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病学发展史
这是一篇关于温病学发展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四发展阶段(近现当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温病学发展史
三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吴又可
《温疫论》
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病因:创“杂气”(其致病暴戾的称疠气)说
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
喻嘉言
《尚论篇》提出温疫的治疗应根据上、中、下三焦病位,后以逐秽解毒为主
叶天士
《温热论》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白㾦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薛生白
《湿热病篇》
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提倡三焦辨证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王孟英
《温热经纬》
“轩岐仲景之文为经,中薛诸家之辩为纬”
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四 发展阶段(近现当代)
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有了新的发展
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探讨
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
二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宋
宋代医家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郭雍《伤寒补亡论》中提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湿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韩祇和《伤寒微旨论》提出“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
金
刘河间(寒凉派)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元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为里热自内外达,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
治疗以清泻里热为主,解表次之
一 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黄帝内经》
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温病乃作”。
病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病热”
证候表现(温病热象偏重)
《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灵枢·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
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等等
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难经》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杂病论》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诸病源候论》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