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包括哲学的本质和目的、逻辑准备、哲学问题、生活的意义、实在的本性等内容。
编辑于2022-09-13 21:24:39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前言(哲学的本质和目的)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强调思想和认识的重要性,关于生活意义和宇宙本性。
用哲学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导言(做哲学)
避免时髦词语滥用
明确表达和论证
检查审视为人处世的理智基础——概念框架
追求生动的哲学语言风格
逻辑准备
好的演绎论证
它是有效论证
它的前提为真
归纳和假说
批判发现逻辑漏洞
第一章 哲学问题
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
阿尔贝·加缪:反抗生活本质的荒谬性
弗里德里希·尼采“把你的生活当做一件艺术品去过”
新弗洛伊德派哲学家诺尔曼·布朗“人是一种疾病”
弗洛伊德“涅槃原则”:生活是不去欲望或克服欲望
阿图尔·叔本华:生活是受苦,出路是通过审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达到一种超然状态(类似于斯多亚哲学:人类的大多数欲望和情感是非理性的)
第三章 上帝
索伦·克尔凯郭尔:“荒谬”是真正信仰上帝的前提(相信上帝存在≠信仰上帝)
说一个人信仰上帝,并不说明他所持有的是哪种上帝观念
耶稣会神学家卡尔·拉纳:上帝创造人,对其他人作出完全内在的回应可以回应上帝
上帝不是超验的,而是完全内在的:泛神论,上帝是宇宙,我们是其中一部分(犹太哲学家:巴鲁赫·斯兵诺莎)
黑格尔:上帝是普遍精神
上帝处于生成过程,而不是永恒不变(黑格尔,佛教)
克尔凯郭尔:理解上帝与信仰上帝是相互对立的,关键在于“信仰”这个行为本身的激情
上帝存在且是善的→恶的问题
审美整体解答:恶是上帝(世界)发展所必须的(神正论)
自由意志解答:导致恶与苦难的是我们自己,与上帝的善无关
来世公平,今生是考验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是第一动力因
设计论证与自然选择学说相互对立
康德:认定上帝存在在道德上是必然的
宗教宽容:宗教不只是信仰的事,还有仪式、传统等等
一切宗教所共有:精神性的普遍感受
宗教信仰是一种幻觉(弗洛伊德)或对现实的逃避(卡尔·马克思)
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
形而上学:探究“实在”
本体论:研究什么存在
宇宙论:研究最真实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
最真实的对象
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
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
最初的形而上学家,泰勒斯:水是最终的实在
前苏格拉底唯物论者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某种我们永远无法经验到的基本“原料”)是万物的本源
阿那克西美尼: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赫拉克利特:火
德谟克利特:原子
非物理看法
毕达哥拉斯:实在的最终成分是数
巴门尼德:因为不断变化,所以世界是完全不真实的
赫拉克利特: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存在永恒的原则(逻格斯Logos)
柏拉图的“理式”:生成的世界→存在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最终的实在是实体,宇宙是有自我意识的
心灵与形而上学
笛卡尔:三种实体:心灵、身体、上帝(未解决实体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
斯兵诺莎:心灵与身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方面(万物一体,泛神论)
莱布尼兹:存在的只是个人的眼光、个人的单子(类似于心灵)
唯心论
乔治·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伊曼努尔·康德
世界本质上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概念构建的
两个世界:自然和知识的世界,行动、道德和信念的世界
两个世界都是理性的
阿图尔·叔本华(康德学生):意志非理性,要节制欲望
目的论:宇宙正在朝一个最终目的发展(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泛灵论)
实在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激情以及共同的社会目标
实在的两条假设
最终的实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实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整体
弗里德里希·尼采:拒斥关于永恒和统一的整个形而上学
第五章 真理的追寻
两种真理
经验真理,所有为真的经验陈述都仅仅是偶然为真
必然真理
哲学上的真理类型
唯理论:知识基于理性
经验论:知识基于经验
思维活动的预设,如普遍因果性原理
外部世界→经验世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确信认识了这个世界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
语言决定论:爱德华·萨丕尔、本杰明·沃尔夫
怀疑论
大卫·休謨:某些我们原以为很清楚的事情,到头来并不能为经验或理性所证明
怀疑论的解答:康德:知识的预设是“先天综合”,对他们的怀疑没有意义
科学中的真理不仅是事实的真理,也是理论的真理
科学能否被怀疑?(进化论与特创论之间的矛盾)
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符合论
侧重点转移:一个陈述或信念本身的真→我们接受它为真的理由
真理的融贯论
真理的实用论
合理性:真理是基于已经获得的最好证据和最认真的思考,而不一定为真
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
主观真理
尼采“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正是解释和视角才赋予了我们真理
福柯:解释和视角是被文化和话语在一种知识型中强加于我们的;历史不连续
尔根·哈贝马斯(德):通过辩证法或交谈,仍可以有意义地谈论真理和知识
威拉德·蒯因(美):必然知识与经验知识不存在有效区分,术语的含义取决于对事实的解释;知识是一种有机过程
克尔凯郭尔:个人的主观真理才是使生活有意义的真理,主观真理是非理性的
第六章 自我
自我是意识
笛卡尔:自我认同的本质自我是心灵或自我意识
唯我论:除了一个人自己的心灵,别无他物
约翰·洛克:自我认同由记忆决定
自我及其情感
克尔凯郭尔:情感是非理性的,生存需要激情
尼采:任何情感都“有其理性成分”
柏拉图:情感需由理性支配
休謨:“理性是而且应当是激情的奴隶”
弗洛伊德:情感不是自我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情感并非与自我或灵魂相分离,而是其本质要素
威廉·詹姆斯:情感源于身体的变化
约翰·杜威:情感是由感受和意向性构成的
唯我论→自我中心主义的困境→他人心灵的问题→类比论证
心——身问题
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是否是同一实体?是否相互作用?
二元论者
心——身不是分离的实体
行为主义,所有关于“精神事件”的说法都应被翻译成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倾向
同一性理论:精神事件与大脑事件相等同
功能主义:精神活动由大脑的某些功能构成,这些功能也可以用脑物质以外的东西复制出来
其他理论
让-保罗·萨特:自我是一种选择,“本真的自我”永远不会完成
自我是幻觉
佛教、黑格尔:个体自我是一种由特定类型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幻觉
赫尔曼·黑塞:我们每个人都是众多的自我
自我是社会的
让-雅克·卢梭:自然的个人是善的,是社会“败坏”了它们
马丁·海德格尔:我们是共同体特别是“无此人”的一份子,从共同体中我们才成为一个个体
卡尔·马克思:个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黑格尔:个体性的存在只有在关系中才有意义
自我与关系
“我们对他们”:个人主义,强调差异
“我们”:相互认同是首要的
萨特: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冲突
第七章 自由
自由的糟糕面:选择的痛苦
什么是自由?
面向
消极自由:摆脱……的自由
积极自由:做……的自由
个体理解
社会自由
情感自由
理性自由
由纯粹的自我决定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决定论: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不是自由的
非决定论:并不是每件事都有解释性原因(电子的运动)
弱决定论(相容论):我们不是自由的,但要在道德上负责(大卫·休謨)
捍卫自由
康德:行动和知识是不同的,在行动时,只能把自己看作自由行动的个体
萨特:我们有做出决定的自由
第八章 道德和好的生活
好的生活
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快乐不是好的生活本身,而在于令人满意的活动
成功未必能带来好的生活
禁欲主义: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为此辩护
自由
权力和创造性
尼采:权力意志
宗教
幸福
亚里士多德:好的乐观生活是幸福,与内在感受无关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心理利己(利他)主义
伦理利己(利他)主义
道德和道德伦理
义务论道德
康德
道德只与原则的合理性相关,而与行动后果无关
道德原则合理性检验标准是其可普遍性
后果论理论
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美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幸福的目标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关怀伦理学
卡罗·吉利根:道德两难不是对与错问题,而是人际关系
道德的相对和绝对
文化相对主义
伦理相对主义
道德绝对主义
尼采:道德是一种获取权力的诡计,好的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
第九章 正义和好的社会
正义
报应的正义
分配的正义
平等
正义的起源:我们一致的社会契约
边界之外的正义
爱国主义可能是一种不道德的偏爱
正义战争理论
世界主义
权利和自我
自治论自由主义:自我是非常独立的
自由主义:自我是过一种得体生活的权利的载体,而保证这种权利正是社会的责任。
共同体主义:社会之外的自我是不存在的
种族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
女性与自然
女性比男性更被等同于身体,身体是阴,心灵为阳,心灵大于身体,所以男性更优越(柏拉图,笛卡尔)
在生殖方面,女性属被动,男性掌握主动权(亚里士多德)
关怀伦理学(卡罗·吉利根)
女性主义认识论和女性主义科学(伊夫林·福克斯·凯勒)
女性主义语言哲学
第十章 非西方哲学
印第安哲学:人类应对大自然心怀感激和敬畏
非洲哲学
部落文化:人格是一个人通过成为社群的一部分而随时间获得的东西
泛灵论
文化主义者↔普遍主义者
拉丁美洲哲学
原始:宇宙本身的持续存在有赖于人的行为、仪式及自我牺牲的意愿——以人做祭祀
殖民后在拉丁美洲产生影响的欧洲哲学
经院哲学
实证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东哲学
伊斯兰哲学
南亚哲学
印度教
最古老的哲学文本:《梨俱吠陀》
催生了佛教(乔达摩·悉达多)和耆那教(筏驮摩那)
东亚哲学
孔子儒家:为人处世之道:礼
道家:老子、庄子:顺应自然
第十一章 美
美与真
柏拉图: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同一种超验的“理式”美
悲剧
亚里士多德:通过欣赏悲剧,沉浸体验情绪,而让负面情感得以释放
品味
大卫·休謨:艺术欣赏是一件主观的事,判定艺术品价值可以由有经验的人共同决定。
伊曼努尔·康德: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理智反应
艺术、伦理与宗教
弗里德里希·席勒:艺术与美有助于人际和谐
阿图尔·叔本华:艺术让我们忘却欲望和野心,达到“忘我”境界
弗里德里希·尼采:“人应当把人生看做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