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夏商西周思维导图:包含青铜器(名词解释)材料与制作,青铜是以红铜为主的合金,一般为铜锡合金,夏和商代早中期,商晚期和西周早期等等
编辑于2022-09-06 16:13:56 北京市夏商西周
序言
青铜器
青铜器(名词解释)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的工具或饰物。夏代开始出现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经很丰富,并出现了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器型多种多样,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材料与制作
材料
青铜是以红铜为主的合金,一般为铜锡合金
艺术的演进
夏和商代早中期
夏、二里头文化
商代、二里岗文化
青铜礼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酒器、食器及水器都有不少发现。虽然酒器最多,礼器的组合以觚、爵、斝为中心,作为食器的鼎,地位突出,有些形体很大,特别是方鼎。
合范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器壁普遍均薄,中小型器物的装饰常常十分精细,兽面是流行的装饰主题。夸张变形的图案面貌、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已经显露。商中期,器物明显较前厚重,礼器更加丰富,装饰转为满密繁缛,纹样也不再满足于平面化,兽头高浮雕、圆雕性的装饰已经出现在尊等大型器物的肩部。
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晚期
造型
或方或圆,往往由突起的扉棱和圆雕性装饰构成复杂的三位空间变化,威严之中,透露着神奇。
装饰
追求满密,强调立体效果
妇好墓
后母戊大方鼎
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这个鼎呈长方形,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朴素无纹,是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的每边需要8块外范构成,鼎足则是用三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空心的,只在最末端有一段实心,这是使之与鼎身保持相似的厚度,使在冷却过程中,不致因收缩不一而产生开裂现象。鼎耳也是空心的,由于这样一个大鼎,必须用鼎足朝上的浇筑方法,所以鼎耳是单独铸造,然后再和鼎身合铸在一起的
西周早期
西周中晚期
食器为中心,水器地位上升,开始铸造成套的编钟,简素平朴是中晚期的大潮流。
偏远地区
四川三星堆
器型及其功用
酒器
在夏商青铜器里,酒器数量最多,种类繁复,入周之后,地位下降,数量、种类减少。按照具体功用,酒器课大致分为:爵、角、斝等温酒器,尊、罍、壶、觥、方彝等盛酒器。饮酒器较为轻便,形体也较小,贮酒的器物则体型较大,为了保持所贮酒的清洁,还常常加盖
尊
是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物,大口有肩是习见的样式。一些无肩尊造型似筒如觚,有些又取鸟兽造型,表现出极高的写实能力
食器
按功用,食器还能细分为鼎、鬲、甗等烹煮器,簋、簠、盨豆等盛食器
鼎
按主体造型划分,鼎主要有方圆、高矮的差异,若按足形划分,则有柱足、带足、扁足的区别。商和西周,方鼎数量较多。造型规矩周正,庄重肃穆是主要的设计追求,这应当是由鼎重要的礼法、等级意义决定的。
鬲
腹足不分,足形往往似袋,上端较丰满且中空,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增加受火面积,便于加热升温。
水器和其他
水器
乐器
编钟
装饰及其含义
设计与构图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装饰一般简陋,素面者为数不少,若带装饰,构图也往往稀疏,主要就是结体简单、做散点布列的乳钉和二方连续的网格几何纹
青铜器装饰展现出对繁缛瑰丽的渴望,高潮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器物常常花纹密布。动物纹是装饰的主体,如象、鸟、鹿、龟、蝉、蚕,而虚幻的更常见,如龙和凤。强调立体效果是此期装饰的突出现象,常以云雷纹做地,主纹是高出地纹的动物纹样,其上再加饰纤细线纹,形成了商晚期极盛的三层花纹
到了西周中晚期,尽管仍有装饰繁缛瑰丽的少数实例,但简素平普的大潮流无可阻遏。结体较单纯的窃曲、重环、波带、瓦纹渐成为主流,他们有明显的几何化倾向。布局也由满密转向简洁,二方连续的带状排列数量日益增多,显得越发严正有序。神秘诡异的气氛衰减以至消失了,震心夺魄的力量也随之失去
动物纹
兽面纹
主要根据角或耳的形状,有牛头、羊头、虎头等不同类型。形象无论繁简,都以鼻梁居中,左右严格对称
饕餮纹
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多饰在器物的显要位置。有学者曾做过不同的解释。有人把他作为怪兽纹,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饕餮即虎,有人认为是牛头,而更多的则以兽面纹来称呼它
被称作饕餮的兽面纹,应该是牛、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的表现。但又不是完全的写实手法,而是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综合处理。总之,这类纹样是赋有宗教意义的。
龙纹
龙是被赋予种种神灵秉性的灵虫之长。在商周的青铜器上,或作兽面纹的组成部分,或以二方连续等形式作为独立的装饰。
鸟纹
鸟类纹样只是青铜器的辅助装饰,在商晚期,时而成为装饰的主题。鸟纹往往较大,形象富丽华美
夔纹
近似龙纹,常见于商代的铜器纹饰中,或以两夔相对形成一个饕餮纹,或做饕餮纹的附饰
几何纹样
窃取纹
由兽面、夔龙、鸟纹变化得来,如一横向的s,但中央有目。通常左右排列,去二方连续的构图,显得严正有序。
云雷纹
最常见的几何纹就是由回旋的线条组成的云雷纹。云雷其实由两种,曲线的是云纹,折角直线的是雷纹。它们通常用作主题纹样的地纹
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图案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即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又是以头部为主
单独纹样
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对称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由于特定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的要求。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往往产生庄严感。兽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肃穆威严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手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对称
特定要求
成型
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这种刻花,在后期已经达到细致精巧的程度,且多用三层花纹。所谓三层花纹,就是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装饰方法
玉器与其他
玉石器
陶瓷器
陶器
泥质陶为数最多,因其质地较细腻,故常做饮食器,夹砂陶质地较粗,但耐热性能好,故每为炊器。胎色常为红和黑,素面者较多,若带装饰也颇为朴素,技法以拍印和刻划居多。彩陶屡屡发现,但装饰较为粗率。
白陶
精美制作旨在商晚期昙花一现。水平最高,主要是上层人物的礼器和殉葬品。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他们质地坚硬、器身均白,造型周正、装饰繁缛
硬白正繁
硬陶
硬度高,坚实耐用,质地较粗,贮盛器较多。硬陶表面大多有压印、排印、戳印的几何图案,带印纹的又称“几何印纹陶”。卫视有云雷纹、方格纹等
结语
风貌与其演进
由平实质朴到繁缛诡奇再到严整规矩,这是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发展风貌。尽管向前绿松石的牌示已经有了不同反响,但平实质朴仍是夏代青铜器的风貌;入商,向繁缛诡奇的趋势日益明确,到商晚期,登峰造极,时代新风尚终于形成,还延续到了西周早期;严正规矩集中体现在西周中晚期,虽然最后难免简陋粗放
商和西周的繁缛诡奇、严整规矩是世风人心使然。繁缛诡奇的生成反映了敬上帝、尊鬼神、蒙昧迷信的时代,严整规矩的确立则联系着尚礼乐、重纲常、等级森严的社会
对夏商西周工艺美术风貌与其演进的四点认识
工艺美术品是为人产生的,人的喜恶取舍决定着作品的面貌,而人的好尚则受到经济、政治、宗教、观念、地域,风俗的制约
人本
时代工艺美术的主流是官府的制作,其风貌体现着统治集团的意志
主流是官府
王朝更迭并不能令工艺美术面貌迅速改变,大批前代的造型、装饰会被后代延续
前代延续后代
新统治集团的意志、新举措将引发新风的诞生与成熟
新集团、新风尚
影响
商代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特点
商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往往带有宗教的迷信色彩
商代工艺美术是威严、神秘、慑服精神力量的象征
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
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