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认识的来源和本质、认识的过程和规律、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等。
编辑于2022-09-18 17:03:15 上海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的本质
错误的观点
古代哲学: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
康德: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要求有客体、对象
黑格尔:精神活动
物质性活动
费尔巴哈:生物适用环境的活动(盲目的)
人类是能动、自觉、感性的
正确的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能动、自觉、目的)、对象性(客体)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性)
实践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
自觉能动性
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概念: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是人√
所有人都是主体×
作用&任务: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能力)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主要为情感和意志因素
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概念: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拓展: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所有客观事物都是客体×
实践中介
概念: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地位:实践中介是实践的必要因素
中介系统
依靠中介系统,时间的主客体才能相互作用
子系统: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子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
改造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认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构性)
价值关系
有用
两种变化发展
主体客体化
它变了,客体变
客体主体化
我变了,主体变
实践的形式
基本类型(从内容分)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
搞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
探索创造
派生:虚拟实践
产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高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机械)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
主要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认识具有模仿性√认识就是模仿×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否定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否定就是机械/直观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的两个突出特点(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
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
保守主义(右)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过程
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概念
感性认识
定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3个对象)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
定义:认识的高级阶段,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4个对象)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关系
辩证统一/对立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补充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经验主义错误
教条主义:理性<唯理论;经验主义:感性<经验论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包含:将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感悟等
作用:激活、驱动、控制
区分感性因素&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概念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客观原因:事物暴露有个过程
主观原因: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个过程
无限性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错误的真理观
客观唯心主义
马赫主义: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胡适):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真理一定有用√真理=有用×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
概念: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地位: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绝对性
概念: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含义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性
概念: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含义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方法论意义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怀疑主义)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真理相对性≠谬误
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的,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的本质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承认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有作用,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即使当前的时间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概念: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基本特性
主体性
主体性≠主观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
概念: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基本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依赖于知识性认识
评价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具体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即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体现
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一定有价值√ 有价值的一定是真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从必然走向自由
人类历史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
自由的概念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
认识条件
认知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
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必然
必然的概念
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相对性和绝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至上性:有能力完全认知世界
绝对性
非至上性:目前还没能力
相对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
认识对象
感性认识:事物的外部形态
理性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
形式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感性认识:直接性与具体性
理性认识:间接性与抽象性
形而上学错误观点汇总
运动和静止问题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意识观问题
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混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夸大了物质和意识的联系
“世界是怎样的”问题
观点片面:只讲联系或只讲区别
否定观的问题
主张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主张全盘否定
认识论的问题
认为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机械的”“直观的”,否定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生理因素
间接经验
实践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