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生产与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家庭教育(最主要)广义: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社会教育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学校教育(占主导):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编辑于2022-09-10 20:52:22 河南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 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来源
(一人一书一句话)孟子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首次将“教”“育”结合起来的是谁
教育的定义
广义
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
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学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无意识 动物的 本能的(婴儿吮吸)不算教育
表现在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人在教育在(如果世界毁灭没有人类了,那教育也不存在了)
历史性
古今不同(现在学航模,古代没有)
时代性
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
概念
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文化等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
历史继承性
古今相同(古代唐诗宋词,现在也在学)
发展不平衡性
可前可后(超前或者落后政治经济制度) 清王朝被推翻后学习的还是清朝的东西 清末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生产性
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现在学知识,毕业工作赚钱)
民族性
民族文化
❌长期性
培养人才周期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功能(本体)
培养人
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个性化
促进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派生)
推动和促进
社会变迁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生态功能
社会流动功能
人才在不同区域或社会层次、职业岗位间流动
按性质分
正向功能(积极)
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消极)
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内)
学习前的学习目标
隐性功能(计划外)
根据学的内容做成了某个项目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最古老的 代表人物:朱熹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生物起源论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学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
桑代克(美)
口诀: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论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孟禄
口诀:心理仿孟禄
这两种学说都是错误的,都否认了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论
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
米凯爱劳动
❌交往起源论
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代表人物
叶澜(中国)《教育原理》
叶澜爱交往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哪些果子好吃、怎么打猎 为了生存
教育产生的条件
劳动
语言的形成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教育的特征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口诀:简单劳动无阶级
🌟古代
奴隶社会
中国
夏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庠、序、校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庠(xiáng)
最早出现(暂无文物证实)
商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代
西周
国学、乡学
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学)“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有阶级性
春秋 战国
稷下学宫(战国)
第一所高等学府(稷下是个地名)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春秋)、私学繁荣(战国)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直接促成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国外
古埃及
宫廷学校
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
较高深的科学教育,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研讨
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学校
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教育
典雅 轻女子教育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到政治家和商人
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
崇文、理性
斯巴达教育
重女子教育
培养军人和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尚武、军事主义教育
封建社会
中国
两汉
太学、郡国学
太学: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地方官学的发展始于“文翁兴学”
文翁石室(成都)
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 唐
国子监、六学二馆
隋朝建立科举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国学:程朱理学
清
废除科举制(1905)
国外
中世纪的欧洲(14-17C)
漫长的黑暗时期(教皇权力过大)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七艺
三科(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学校产生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好好学习是不会挨饿的)反应了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口诀:劳教分离有阶级
近代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世俗化(摆脱宗教)
重视立法,依法zhijiao
🌟现代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活到老学到老
(法)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教育结果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ps.网络教学技术等)
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概念
教育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任务
揭示规律
教育学萌芽阶段
中国
一个人、一本书
孔子 《论语》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及政治家
“仁”为核心——品德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因材施教
求而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人不同性格,用不同方法引导)
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春秋》(六艺/六经)
《学记》
更多是说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及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门论著
成文于战国末期,孟子弟子乐正克整理所著
教育思想
教育的功能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表明了教育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表明教育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与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一致
学不躐等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致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西方
古希腊
师徒三人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
西方最早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人
三步走
苏格拉底讽刺
定义
助产术
对对方不断的提问、讽刺,让对方觉得自己很无知,再对对方进行引导,让其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代表作《政治学》
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目的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最早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古罗马
一本书
🌟昆体良
详细讲到教育法,如何教学的方法
《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雄辩术原理》(同一本书 翻译不同)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独立及多样化阶段
培根 首提出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是提出但没有实现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夸美纽斯 来实现
《大教学论》
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之父
班级授课制(第一个提出)
解决老师的不足
第一个提出“班级”的是埃拉斯莫斯
泛智教育
普及初等教育(义务教育)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男女平等)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直观性原则做了论证
系统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口诀:级智夸大独立
康德 首开课
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
赫尔巴特 来规范
1原则2基础3中心4阶段
《普通教育学》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
一原则:教育性教育学原则(第一次提出)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
教育性教学原则:传授知识➕品德教育
二基础:首次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旧)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不应该是老师一直给学生灌输知识,不等学生反馈
旧三中心:和杜威的相对
四阶段: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
口诀:小明联系小方
杜威 去改变
1本书3中心4个即5步法
《新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新三中心: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四个即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
五步探究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提倡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
不应该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应该为了学知识而学,最后顺便考个试
❌陶行知
杜威学生,全面学习老师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卢梭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遵循儿童本性,接受顺其自然的教育,反对人的干预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被认为“最早发现了儿童”
卢梭爱自然儿童
洛克
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人生来是白板,后期塑造,强调后期教育
《教育漫话》——和亲戚就教育话题往来的书信
口诀:洛克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瑞士)裴斯泰洛齐
瑞士基础教育做的是全世界最好的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慈爱的儿童之父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研究小学各科教学法,其研究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口诀:裴斯心理重劳动
斯宾塞
代表作《教育论》
实证主义者,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
教育预备生活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最早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
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只是提出并为研究)
博比特《课程》专门研究“课程”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老婆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
研究流浪孤儿、犯罪分子(处于苏联动乱时期)
《论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人
一人犯罪集体受罚从而施压
用个人的力量影响集体
杀鸡儆猴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两者相对
现代教育发展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科结构
“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框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
倡导发现学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布卢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
“掌握学习理论”
赞可夫(苏联)
《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
学生伸手蹦一蹦才能够到(理解)
高速度
讲授知识深度广度从而使学生理解记住,而不是重复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差生应该付诸更多关注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被称为“活得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他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巴班斯基
《教育过程最优化》
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是整个系统每个部分都会相互影响,需要找出最优化方案教育学生
(瑞士)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认知发展理论
概要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以前中专学技术很多,现在基本人人上本科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
现在计算机专业很多,以前基本没有
口诀:规(龟)速构防(方法)守(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技术培训,学成直接成为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在前人基础上创新
教育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口诀: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国内会学毛概,国外不会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
口诀:体内(教育内容➕管理体制)性质 两权(领导权➕受教育权)一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有的国家教科书篡改历史,导致认知错误(台独)
教育能够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口诀:人鱼(舆论)公主(民主)促政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了解即可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学习古诗文言文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向世界传播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李子柒古代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改善人口结构的合理手段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了解即可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
心理
身高、体重、外形......
生理
记忆、思维......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量到质
关键词:从...到;由...到
阶段性:分阶段
年龄阶段不同,任务不同
关键词:不同时期
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孩子早教)
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关键词:不同方面不同步,同一方面不同速
互补性:扬长避短
身身互补
眼睛看不见,听力灵敏
身心互补
身残志坚(身体残疾心理强大)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和个体不同、群体和群体不同
❌整体性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内发论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遗传、基因)
孟子
“性善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霍尔
提出“复演说”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一辆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威尔逊
基因复制
格赛尔
提出“成熟势力说”
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双生子爬梯实验”
双胞胎一个做训练一个不做训练从而判断是否是遗传因素导致会的技能
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性本能(婴儿吮吸)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优生学”代表人物
优秀基因相结合
口诀:孟子弗(复)霍(活)迅高格(歌)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荀子
主张“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洛克
提出了“白板说”
华生
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斯金纳
继承了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口诀:哪(钠)寻(荀)落(洛)花(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前提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前提性
可能性(可塑性)
ps.伤仲永
随着环境吧、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提前或延迟。
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环境因素——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延(严)规范,速(塑)个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出淤泥而不染”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第五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地位
广义
人们对受教者的期望
狭义
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二者关系:普遍与特殊
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目标能测量
具体的 小目标
目的不能测量
抽象的 大目标
三者关系:具体与抽象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
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代表人物
荀子
“性恶论”
赫尔巴特
知行合一
柏拉图
《理想国》
涂尔干
“教育是年轻一代社会化的过程”
凯兴斯泰纳
“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
孔德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口诀:纳(凯兴斯泰纳)社会恐(孔德)吓(赫尔巴特)图(涂尔汗)图(柏拉图)
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需要出发,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目的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的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只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如果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要求个人,就会阻碍个人潜能的健全发展
代表人物
孟子
“性善论”
卢梭
以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马斯洛
康德
口诀:啰嗦(卢梭)人福禄(福禄贝尔)齐(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新三中心
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无目的指的是无一般的、抽象的目的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教育准备生活说
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杜威
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口诀:全面发展社会人才素质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特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口诀:三人一社会
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
灵魂和统帅的作用
智育
基础和前提
体育
社会体育:娱乐性和竞技性(健身、奥运会)
学校体育:教育性和基础性(体育课)
物质基础
美育
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
实践基础(值日)
第六节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核心和主体地位 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建立学制的依据
社会➕个人➕国内外学制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
人口因素
社会依据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依据
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制本身的依据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没有制度化)
始于原始社会教育,也是一种实体化教育
有老师、教室、内容(稷下学宫、私学、私塾)
教育实体化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制度化教育
最早形成于欧洲,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我国进入教育制度化的阶段标志“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构建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
活到老学到老
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学制
欧洲
单轨学制
美国
分支型学制
苏联和中国
我国现代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
又称《钦定学堂章程》
1902颁布
第一个现代学制
未实施
以日本为蓝本(学习日本)
癸(guǐ)卯学制
男女不可同校,轻视女性
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1904颁布
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
以日本为蓝本
壬子癸丑学制
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同校
1912-1913颁布实施
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同校
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xū)学制
1922颁布
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长期使用,沿用至此 多种学制并存
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以美国为蓝本
口诀:人(壬)颁布鬼(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戌)美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步扩大,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口诀: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 高等要大众、终身要建构
义务教育
定义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特点
🌟强制性
最本质的特征
🌟普及性
全体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免费性
免除学杂费
公共性
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范畴
基础性
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方面的教育
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2006再次修订
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
六三学制
五四学制
九年一贯
少数地区八年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3本书4大支柱
3本书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
1929(英)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的形成
20c60s(法)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最终形成
19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大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问卷、访谈
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个案调查
历史法
揭示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
控制或创设条件,探讨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
一线老师、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实践经验)
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讲故事
教学日志(教学反思......)
包括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一方面受社会的制约,一方面反作用于社会具有能动性
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孔子教育内容观点:教育脱离社会生产
他认为刚出生人是好的,到人手中就变坏了“性善者”
教案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选择题:一般会给个名言或者实验判断是哪个学说
一切教育相关的(设施、规章制度、教育相关法律)
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是德国 产生于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