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5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内容。
实现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笔记,重点知识,考研可用,考编可用,考资格证可用,不定时更新其他章节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概念: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盼
狭义概念: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联系: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那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①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多,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二教育方针更突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教育与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由抽象到具体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均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指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学习完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后,在身心各方面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教学目标: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总体上说是抽象的、概括的,二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细化和具体化的程度不同;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的分解和具体化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导向作用
激励功能: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评价功能: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调控功能: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的调节控制下进行,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客观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观依据
制定者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口诀:纳荀恐吓图图)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罗杰斯(口诀:孟洛贝尔罗梭康齐)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主张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全面发展社会人才素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论据(三人一社会)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提素个性创两全)
德育,灵魂和统帅的作用
智育,基础和前提的作用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体育的特点是娱乐性和竞技性,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体育是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意义:①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④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础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独立
相互促进: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协调各育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
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中公练习册错题解析
①教育目的的层次,从抽象到具体进行排列的顺序是:教育目的、培养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②教育目的本身包含了对学生成才的期望和要求,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功能,题干强调明确、具体的教育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