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纸质文献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文献学笔记,“文献”一词,做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原则之中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知识梳理,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需要的可以看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五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要求”。
课程目标:
受教育者在学习完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后,在身心各方面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层层落实的过程。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调控功能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客观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观依据:
制定者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等
主要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为社会培养人” “培养公民” “社会需要”
2、个人本位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康德、帕克、马斯洛等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发展个性” “培养自然人” “个人需要”
3、其他教育目的理论:
1)生活本位论
1)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
“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2)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2)教育无目的论
《民主主义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3)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为谁服务”
“培养人的途径”
“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2)坚持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与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目的着力强调的,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社会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体育:
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
学校体育的特点:教育性与基础性
美育:
内容:
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
(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
(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意义:
1)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促进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独立
相互促进:
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
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
美育协调各育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
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2、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
3、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