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等。
编辑于2022-09-18 17:18:52 上海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马哲是唯一正确的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
同一性
三大唯物主义、两大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物质观(本原)
物质范畴
物质是什么?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空
意识观(派生)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
以唯物为基础,物质世界怎样存在?
两大总特征
联系(普遍联系)
含义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
发展(永恒发展)
内涵与实质
内涵(概念)
实质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过程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只有经过过程才能实现发展
方法论意义
五对基本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问题
原因和结果
概念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概念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概念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附加)分类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有
可能性
没有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潜在)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概念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和形式
概念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动力
地位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量变质变规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概念
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意义
认识论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的本质
错误的观点
古代哲学: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
康德: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要求有客体、对象
黑格尔:精神活动
物质性活动
费尔巴哈:生物适用环境的活动(盲目的)
人类是能动、自觉、感性的
正确的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能动、自觉、目的)、对象性(客体)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性)
实践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
自觉能动性
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概念: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是人√
所有人都是主体×
作用&任务: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能力)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主要为情感和意志因素
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概念: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拓展: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所有客观事物都是客体×
实践中介
概念: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地位:实践中介是实践的必要因素
中介系统
依靠中介系统,时间的主客体才能相互作用
子系统: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子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
改造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认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构性)
价值关系
有用
两种变化发展
主体客体化
它变了,客体变
客体主体化
我变了,主体变
实践的形式
基本类型(从内容分)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
搞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
探索创造
派生:虚拟实践
产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机械)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
主要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认识具有模仿性√认识就是模仿×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否定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否定就是机械/直观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的两个突出特点(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
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
保守主义(右)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过程
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区分感性因素&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概念
原因
无限性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错误的真理观
正确的真理观
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方法论意义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怀疑主义)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基本特点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人类历史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
必然
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相当于社会历史主义中的物质和意识
社会存在
结构
社会意识
结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存在交叉: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内涵
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要动力
第三动力: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要动力
第四动力:改革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是重要动力;在生产劳动/生产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地位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作用表现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唯心主义
英雄史观
唯物主义
群众史观
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有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