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对外汉语引论 第四章,人是信息加工者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本书共五篇十章,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四章 对外汉语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 对外汉语的心理学基础
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
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言语活动
丧失说话能力,缺乏语法成分(说写)
布罗卡区
不能理解
韦尼克区
大脑的两半球分工
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象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
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两耳分听实验
狼孩/猩猩和孩子
语言营养/大脑的发育取决于语言 语言是照顾者和婴儿之间的连接(互动)
大脑功能的侧化
语言习得关键期(母语) 12岁以前
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
感觉记忆
瞬间记忆,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短时记忆(操作记忆)
长时记忆
所存储的信息分为两类
按时间先后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信息”
生活经历中获得的有关世界的知识“普通常识”
记忆过程
识记
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识记依据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保持
再认
重现
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遗忘又分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构造主义
奠基人是冯特
代表人物铁欣纳
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 强调内省的方法 内省与实验相结合。
机能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杜威。
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 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 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 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 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
德文“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又称“完形学派”。
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采用综合方法在研究心理现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 对视听法教学流派整体结构的学习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行为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有两个主要特点,否认意识,反对内省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到可以测量的外显行为 成为视听法、听说法、程序教学法等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 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一部分是无意识。
但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无意识因素
认知心理学
6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弱点的暴露而迅速发展起来
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人是信息加工者 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成为认知法教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
本世纪 60年代,美国 创始人马斯洛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认为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研究方法上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全面的描述。 成为60年代以来兴起的咨询法,默教法等人文主义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对外汉语的文化学基础(一)
语言与文化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的定义至今已有100多种,尚无定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文化的特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又称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蜜月阶段
挫折阶段,这些表现又称“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
首先是饮食习惯
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交际文化
80年代初 张占一 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
吕必松
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
第三节 对外汉语的文化学基础(二)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的三个层次
语言的文化因素
基本国情
文化背景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构文化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
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含义。
语义文化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要有针对性
要有代表性 教材中反映的文化
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注释
融会到课文中去
实践 到目的语国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