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性论》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如果人们彻底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
编辑于2022-09-19 09:28:53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人性论》读书重点笔记精华整理
1. 休谟和他的哲学思想
1.1. 休谟的核心思想
先从总体上谈谈休谟的个人气质,从这些气质中, 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休谟的思想
大卫•休谟是苏格兰人,1711年生于爱丁堡,65岁时 在那里病世
关于休谟这个人,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家吉尔克的评价非常到位,他说,"如果你想寻找 西方18世纪精神的化身,休谟是最好的代表"
休谟承认人的私利,但又强调德性,他喜欢美文,但重视名气 ,主张法治秩序和自由经济,也忠诚大英帝国, 这一系列特质在他身上都体现得很充分
在日常生活中 ,他重视德性和体面的仪表,是个谦谦君子,从不极端偏激,代表了西方18世纪建设性的、中庸化的精神气质
在休谟身上,可以看到18世纪英国的苏格兰人在社 会转型时期对市民社会的钟情。休谟一辈子没结婚, 没有多少浪漫的谈资和故事,他的人生故事,表面上 看好像很平庸,但平庸中有大智慧。可以说,休谟身 上集中体现了 18世纪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古典主 义三种因素,是这三种因素的融合。
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休谟。你要记住,他提出的几个理论命题,在思想领域有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对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这个命题
什么是实然与应然
实然与应然的区分,是说一件事物我们从因果性上看好像能确定是一个样子,但并不等于它就应该是这样。
实然 ,是实际的实,然后的然,指现实存在的实际状态或者样子;应然 ,是 应该的应,指现实存在应该的样子;应然与实然相对
人类社会就需要区分"应然"与"实然〃,因为人类社会中有”应然〃的事情,这里面有人类社会的价值因素 ,也就带来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人类世界里的"应然”的规律和法则
休谟认为,人是从情感发动,才有了他感知的外部世界 ,当人性转化到外部世界时,就出现了社会秩序、经济生活,进而就有了政体结构和人类历史等等
所以 ,论述人性很难,它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东西。能 研究人性原理的,必须是一位综合性的思想家
按照今天的学科分类来说,休谟除了是哲学家、道德 学 家 ,还是一个法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一个美学家 和历史学家
那么研究人类世界的应然,休谟的思想出发点是什么呢 ?休谟觉得应该首先探讨人类社会的主动因素,他认为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人们无法知道,是否存在着绝对必然性的东西,只能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 ,理解和把握道德世界
这里的道德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在18世纪的西方思 想 界 ,"道德的〃,英语是moral , 是个非常丰富的 词 汇 ,不仅仅是现在的伦理学所说的那种狭隘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当时〃道德的〃这个字包含的是普 遍 的 ,不同于自然世界的整个人类社会。道德世界的本性在于人性,休谟的核心思想就体现在他的主要著作《人性论》之中
1.2. 《人性论》的主题和结构
主题
他能动笔,直接来自牛顿自然哲学的鼓舞。休谟企图解开人性的奥秘,他认为 ,人性是一切认知能力的源泉。他想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方法,以经验为依据 ,研究人的本性,并且要在这个范畴里取得牛顿那样的成就和影响
牛顿的科学原理在当时也属于哲学范畴,他解决了人 类对自然世界因果必然性以及相关真理的认识,而在 社会政治领域,牛顿意义上的科学却空缺着
当时跑到法国潜心研究和写作的休谟觉得,在社会领域建立—个普遍的哲学原理,不仅很必要,也是有可能的。他决心完成这门有关人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那就是人性学
结构
这部书被休谟分成三卷,"论知性"、"论情感"和"道德学 ",休谟是基于对人性科学的理解分成这三卷的
前两卷出版于1739年 ,第三卷在1740年印行。 其中第一卷"论知性",你可以改译为"论理解",因为他讨论的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卷讨论情感心理学问题 ,第三卷讨论道德学或社会政治哲学问题
虽然是三卷,但你要知道,"论知性"是为道德学提供 认识论前提;情感论探讨的是道德学的心理情感基 础 ,而道德学则展开了以政治德性论和正义规则论为 核心的政治哲学。所 以 ,休谟企图建立的牛顿式的科 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后两卷,特别是第三卷"道德 学''中
他把牛顿建立自然科学的那种"经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 ,运用在社会政治领域,从 《人性论》的副标题 :"在精神科学中采取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在他看来,道德学属于精神科学 ,他要通过实验推理,像牛顿演绎出一个自然科学 体系那样,建立起一个社会政治理论的科学体系,从而在精神科学或社会政治科学中,取得牛顿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这是休谟的梦想,也是他的哲学的目的所在
1.3. 《人性论》的影响
1992年去世的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 过 :休谟关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性,而且他的知识论也主要是为了理解,作为一个道德存在和一个社会成员的人的行为而建构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休谟的成就,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有关人类制度 生成发展的理论,正是这个理论,构成了他赞成自由 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一批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开 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今天 ,这些伟大的苏格兰道德哲学家 ,已经被公认为是现代进化人类学的主要创始 者。此外 ,休谟的思想还为美国宪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休谟的道德伦理学
2.1. “休谟难题”
“是”和“应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性论》的第三卷是“道德学”,休谟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有极其重大的关系。与“是”和“不是“相比,“应该”或“不应该”表示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休谟的意思是说,他发现,他们那个时候的道德学体系中每个命题都是由一个“应该"和一个“不应该”相对应地联系起来,这时问题的实质就变了,道德学不再是一个科学上的事实问题,而是一个价值问题了。
究竟什么是善恶好坏,人们无法用自然科学的推理比如推导出数学观念间的那种必然联系,或是物理实验室中得出的普遍经验,这些推理和实验都没办法得到关于善恶好坏的共同一致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主观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在“应该“和“不应该”之间度量的,对于人类这样一个建立在苦乐、利益、义务与责任等方面的应然的社会来说,人究竟如何从事道德行为,就必然涉及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与普遍价值的关系问题
2.2. 休谟的道德哲学
休谟首先区分了理性与情感的作用,他抛弃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观念,不去讨论我们应当做什么的道德训教,而是试图描述道德原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伦理道德上区分好坏善恶,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这是休谟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他说,凡是能够使个人在情感上获得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痛苦的便是恶的行为。根据这个原则,他 提出了四个决定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那就是:凡是对自己有用的,对他人有用的,直接令自己愉快的,直接令他人愉快的,行为、品质和德性便都是善的,好的,有价值的;而与此相反的,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令自己痛苦和令他人痛苦的行为和品质便是恶的,是没有价值的。
“休谟难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他指出了“是”与“应该"的分立,而在于“是”与“应该”"的关系。“是”不导致“应该”、道德不来自这样的因果推理,那么如何弥补人们常常面对的事实与价值之间巨大的分裂和空隙,又如何能从事实问题过渡到价值问题呢?
休谟没有按照传统的知识论、道德论和意志论的三分法来研究,他的研究基本 上以二分法展开,一方面是以知识为主的知性认识论;另一方面是以情感为主的道德心理学,传统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意志部分,被休谟包含到情感的部分了。
2.3. 休谟和缓的怀疑主义
休漠之所以提出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实际上有个方法论的深层原因,那就是他的怀疑主义。他的怀疑主义既不同于笛卡儿的哲学的怀疑主义,也不同于彻底虚无主义的怀疑主义。他是基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而产生的怀疑主义
。因此,休谟反对“过度的怀疑主义”(total scepticism),认为存在着-种“和缓的怀疑主义”(a mitigated scepticism),这种怀疑主义是合理的,对人类有益的,“它的用意在于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理性,为此,我们需要这种和缓的怀疑主义,它并非否定理性的作用,而是理解它的限度。
所以你一定要理解,休谟在社会领域可不是个道德怀 疑论者,而是一个常识道德主义者(commonsense moralist),他试图在理性主义和彻头彻尾的怀疑主 义之间开辟一条中间道路。
2.4. 多重角度解读“休谟难题”
休谟难题,完全可以从政治哲学、法律制度和社会共同体等多角度解读。也就是说,事实与价值的分立和关联性,不仅涉及情感、动机与意志等的善恶好坏问题还是一个有关公共政治的正义问题。从政治正义而不是从道德善恶的角度理解休谟难题,是休谟难题的另一个研究维度。
休谟的道德学集中地表现为德性论或者说政治德性论。不过基于事实与价值两分的前提,它是一种情感 主义的,或是自然主义的德性论或公共政治论。休漠要建立的并不是为个人的动机、意志、情感等提供一 个远离社会公共事务的象牙塔,或者道德上独善其身的修练场所,而是一个能够开辟出公共政治事务并为 其提供规则、制度和正义美德的道德学
因此,它又是一种正义规则论和政治经济学论。从这个意义上审视休谟难题,就不再局限于狭义的道德领域中“是”与“应该”间的差别、动机与行为间的差异,而是可以包含广阔的社会政治内容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休谟难题既是道德难题,更是一个社会难题,一个政治正义论的难题。
不仅如此,休谟确实提出了三个基本正义原则,那就是:一是私有财产权的确立与稳定;二是同意的转 让;三是许诺的履行。休谟的这三个原则,对于建构社会共同体,对于一个社会制度具有的正义德性来 说,都超出了狭隘的道德学而进入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领域,或者说它们虽然都属于古典思 想中“道德学”,但实际上触及了政治正义的法律规则、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德性。
3. 休谟的人性理论
休谟对外在的自然状态和内在人性的预设
3.1. 休谟所理解的人性
休谟和启蒙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认为不变的人性蕴涵在变化的历史过程之中。休谟对人性的解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方面人性是具体的,因人而异的,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它们构成了人性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人性又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规律性,在历史和现实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具有人格的同一性特征。
所以,休漠的人性论体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人类社会需要一种持久稳固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社会机制的发生不是人们运用理性提前设计好的,而是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他一方面认为人的情感因环境的不同而时常发生变化,甚至是发生剧烈的变异,但另一方面,人的情感活动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一种恒长的人类本性
3.2. 资源困乏的外在环境
我们先看休谟人性论的外部预设,也就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休谟政治哲学的第一个出发点,或者说前提,就是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休谟看来,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动物,形成一个群体,组合政治社会,建立规则与制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外部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休谟写道:“当各个人单独地,并且只为了自己而劳动时,他的力量过于单薄,不能完成任何重大的工作…借着协作,我们的能力提高了;借着分工,我们的才能增长了;借着互助,我们就较少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袭击。社会就借这种附加的力量、能力和安全,才对人类成为有利的。”
3.3. 人性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
相比之下,休谟更强调的是内部预设,这才是人性论的真正出发点。在他看来,即便外部资源的匮乏使人迫于生存需要结合在一起,但究竟怎样结合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并产生一个正当的政治社会秩序,需要预设两个内在的前提,那就是人性的自私与有限的慷慨。这种人性使人们结合在一起,组成社会群体,在合作中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公共社会之间的利益分化、关联以及协调,进而形成一定的规则与制度,最终构成一个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实现人为的正义的 美德。
休谟在这两个人性的内在预设中,强调的重心是人性的自私,而只主张十分有限的慷慨与仁爱。休谟认为人的自私本性并不是狭隘的绝对自我中心,还有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的“同情感”(sympathy)。这种共通的情感,和他在后来其他的著作中所说的仁爱之心(benevolence)或人道的本性(humanity)不同,是一种有限的、在自己的利益得到确认和保障、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得到维系时,产生的对他人同情的感受。所以,这种同情或慷慨不同于博爱精神,它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度的,仍然是基于私利之上的。
3.4. 人性论的重要意义
休谟以及亚当斯密建立起来的道德哲学,是把英国社会当时的古希腊道德思想与基督教伦理调和、整合在以市民社会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源流中。他通过财产权的维护、经济自由的保障,以同情、习俗、惯例和共同的利益感为纽带,把古代的德性传统与近代社会的利益原则、法治精神和正义标准结合在了一起,确实是进行了一场政治哲学的实质性的改造。
但是这种改造不是破坏,不是抛弃古代的传统,相反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传统的道德原则也随之调整,使传统在新的市民社会得到延续、转形和尊重,使人们感到传统的现实力量。麦金太尔的指责和批判忽视了休谟的思想中有关同情、仁爱的道德思想,这正是休谟哲学中与英国传统思想两大渊源共同一致的地方。在希腊城邦社会已成历史陈迹,中世纪的神权社会崩溃瓦解之后,休谟把古代的德性理论和基督教的仁爱思想,巧妙地嫁接到近代市民社会的道德生活中,不但不是他的失误,反而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所在。
4. 知识与情感
4.1. 印象与观念的区别
我们先讲休谟的认识论。在他看来,心灵的全部知觉(perception),也就是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产生的整体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impression),一类是观念(idea)
休谟说,“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没有任何 东西实际上存在于心中,外界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 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看见、听到、用嘴尝了、鼻子闻了,或者感受到爱、骄傲、嫉妒、欲望等一类情感时,你就获得了生动的“经验”,这就是休谟说的“印象”;
而当事过境迁,你再回想时,那些经验的逼真性和生动性都减弱了,你的心灵状态就是“观念”。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你坠入爱河,与想到坠入爱河,感觉疼痛与想到感觉疼痛,对知觉这个主体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印象与观念间的不一样。
休谟指出,人的知觉意识在起点上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认识论的,即印象与观念的联系,也就是第一卷“论知性”探讨的知识问题。另一个维度是情感的涉及到人的内在情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第二卷“论情感”探讨自然善恶的问题。
休谟的经验主义思想就体现在,他认为无论是经验得来的知性知识,还是情感意义上的道德判断,感性印象都是先于理性而存在的,理性在观念的起源上不具有优先性。
4.2. 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
直接情感,是指直接起于善、恶、苦、乐的那些情感”,包括了欲望、厌恶、悲伤、喜悦、希望、恐惧、绝望、安心。休谟说:“身体的苦乐是心灵所感觉和考虑的许多情感的来源;但是这些苦乐是不经先前的思想或知觉而原始发生于灵魂中或身体中的…如悲伤、希望、恐惧。
所以说,原始的苦乐感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痛苦或愉快的直接感觉,其中没有任何心灵的反省作用,也不包含任何由社会后天加上去的内容。休谟认为,苦乐感表明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生命的存在,即便是再伟大的人物也要患病,也有来自于疾病方面的痛苦和饮食男女的要求等等。从这一点你能看出,“直接情感”才是休谟情感主义的起点,也是他政治哲学的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休谟说的间接情感呢?他在书中写道:间接情感“是指由同样的一些原则所发生、但是有其他性质与之结合的那些情感”,包括骄傲、谦卑、野心、虚荣、爱、恨、妒忌、怜悯、恶意、慷慨和它们的附属情感。
间接情感固然有很多类型,但主要的有两组一组是骄傲与谦卑,另一组是爱与恨。区别在于,爱与恨总是针对一个外在的对象,而骄傲和谦卑是立足于自身的一种情感。我想告诉你的是,休谟的间接情感实际上提供了对道德学心理发生机制的系统描述,包含着大量的社会性内容,所以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4.3. 休谟情感论的特征
首先,休谟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原则,凡是给人带来 快乐的,都是好的、善的、值得肯定的;凡是导致痛 苦的,都是恶的、不好的、应该舍弃的东西。休谟的 这一快乐原则,“颠覆”了古希腊以来用理性来区分善 恶的道德标准。休谟认为理性只能区分真假,而不能 区分善恶,“因此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
其次,休谟的情感理论是反目的论的,是自然主义的 情感理论。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万事万物都有一 种内在的目的”,休谟认为,直接和间接情感都是心 灵自然产生的情感,并没有什么预定的目的。情感的 推移在休谟看来,依据的不是理性的逻辑,而是他一 再强调的想像力和同情,他用一种人与人之间共通的 情感联系,取代了理性的目的联系。
第三,休谟通过同情原则,提出一种社会性联系的思 想,在他看来,同情与人的社会性密切相关,如果脱 离了社会生活,那么同情也就不存在,只有在同情的 作用下,才能理解人的间接情感。这个原则运用到社 会,就是休谟说的:“对公共利益的趋向,和对促进 社会和平、和谐和秩序的趋向,总是通过影响我们本 性结构中的仁爱原则而使我们站在社会性的德性一 边。
总之,休谟的情感理论虽然谈的是人的感觉,但与类 似的反社会倾向不一样,休谟的情感理论是一种社会 性的情感,其中有对财富、幸福、权力、优雅、音 乐、体育等人生内容的追求与享受,也有同情和仁爱 之心。
5. “旧瓶装新酒”的道德学
5.1. 人的核心道德:正义
休谟先把道德的分为两类,他说,我们的某些道德感 是人为的,而另外一些是自然的。从直接情感产生的 是自然道德,而从间接情感产生的就是人为道德。所 以,休谟的《人性论》中,并列存在着两条道德正义 的逻辑线索:一条是隐含的,从直接感情引发的自然 善恶,进而对应的就是自然法和自然正义;另外一条 是明显的线索,从间接情感引发的社会善恶,进而是 它一系列基本规则,这便是人为正义。
而我和你讨论的重点是休谟基于人为道德的政治正 义,着重论述一个基于正义规则的社会政治理论,涉 及到政治上的道德、正义的规则、政治经济学和政体 论等多个领域,因为它们是休谟思想的重点。说到这 里,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说休谟的道德学实际上是一种 政治哲学。换句话说,休谟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正义 是如何体现在道德和规则之中的,也就是道德中的正 义和制度上的正义。
之所以休谟道德问题的核心是正义,是因为他觉得正 义是最重要的一种人为道德,对文明社会具有至关重 要的意义。休谟突出正义,并使善恶最终从属于正 义,因为正义涉及公共秩序和社会共同体问题,所 以,以正义为核心的人为道德不是一般心理学上的道 德情感,而是具有公共政治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 把休谟的道德学,称作他的“政治道德论”。
在休谟看来,各种各样的人为道德,都脱离不开社会 共同体中的公共利益问题,社会的规则与秩序问题。 我在这儿说的“政治”,意思是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 共同参与。休谟是在社会公益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 考察骄傲、自尊、庸平、勇敢、无畏、荣誉心、仁 慈、慈善、慷慨、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 无私、好施等等各种道德。
5.2. 休谟政治道德的本质
但是,休谟虽然把政治道德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 他并没有完全接受古典的理性主义,而是在间接情感 的框架里,展开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所以说休谟只 是接受了古希腊主流思想对公共政治的重视,但他对 政治社会的理解、对政府起源和本性的看法,以及公 民道德的认识等,与古希腊的政治理论有本质区别。
这种本质区别是,休谟在《人性论》里描绘的政治社 会早已经不是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公民也不是古代缺 乏个人权利的国家公民,他描绘的政治社会,是建立 在近代商业社会和私人财产权基础上的近代国家,这 才是休谟《人性论》中的社会基础,也是他讨论政治 道德和正义规则的时代背景。
所以,休谟的情感主义不是逃避社会,而是拥抱社会的,关键就在于这个近代市民阶级蓬勃发展的商业社会大背景,休漠呼唤的政治道德,其实是一种文明的新秩序。可以说,休谟表面上以保守姿态接受英国传统的政治形式和法治,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是革命性的,不是法国大革命式的,而是思想领域的“光荣革命”,是旧瓶装新酒的革命。
5.3. 《人性论》的影响和价值
首先,休谟的《人性论》在哲学思想史中,建立了一个基于经验主义的人性哲学体系,这在英美的经验主义思想谱系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个经验主义的哲学体系不仅包括认识论(知识论)、道德学,还包括情感论、道德论、正义论乃至社会政治理论,是一个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思想体系,这就超越了17、18世纪的英国其他的经验主义思想家,展示出苏格兰启蒙思想的理论厚度。
其次,我们在学过的“休谟难题”,是哲学史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理论难题,它凸显出认识论与价值哲学(道德论)之间的张力,由此激发了思想史上一系列的创造性探究,比如,康德哲学就深受休谟难题的影响,甚至现代语言哲学和人工智能的开发,都与休谟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整个后休谟时代的思想规划,无不受到休漠难题的刺激,并在这个问题的笼罩之下。所以,休谟的《人性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价值。
第三,在西方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峙中,休谟的《人性论》鲜明地树起情感主义大旗,第一次系统而深入地揭示了人性情感的内部机制,提出情感高于理性的哲学主张,这对于人类的认知科学、道德哲学和正义理论,乃至对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影响直到今天对神经科学、智能科学、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以及现代经济学、政治学,都依 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性意义。
最后一点是,休谟的《人性论》继承了英国政治思想传统,并发扬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开辟出一条独特而正宗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被哈耶克等思想家视为真正的自由主义的精髓。休谟等一批苏格兰思想家们,创建了不同于欧洲大陆传统的英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法理学、经济学、政体论、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解《人性论》,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现代政治思想的谱系,理解真正的自由主义的内涵,以及人性 的基础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