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的药性如何指导临床应用思维导图
强化中药学习中对于药性理论的学习:中药药性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核心。 对于从事中医中 药的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药性理论的学习,打 好根基,才可以在临床指导用药的时候提高安全性 和有效性。
中药中的解表药思维导图,包括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部分,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中医学中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药的作用原理、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分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药的药性如何指导临床应用
四气
概念
即寒、热、温、凉、平几种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其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平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证的根本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引起的。
药性寒热与治则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药用温热药。对于寒热错杂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味的确定依据
1.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2.根据药物的作用和药物的滋味来推定的。
五味的作用
辛
能散
发散,即发散表邪——治疗外感表证,麻黄,薄荷发散表邪。
能行
行气,行血——治疗气血阻滞证,如木香行气止痛,红花活血化瘀。
甘
能补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虚症,黄芪补气,当归补血,麦冬补阴,淫羊藿补阳。
能和
和中(中焦,脾胃)、调和药性:甘草,大枣。
能缓
缓急止痛——身体诸痛:蜂蜜,饴糖
酸、涩
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滑脱证,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苦
能泄
清泄——清热泻火——火热证(黄芩)
降泄——降逆下气——气逆证(苦杏仁)
通泄——泻下通便——便秘(大黄)
能燥
燥湿——湿证(黄芩),寒湿(苍术)
能坚
坚阴——泻火存阴(黄连)
咸
能软
软坚散结——徵瘕(鳖甲)
能下
泻下——大便秘结(芒硝)
淡
能渗、能利
水肿,小便不利(薏仁、茯苓)
升降浮沉
表现形式
向上、向下、向里、向外。
用药原则
顺者病位,逆者病势
影响因素
性味
升浮药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药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质地
花、叶、皮、枝等质地轻的药物大多都是升浮的,而果实、种子、矿物、贝壳等质地重者大多沉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配伍
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受到一定制约。
归经
归:药物的定位、经: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举例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等。
毒性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有毒药物也有其可以利用的一面,如利用有毒药物治疗恶疖疮毒,麻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