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1.社会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Aims of Education)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这里的人们,既包括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如教师、家长、学生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
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教育达到的预期效果
2.狭义:国家+人才(质量规格)+学校(遵守的总要求)
3.内容结构:
培养什么样的人:五育(全面发展)+个性
为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阶级利益)
4.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才达到的规格和质量)
2.培养目标:学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3.课程目标:科目(各科目在一定时间完成的教学)
4.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5.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
2.观点:
1.决定:教育目的制定由社会需要决定
2.高: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最高目的:个人成为国家合格公民
4.衡量:教育效果由社会功能发挥程度衡量
3.评价
1.积极:宗教神学向国家、社会事业转移+利于(教育与教会分离)+动员(国家与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
2.消极:忽视(个体价值)+否认(个体积极能动)+违背(教育人道主义)
2.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斐斯泰洛奇、洛克、康德、萨特
2.观点:
1.决定:受教育者的(需要、潜能、个性)决定
2.高: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目的:充分发挥自然潜能
4.衡量:个性自由的发挥程度
3.评价:
1.积极:革命作用(教育+社会)+伸张(教育和政治)权利+倡导(自由与个性)+提升(价值和地位)
2.消极:对立(自然性/社会性、个性/共性)+凌驾(个人利益>社会和国家)+毁坏(教育的社会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总要求: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根本性质: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质量标准:坚持全面发展(五育:主体(德智体)+劳动、审美)+人才素质和质量标准
4.宗旨:提高全民素质+(脑力+体力)的劳动者
5.独立个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根本目的)+发挥、调动(主体性)+提倡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