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总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部分内容,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08-18 22:28:30 云南马哲
哲学总论
哲学的含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和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划分唯物唯心两大派别)
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意识决定物质
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本源:实物(五行、形、气、阴阳二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本源
原子
缺陷
机械性(位移、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面)例如:一叶障目、 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我、心、人、感觉感知
新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理、道、命、神、绝对的精神观念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客观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马克思、恩格斯)
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果
理论来源
特征
科学性
正确性
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首要的本质特征
人民性
政治立场:人民至上
发展性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基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
科学的社会主义
来源:19世纪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会主义, 西门、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时间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阐释与传播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毛泽东对马哲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认识论
认识
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感性到理性 飞跃的条件: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理性到实践
感性认识
低级阶段,对物的表面有初步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个别方面属性)
知觉(综合认识,全面认识)
表象(回忆再现)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以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
三种形式
概念(下定义)
判断(区分是什么,不是什么)
推理(已知→无知)
认识的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世界是复杂的,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的本质与形态
价值的本质
价值的基本特性
评价及其科学性
评价与认知
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科学性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的功能
导向功能
规范功能
凝聚功能
激励功能
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
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自由和必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
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每个人都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共产主义理想与我们的使命
真理
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为条件转移
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上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
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
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概念
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
概念:①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②凡是物质都是运动中的物质,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无不运动绝对静止的物质),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④时间和空间是运动中的物质基本存在方式。
运动的基本方式
机械运动(位移)
物理运动(无新物质产生)
化学运动(有新物质产生)
生物运动(动植物)
社会运动(最复杂的运动)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关系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是绝对运动的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存在形态
自然存在
社会存在
意识
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产生:劳动起决定性作用,只有人才会产生意识
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客观存在:意识源泉
主观印象:同一件事的看法因人而异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器官
物质=意识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人脑是意识的源泉的说法都不对
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能动的认识世界 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反作用物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前提、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
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特点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客观)
自觉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直接现实性(脑中--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基本)
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践(探索)
实践的内在矛盾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
个别性与普遍性
有限性与无限性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是实践的首要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个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过程
实践目的的确立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
实践结果的检查与评价
实践的结构
主体
客体
中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新要求)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求知为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实践
科学的→促进
错误的→阻碍
实践与认识循环发展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概念
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特征
普遍性
不是孤立存在的:蝴蝶效应、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喜悦报喜、乌鸦报丧
多样性
形式多样
条件性
中介:任何事物倒是有联系的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位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整体是各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有着部分没有的新功能(木桶效应)
发展
概念
前进性质的运动,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新的事物)
区别是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方向与过程
五大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现象和本质
表面特征和内再联系
原因和结果
因果关系同时满足时间顺序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实践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含义
事物内部之间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关系,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的本质属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高矮胖瘦丑美,都有对比参照
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水火不容,舍生取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
不同事各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关系
区别: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
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
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因
外因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田忌赛马)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
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
事物自身趋向灭亡
辩证否定实质
扬弃
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过程,形式上是曲折的,内容上是前进的)
方法论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唯物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
时势造英雄
唯心史观
英雄造时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人类懒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平衡,不同步性)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与人的活动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历史规律的特点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历史活动的合力作用
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从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能力
要素
实体要素
劳动者(决定,主导)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
只能要素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含义
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理关系
构成
动态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起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静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合适→促进,不合适→阻碍)
方法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约束行为)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约束思想)
政治、法律、哲学、文艺思想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合适→促进,不合适→阻碍)
方法论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与实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
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先进生产力
社会发展与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
先进生产力发展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先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活动中的个体与群体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群众的组织与作用的发挥
历史活动与群众队伍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与社会意识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与社会心理
文化与社会意识形式
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人的塑造
文化与社会发展
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