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2消费者选择
由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目标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用,所以,消费者选择理论也可以被称为效用论。 那么,什么是效用呢? 是指对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
编辑于2022-09-04 19:08:02 四川省效用理论概述
P.S.由于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以获取最大效用满足为目标,因而对消费者最优选择的分析被称为效用理论
根据消费者行为做出的假设不同,效用理论可分为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P.S.理性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外在环境既定的条件下有,根据自生目标和有限资源做出最优选择,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就是要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用于不同的商品,以便从消费商品中获取的“利益”最大
激励:为了自身的满足,尽可能多地消费或拥有商品
制约: 消费者的收入或者获得收入的手段是有限的
对消费者最优行为的理论考察要分析
1.消费者获取商品的动机
2.收入约束
3.实现目标的条件
欲望和效用
消费者消费商品的动机源于消费者本身的欲望
物品之所以能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原因在于商品恰好具有满足消费者某些方面的能力
欲望源于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本性
人的欲望具有多样性,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也会随之产生(人的欲望表现为无限性)
决定了人们在可支配的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会尽可能多地获取商品,以便使自身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
对特定的商品而言,人的欲望又是有限的
人们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不同的商品之中
人们的欲望是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动因,商品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消费者则依据商品对欲望满足的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商品及相应的数量
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或服务对欲望满足的程度
一种商品或服务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由消费者欲望的强度所决定
欲望的强度是人们的内在或生理需要的反映,所以同一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或一个消费者的不同状态而言,其效用满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基数效用理论:以效用基数衡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效用理论
效用的计量单位名为“尤特尔”
基数效用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商品效用可计量和加和,并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
这一假设很难离开对享乐心理感受的度量而单独存在
一方面,商品的效用必然会涉及消费者对商品满足其欲望的心理评价,很难准确地加以衡量,更难以对不同消费者的效用进行比较和加总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逐渐发现,对于解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而言,效用的基数度量是不必要的
效用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消费者的选择。而选择结果却表现为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那么,只要能确定实现目标的商品数量即可,这些商品所实现效用的具体数值则无关紧要。
序数效用理论
理论假设:消费者对消费商品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并不以基数衡量,而是对不同商品组合按效用满足高低进行排序
效用值:由数字表示,但不是“尤特尔”,只代表一个顺序关系,又称为序数效用值或者效用指数
建立无差异曲线分析
基数效用理论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P.S.区分商品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的目的:考察消费者消费商品数量的选择
总效用: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总量,记成TU
总效用是消费者在这一时期内所消费的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得到的效用加总,它取决于消费商品的总量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记成MU
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消费所产生的增加的效用,消费商品的数量不同,增加的效用也不同,所以边际效用也与商品消费量密切相关
总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函数:TU=U(Q) MU=
边际效用表示了总效用的改变率,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构成了这些商品的总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本质是一种理论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从每额外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
递减速度
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消费数量下或者对不同的消费者而言,边际效用的递减速度是不同的
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也不会相同
货币(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边际效用虽然服从递减规律,但递减速度一般较慢,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应用中,常把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为一个常数,记为
边际效用为负:意味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在达到饱和后已经出现了“过度”(仅就消费者在资源约束下寻求最大效用满足而言,这种情况可以忽略,所以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常常将总效用曲线设定为向右上方倾斜)
曲线
效用最大化(消费者选择)
消费者均衡: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实现了最大化效用满足,并保持这种情况不变,那么此时就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
一种商品
解释:“最大化条件”中用偏导,对Q求导,其他看作常数
消费者实现均衡的条件是
两种商品
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购买每一种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均相等,并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即
n种商品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
分析消费者选择的目的:揭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探讨需求规律成立的行为基础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需求曲线的形状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
需求曲线形状由边际效用曲线形状决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保证需求规律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边际效用又可以看成是在该消费类上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单位商品价格(消费者消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价格与货币边际效用的乘积)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赚的程度)
如果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纳姆塔=1,则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是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的,此时需求函数简化为P=MU(Q)。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的边际效用曲线。
由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构成了消费一定数量商品的总效用,所以需求曲线下的面积恰好是消费这些商品的总效用
消费者剩余有时也被定义为: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获得的总效用与总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商品的净效用。消费者剩余=TU(Q)-PQ
基数效用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精确,可量化分析,方便建立函数,方便用于衡量社会福利水平
缺点
主观变量不可观测,难以测量
过于精确(有时消费者无法确切知道A商品的效用是B商品的几倍)
很难进行人与人之间需求曲线比较(因而很难对个人需求曲线加总得到社会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理论
偏好和选择
偏好: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偏好是主观感受,但选择可以揭示偏好的排序
对偏好的性质的一些基本假设(主要性质)
(1)消费者对任意两个商品组合都能进行排序
A和B无差异:A至少与B一样好或B至少和A一样好,二者之一必须成立
完备性(Completeness):对于任意两种商品A和B,要么A≾B,要么A≿B,要么A∼B
(2)消费者偏好满足传递性。
传递性(Transitivity):如果A≿B, B≿C,那么A≿C
(3)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不满足性(Non-Satiation):两个商品组合A和B当中如果只有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消费者更偏好商品数量更多的那个组合
偏好的次要性质
(1)连续性(Continuity)(为了方便建立连续函数)
(2)消费者偏好更多样性的产品组合(不一定)
无差异曲线
一个消费者对商品组合的偏好可以借用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
既定偏好条件下,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曲线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各不相同,但消费者对他们的偏好相同(即效用相同)
特点
(1)无差异曲线有无穷多条
离远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效用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why?因为要保持效用水平不变,商品组合中一种商品的消费增加时必须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why?边际替代率递减
从几何意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表明其倾斜程度越来越平缓
从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经济学意义:凸向原点意味着,随一种商品数量增加,另一种商品减少量越来越小,即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功能越来越弱。
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任意两点的连线上,商品组合都更加丰富,消费者满足水平更高
特例
完全互补品
例:左右脚鞋
完美替代品
例:农夫山泉和怡宝
边际替代率
定义:在效用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效用水平不变是调整数量的前提
递减规律: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减少,即随着一种商品数量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反映出了两种商品对消费者而言稀缺程度的相对变动,也反映出了它们满足消费者偏好的相对能力的变动
预算约束曲线
含义: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图线:
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预算约束线的变动
消费者选择
消费者均衡的决定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试图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的商品数量组合。
驱使:追逐更高效用动机的驱使
制约:受到来自收入预算的制约
借助于无差异曲线和约束曲线
消费者均衡处于预算约束线上
预算约束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才可能使得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
两个条件要求
这表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与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本质上具有相同的含义。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还是序数度量实质相同
意味着寻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需要将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调整到以其主观价值判断所决定的两种商品之间的比价恰好与市场衡量的比价相一致的最优组合点上。
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收入带来的影响
收入-消费扩展曲线
定义: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1)当前面图中M线为直线(向右上倾斜)则表明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同比例扩大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2)当前面图中M线为图中所示时,则表明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但随着收入的增加,第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而第二种商品消费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所以第一种商品是必需品,第二种商品是一种奢侈品
(3)若为后图情况(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反而减少)因此,超过E3点对应的收入之后,第一种商品就成为一种低档品
消费者的收入扩展曲线表示了/反映了: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扩张其消费的一条最优路径
收入变动过程中不同商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不同的变动趋势
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曲线:
家庭在食品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上的支出与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之间的一个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以及其相对应的图形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随着收入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可以由消费者收入扩展线得到
恩格尔定律(统计规律):家庭的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价格-消费扩展线
含义:在消费者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简称:价格拓展线)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借助于价格-消费扩展曲线可以得出商品的一系列可能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get !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在消费者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消费者的需求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价格变动的总效应
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在维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做出的调整
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做出的调整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 ,比如下降,消费者用便宜的商品代替相对昂贵的商品,因而会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量,这是替代效应;同时,该商品价格下降又使得原有的收入具有更高的“购买力”,因而消费者也会变动两种商品的需求量,比如同时增加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这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取决于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之间相互替代的程度,可替代程度越大,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就越大
收入效应取决于商品的收入弹性的大小,收入弹性越大,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效应对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大。
收入变动并不总是与需求变动同方向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正常商品(奢侈品和必需品):
低档品:
吉芬商品:
序数效用论的优缺点
优点:避免了基数效用论的缺点
主要缺点: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设太过于局限不是所有商品组合都可以画出(满足典型特征的)无差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