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编辑于2022-08-14 12:05:28 山西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教育活动外在、表面特征
教育社会现象
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
学校布局的调整
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
毕业生的去向
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育认识现象
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
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
学习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二者兼有
制定教学计划
进行课程改革
教育问题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变成为教育问题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
基本规律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
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
教育学与教育
教育实践孕育了作为一门知识的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知识的历史要比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悠久的多
教育实践规训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解释教育问题和现象
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指导教育实践
“源”-教育实践
“流”-教育理论
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尚未独立,零散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
中国
孔子
其他学者
《学记》乐正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关于教育目的、作用
明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论“大学”与“小学”教育
“小学”阶段8-15岁
“教以事”,让儿童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大学”
“教以理”,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
“虚心”: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涵泳”: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
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至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
必须抓紧时间
必须抖擞精神
居敬持志
“居敬”: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持志”: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王守仁
论教育作用
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论道德教育
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
四个主张: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论儿童教育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
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苏格拉底法)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定义-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助产术-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柏拉图
《理想国》
人分三种
统治国家的哲学家
保卫国家的武士
具有勤劳品质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认识论
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他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教学法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不强迫孩子学习,采用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法律篇》
西方第一个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思想家
“强迫教育”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提倡和谐发展,追求理性,助长人的本性
“教育遵循自然”-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分阶段教育,和谐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将儿童分班
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1632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归纳法”的提出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
著作
1632《大教学论》
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世界图解》
按照直观教学原则编写
带有150幅插图的教科书
《母育学校》
主要观点
“泛智”教育
普及教育的思想
“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
教育适应自然-根本性原则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优胜劣汰
学制系统
四阶段单轨学制24年
婴儿期-母育学校
儿童期-国语学校
少年期-拉丁语学校
青年期-大学
班级授课制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德育内容
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劳动教育
影响人的天赋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只要有一门科学,就有一门学科
卢梭
简介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个人本位论代表之一,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坚定的“性善论”者,他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自然教育。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小说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忏悔录》
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回归自然”
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消极教育”
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
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任务
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
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
12岁以前,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应当只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儿童一旦犯错,应让他们自然感受到他们行为的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活动课程思想
儿童应在大自然课程中,通过身体锻炼、劳动和观察事物来学习
康德
《康德教育论》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观点
教育的根本-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
必要的“管束”和“训导”是实现自由的必要保证
裴斯泰洛齐(瑞士)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平民教育家、爱的教育、慈爱的儿童之父
要素教育论
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洛克
“白板说”
反对天赋观念
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绅士教育论”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培养途径-家庭教育
代表作《教育漫话》
斯宾塞
代表作:《教育论》
《德育》
《智育》
《体育》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观点
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生活排序
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情感的各种活动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反对思辨(形式教育),主张实用科学的重要性
重视体育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思想
一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
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的最高目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德行”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
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
两基础
伦理学-道德教育理论基础
实践哲学-五种道德观念
心理学-教学理论基础
意识阈
统觉
新观念被旧观念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三中心
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四阶段
教学形式阶段论
明了(清楚)-注意
把新教材分解为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即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联合(联想)-期望
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使学生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深入学习新教材
系统-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寻求结论和规律
方法-行动
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的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更牢固
五大公民
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道德观念-最高目的、根本目的
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德育-儿童管理与训育论(三阶段)
管理
在儿童心里“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和训育创造必要条件
措施:作业、惩罚性威胁、监督、权威与爱、命令、禁止和惩罚
教学
训育
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六个课程
经验的兴趣-自然学科
思辨的兴趣-数学与逻辑
审美的兴趣-艺术学科
同情的兴趣-语言学科
社会的兴趣-社会学科
宗教的兴趣-宗教学科
杜威
一做-从做中学
五步探究教学法
两地位
实用主义创始人-《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代表
三中心
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四即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
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
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验证这个假设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