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编辑于2022-08-25 21:25:33 河南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释道”,礼治社会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国损失的特权
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后果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国情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矛盾变了
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变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的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封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封建解体
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未建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政治角度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政治角度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经济角度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经济角度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社会角度
最全面的一点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社会角度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地主阶级本身发生了某些变化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
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新兴阶段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新兴阶段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岭
第二次鸦片战争,提督史荣椿,乐善
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经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使者,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笼统是反对一切外国人和外国有关系的中国人
义和团运动的作用: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师以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早期的维新派: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收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甲午中日战争的三大作用: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 ②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③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官僚是封建主义,买办是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是劳动人民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释道”,礼治社会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国损失的特权
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后果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国情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矛盾变了
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变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的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封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封建解体
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未建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政治角度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政治角度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经济角度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经济角度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社会角度
最全面的一点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社会角度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地主阶级本身发生了某些变化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
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新兴阶段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新兴阶段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岭
第二次鸦片战争,提督史荣椿,乐善
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经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使者,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笼统是反对一切外国人和外国有关系的中国人
义和团运动的作用: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师以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早期的维新派: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收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甲午中日战争的三大作用: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 ②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③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官僚是封建主义,买办是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是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