1.1.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2.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2.2.2.1.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2.3.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2.2.3.1.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2.3.2. 消极的后果
1⃣️价值规律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2⃣️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3⃣️导致收入两级分化
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1. 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
3.1.1.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3.1.2.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3.2.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2.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3.2.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2.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3.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
3.3.1. 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
3.3.2.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3.3.3. 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
4.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4.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1.1. 扬弃了
4.1.2. 揭示了
4.1.3. 揭示了
4.2.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4.2.1. 生产性劳动
4.2.2. 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
4.2.3.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
2.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1.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1.1.1. 原始社会
1.1.2. 奴隶社会
1.1.3. 封建社会
1.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2.1. 小商品经济分化
1.2.1.1. 条件好的作坊主不断扩大
1.2.1.2. 多数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
1.2.2. 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1.3. 资本的原始积累
1.3.1. 原因
1.3.1.1. 15世纪末
1.3.2. 定义
1.3.2.1.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1.3.3. 途径
1.3.3.1.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1.3.3.2.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4.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4.1. 背景
1.4.2.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形成
2.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1.1. 法律上自由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商品来支配
2.1.2. 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依靠出卖劳动力
2.1.3.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2.2.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2.1.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2.2.1.1. 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2.1.2. 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2.1.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2.1.4. 由于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2.2.2. 货币转化为资本
2.2.2.1.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2.2.2.2. 创造出新价值
2.2.2.3. 购买到劳动力能得到剩余价值
2.2.2.4. 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3. 资本主义所有制
3.1. 所有制的含义
3.1.1.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
3.1.2.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
3.1.3. 所有制跟所有权的关系
3.1.3.1.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3.1.3.2.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3.1.4. 资本家拥有所有权和支配权
3.2. 所有制的本质
3.2.1. 历史上的剥削制度
3.2.1.1. 奴隶社会——完全人身占有
3.2.1.2. 封建社会——人身依附
3.2.1.3. 资本主义社会——-基于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3.2.2. 资本家与工人
3.2.2.1. 购买工人取得剩余价值
3.2.2.2. 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
3.2.2.3. 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
3.2.2.4. 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4.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4.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4.1.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1.2. 剩余价值率
4.2.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4.2.1. 绝对剩余价值
4.2.2. 相对剩余价值
4.3. 资本积累
4.3.1. 简单再生产
4.3.2. 扩大再生产
4.3.3. 资本积累的后果
4.3.4. 资本的技术构成
4.3.5. 资本的价值构成
4.3.6. 资本的有机构成
4.3.7. 相对人口过剩
4.3.8.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4.4.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4.4.1. 资本循环
4.4.1.1. 阶段与职能
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4.4.2. 资本循环的前提条件
4.4.2.1.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空间上并存
2⃣️时间上继起
3⃣️表明了
4.4.3. 资本的周转
4.4.3.1. 影响因素
4.4.3.2. 制约因素
4.4.4. 社会再生产
4.4.4.1. 社会总产品
✏️在价值形态上又被称为社会总价值
1⃣️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2⃣️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V
3⃣️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面创造的价值M
✏️物质形态
1⃣️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
2⃣️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4.4.4.2. 社会生产
✏️类型
1⃣️第一部类
2⃣️第二部类
✏️条件
1⃣️价值补偿
2⃣️实物替换
4.5.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4.5.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5.1.1.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4.5.2.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4.5.2.1.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4.5.2.2. 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4.5.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4.5.3.1.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4.5.3.2.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4.5.3.3.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4.5.4.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4.5.4.1. 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4.5.4.2. 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4.6.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4.6.1.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4.6.2. 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
5.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5.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1.1.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2.1. 实质
5.2.1.1. 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5.2.2. 爆发的原因
5.2.2.1. 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
5.2.2.2. 根本原因
5.2.3. 爆发的特点
5.2.3.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5.2.3.2.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3. 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1.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1.1. 职能
1.1.1.1. 对内职能
1⃣️政治统治
2⃣️社会管理
1.1.1.2. 对外职能
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1.1.2. 本质
1.1.2.1. 阶级统治的工具🔧
1.2.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1.2.1. 民主与法制
1.2.1.1.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1.2.1.2.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1.2.2. 政权组织形式
1.2.2.1. 分权制衡
1.2.3. 选举制度
1.2.4. 政党制度
1.2.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及局限性
1.2.5.1. 进步作用
1.2.5.2. 局限性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2.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2.2.1.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2.2.2. 是阶级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