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职业理念
小学教资第一章:职业理念知识梳理,包括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三部分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2-09-21 00:28:03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 学生观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行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四、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 全面发展的内涵
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2.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五、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的教育公正
入学机会均等
教学过程中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2.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居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二、 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素质教育的产生
最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
2. 素质教育的发展
1913
1999
2006
二、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三、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 宏观:国家政策的保障
2.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 微观:学校作用的发挥
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
开展校外、课外教育活动
做好班主任工作
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 教育对象
2. 教育目的
3. 能力培养
4. 教学方法
5. 学生评价
6. 教学内容
五、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三、 教师观
一、 教室职业概述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2. 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职业的价值
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 复杂性和创造性
2. 连续性和广延性
3. 长期性和间接性
4. 个体性和群体性
四、 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内涵
2. 阶段
3. 内容
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
心理素养
4. 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 学生观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行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四、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 全面发展的内涵
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2.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五、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的教育公正
入学机会均等
教学过程中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2.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居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二、 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素质教育的产生
最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
2. 素质教育的发展
1913
1999
2006
二、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三、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 宏观:国家政策的保障
2.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 微观:学校作用的发挥
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
开展校外、课外教育活动
做好班主任工作
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 教育对象
2. 教育目的
3. 能力培养
4. 教学方法
5. 学生评价
6. 教学内容
五、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三、 教师观
一、 教室职业概述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2. 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职业的价值
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 复杂性和创造性
2. 连续性和广延性
3. 长期性和间接性
4. 个体性和群体性
四、 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内涵
2. 阶段
3. 内容
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
心理素养
4. 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