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收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知识点杂又多,全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背了一页,合上书本,上一页就像被一键清除了一样,根本就没有印象了。背诵是要梳理的,为了应对期末复习整理而成的思维导图,大家一起背起来!
编辑于2019-12-10 01:31:5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观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物质及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态
根本属性是运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存在形式: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特点:目的性与计划性,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道德前提(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总观点,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前进、上升的运动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本质与现象
本质是根本性质,现象是外在表现;本质是一般的、普通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原因与结果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必然与偶然
不可避免性
现实与可能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实质与核心)
同一性与斗争性(和谐)
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基本状态和形式)
量:规模、程度、速度 质:内在规定性 度:限度 幅度 范围 关节点 临界点 他物 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事物发展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外部必然性形式:主观辩证法:概念、观念、逻辑形式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核心、批判的、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核心:分析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控制、信息、系统、模型、理想化
学习唯物辩证法 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历史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
战略思维能力
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
底线思维能力
严守原则、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
创新思维能力
突破常规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
社会性物质活动、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关系是最根本关系)(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实践中介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相对独立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感觉(起始环节)、知觉、表象(高级形式)、直接性 理性认识:概念(最基本)、判断、推理、抽象性与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经过思考,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非理性因素
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从认识到实践
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
中介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掌握理论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第二次飞跃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主观必须统一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与实践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本质属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内容上一元性与形式上多样性的统一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世界得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主体性以价值性为前提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尺度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认识实际和改造世界
两者相结合
两者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认识条件
实践条件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垄断的含义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
为了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企业联合
垄断的实现形式
短期价格协定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破坏性大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融合,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
是科技进步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财政与货币政策)5.微观规制(法律手段)
作用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狭隘界限3.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5.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金融危机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经济动因
1 国内过剩资本输出2 非要害技术转移3 争夺市场4 确保原料与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私人资本输出
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资本输出国:加速资本积累;扩大商品输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垄断优势地位;产业空心化;矛盾加深
资本输入国:资金支持;先进设备 技术人员;优化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冲击民族工业;债务负担加重;国际依赖性加强
国际组织
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经济协调机构
国际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组织决定作用、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资本主义大国瓜分世界领土完毕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经济体制变革、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业机会、国际贸易发展、跨国公司、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经济风险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斗争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3.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
子主题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
政治体制“失灵”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1.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生产力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资本主义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极分化;激动社会矛盾和冲突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
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 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有相对稳定性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的二元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二元素
使用价值
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自然属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人类劳动(社会属性,决定商品交换比例)
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质的规定
实体是什么
量的规定
价值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时间(正比)劳动生产率(反比)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内容: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社会资源浪费
阻碍技术进步
两极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与发展(交换是唯一途径)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剩余价值论奠定基础
为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与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与更替
原始社会(集体劳作)
奴隶社会(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小商品经济
商人高利贷者
资本的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暴力手段剥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成资本
特点
价值
维持劳动者本人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
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新价值
资本主义所有制
含义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所有制
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
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本质
是雇佣劳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体现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价值增殖过程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延长工作日长度
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资本化
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
是资本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分工 ;资本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条件:1.产业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与三种形式中2.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
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尖锐武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本质特征
周期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
对内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管理
对外职能
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压迫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法制:1.私有制原则 2.“主权在民”原则 3.分权制衡原则 4.人权原则
选举制度
政党
本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形成
长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本质
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
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欺骗性与虚伪性,辩证看待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制约,影响)
物质生产方式(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主体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层次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历史性,继承性)
艺术
宗教
哲学(思辨,抽象,间接)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相互影响及历史继承性
能动反作用
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历史,树立科学历史观
指导社会发展
文化
思想保证
精神动力
凝聚力量
智力支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特点: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
重要因素:科学技术(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性质
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推动
阻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权(核心)
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内涵
经济形态(基础)
意识形态
政治形态
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根源于客观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相统一
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客观必然性为历史选择提供基础 范围 与可能性空间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过程
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依次演进,扬弃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是基本动力因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根本上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支配,主导
矛盾双方内容变化,地位变化
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式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经济利益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形态的更替,受历史条件限制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全面,动态,科学指导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作用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
改革的作用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生产方式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
改变了劳动形式
改变了经济结构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实践的主体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解放,服务,负责,学习
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重要法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