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框架整理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框架整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篇:总论、第二篇:基础理论方法与思考、第三篇空间层面的规划与研究、第四篇政策层面的研究与评估。
编辑于2022-08-29 13:55:53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
第一篇:总论
1 当代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1.1 规划方法吸收期
1.2 交通规划兴起期
1.3 交通规划成熟期
1.4 “梁陈方案”
2 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全球视野与理论基础
2.1 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论
2.2 纳什均衡下的布雷斯悖论
2.3 有限理性行为的个体选择
2.4 离散选择 与非集计模型
2.5 瓶颈制约下的定价问题
2.6 网络动态优化
不同学科背景对交通问题研究的贡献
2.7 诱增交通量与当斯定律
名词积累(定义、应用)
3 城市交通学:多学科的融合
3.1 城市交通与多学科交叉
3.2 多学科视角看交通拥堵
4个视角+学科发展视角下的对策
3.3 城市交通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3.4 城市交通学的提出
1、了解城市交统规划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 2、明确城市交通学的多学科融合属性,学会从多学科视角看待交通问题、治理交通
第二篇:基础理论方法与思考
4 城乡规划学
4.1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
结合道交下绪论部分
4.2 经典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分散式(田园城市)——小汽车交通 集中式(集中主义、新城市主义)——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OD 分散化集中(有机疏散、紧凑城市)——公交与小汽车协调
4.3 城市规划领域的交通规划理念及方法
绿色交通、交通稳静、共享街道、开放街区、TOD、职住平衡、人车分离...
4.4 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发展
给了交通发展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结合原理、道交已学知识,补充到之前的学习框架和措施库中,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体系
交通困境(问题)+策略
5 道路工程学
5.1 “平 纵横”道路线形与断面设计
P51:本质上,关于平纵横的设计是力学与心理学的应用
21简答:道路规划设计中心理学和力学的应用,请各举两例
5.2 平面与立体交叉口设计
视距、冲突点
5.3 适应机动年需求的道路设计“法则”
转弯半径、道路宽度、忽视非人的右转冲突
5.4 道路设计中的蜂腰 、瓶颈和交织
21简答:以下三种道路交叉口展宽存在什么问题,请看图说明
积累南京老城区案例
5.5 “无信控斑马线车让人”的理论与技术缺陷
5.6 不完整街道与路权规划
19论述:不完全街道定义,在我国的适用性与对策
5.7 面向低影响开发的道路设计
结合绿色街道、海绵城市、积累相关对策(技术性)
与道教上册联系密切,考点密度,考察频率高、重要性强,且难度系数小,建议阅读全章,积累相关对策与辩证思路。
6 交通工程学
6.1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核心理论
居民出行调查、“四阶段”预测法
6.2 多模式交通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6.3 对交通小区划分的思考
6.4 对居民出行调查抽样率的思考
6.5 对交通出行率的思考
6.6 对重力模型的思考
6.7 对交通方式划分的思考
6.8 有限理性的“交通人”
与下册第6章紧密联系,主要就是对现有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的辩证思考,提出缺陷和不足,但是难度过大,考察深度不会太深。掌握道交下相关知识即可
6.9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核心理论的角色定位与思考
“四阶段预测”的角色定位与思考
7 人文地理学
7.1 区位论中的交通影响因素
近代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市场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佩鲁增长极理论、陆大道点轴开发理论)
交通原则下K=?
7.2 空间交互模型
重力模型的正确表述
交通区i、j之间的出行量与交通区i的产生量和j的吸引量的乘积成正比i、j间的交通阻抗(时间、费用、距离)成反比
7.3 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终端.
7.4 交通与土地利用
双向循环的互动关系
人口与土地开发、城市景观、城市形态、交通技术
对彼此产生什么影响?作用机制?
7.5 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地理研究方法变革
时空压缩、改变交通出行行为
8 交通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及技术应用
8.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8.2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8.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
1、了解各个学科中与交通相关饿理论知识(可作为简答) 2、重点掌握4/5章中的理论,辩证思考,与课本结合
第三篇 空间层面的规划与研究
9 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空间与产业协同研究
9.1 荷兰空间规划启示
9.2 交通空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案例借鉴
9.3 交通空间产业协同规划的理论探索
9.4 南京交通空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
结合案例:现状分析→规划对策→效果(重要性)
结合案例,说明交通、空间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10 宏观层面城市形态与公共交通研究
10.1 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的演变
四个时代——四种形态
10.2 “城市适应公交”与公交都市
内涵、各国案例中的典型做法
10.3 道路网视角下的公交出行与城市形态
了解结论与启示,不同路网类型下
启示:放射型路网比方格状路网更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城市形态应该一多廊道、多中心结构为主
10.4 物理学视角下的交通出行与城市形态
11 中观层面住房选择与交通出行研究
11.1 居住选择与交通出行
11.2 职住失衡与交通拥堵
空间错配理论、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与规划建议
11.3 纳人交通成本的住房可支付性评估
eTOD
12 微观层面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行为研究
12.1 概念界定
12.2 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
简答题型
12.3 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影响的案例研究
12.4 健康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儿童与老年友好型城市策略、公交策略
简答、论述题型
13 城市街道模式演进与解读
13.1 街道模式概述
13.2 西方栅格与树状街道模式演进
13.3 西方栅格与树状街道模式研究
13.4 街道模式的发展与融合
13.5 启示与展望
合理的模式:融合与共存
14 公交都市内涵式发展思路与方法
14.1 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
14.2 公交导向的新镇及居住区设计
“接口”设置(站点)、社区内部的生活平衡
14.3 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构建
多种公交方式复合且换乘方便
14.4 公交导向的路权及路网布局结构研究
真正的公交导向≠加密路网、拓宽道路
14.5 公交导向下的静态交通“退化”设计
停车设施的循序渐进、此消彼长
14.6 结语
1、回答交通问题的新思路:宏中微三个空间层面 2、研究方法的演算过程、模型数据不重要,重要的是结论与启示、规划应对策略与建议
第四篇 政策层面的研究与评估
15 可达性视角下的交通研究
15.1 交通达性简述
概念内涵、测度指标、影响因素
19简答:交通可达性的定义、分类和测算方法,以及分析不同的交通方式的交通可达性的作用、意义
15.2 极端天气下的可达性影响分析
15.3 就业可达性分析
15.4 结语
16 城市交通与公平正义
21简答:公平在城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公平的视角下进行交通规划研究?
16.1 交通公平概述
含义、评估方法
16.2 城市交通与社会公平
城市交通与社会排斥二者关系、作用机制
城市机动性
定义、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措施269
路权分配共享街道
16.3 城市交通与环境公平
环境公平内涵
交通对环境公平的辩证影响(不同交通方式)
16.4 城市交通与空间公平
从交通视角出发讨论社会空间、绅士化等城市空间分异问题
基于公平正义的交通规划原则p283
简答题型
兼顾公平的公交导向开发
eTOD概念、积累措施
16.5 城市交通公共政策中的公平正义
机会公平、程序公平(公众参与)、票价公平
16.6 结语
17 交通中的经济学变量
17.1 交通中的经济学原理
外部性、供需关系、服务与价格
17.2 经济学视角下的交通需求管理
四角度:出行生成、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成本
17.3 经济学视角下的交通治理政策
道路拥堵费、停车费、交通补贴、积分奖励政策(实例评价与优化建议)
18 公共交通实质性优先发展评估
20论述:各城市响应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策略下的公交分担率变化表
18.1 公交优先研究回顾(理论+实践)
18.2 可达与公平的视角引入
公交优先与可达、公平的关系319
18.3 公交优先理念拓展
公平、可达的概念拓展→二者重要性
18.4 公交优先评价实证研究
可达性分析(实践、费用)+公平性(空间、交通方式、补贴)
18.5 研究展望
19 城市停车策略变革
20简答:如何从停车的角度提出合理的交通需求策略(TDM),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19.1 停车在城市体系中的定位
19.2 停车配建制度改革
现存问题(供求关系)、改革趋势
19.3 路内停车空间资源的审视
管理、定价
19.4 面向未来的路外公共停车场思考
共享出行、替代配建停车场
19.5 停车公平
停车费变现、停车受益区
19.6 结语
20 手机信令数据在交通模型优化中的应用
20.1 大数据应用概述
20.2 手机信令数据特征与处理技术
20.3 手机数据在交通出行率中的应用
20.4 手机数据在交通分布模型中的应用
1、考点密集,重点关注 2、各章节主题均可作为考题,注意和下册课本联系,同时可结合相关论文与公众号文章 3、掌握相关新概念、内涵,积累研究思路、策略措施作为答题素材
城市适应公交而非公交适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