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6-1983
1976-198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物介绍及学术贡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76: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1977: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1978: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造性见解、1979: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等。
编辑于2022-09-24 00:00:56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领域分类,包括一般均衡理论题、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学新方法论、交叉经济学五种。
1984-199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物介绍及学术贡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84: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1985: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6: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等。
1976-198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物介绍及学术贡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76: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1977: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1978: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造性见解、1979: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领域分类,包括一般均衡理论题、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学新方法论、交叉经济学五种。
1984-199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物介绍及学术贡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84: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1985: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6: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等。
1976-198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物介绍及学术贡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76: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1977: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1978: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造性见解、1979: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76-1983)
1976: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米尔顿·弗里德曼
人物简介
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弗里德曼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学者之一。
学术贡献
学术理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消费函数理论
“自然率假说”理论
政策观点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提倡者。他主张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之间有着一个紧密而稳定的连结关系,亦即通货膨胀的现象应该是以联邦储备银行对全国经济提供的货币数量为基准;他强烈反对以金融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手段,并且主张政府在经济上扮演的角色应该被严格限制。他亦深信经济自由,最终将导致政治自由。
1977: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人物简介
瑞典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曾任瑞典自由党主席和贸易大臣。 1899年4月出生于瑞典,1979年8月逝世。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1977年,贝蒂尔·俄林因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爱德华·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贡献
生产要素禀赋说的创立
主要著作 《国际贸易理论》1924 《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925)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1931), 揭示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指出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美国哈佛大学出版1933 《国际经济的复兴》(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construction)1936 《国际经济重建》(1936) 《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1941 《稳定就业问题》(1949) 《对外贸易政策》(1955)等。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人物简介
1907-1995年,生于1907年6月23日,在英国的巴斯市长大。1977年由于与戈特哈德·贝蒂·俄林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出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贡献
米德被视为西方国际经济宏观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领域的开拓者。
学术著作有: 《国民收入支出》(与斯东合著,1944);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1951);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国际收支》 《贸易与福利》第二卷(1955); 《国际贸易几何学》(1952); 《关税同盟理论》(1955);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国际收支》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国际收支》 《通货膨胀的控制》(1958);《经济增长的新古典理论》(1965); 《静止经济》(1965); 《增长经济》(1968); 《管制经济》(1971); 《混合经济》(1975); 《政治经济学原理》(4卷,1965~1976)。
1978: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造性见解。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人物简介
别名:司马贺,是20世纪科学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在众多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世代。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研究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广大领域,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特殊荣誉。 赫伯特·西蒙1916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37年获政治学本科学位、1943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5年获得图灵奖。
获奖荣誉
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奖(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年) 美国管理科学院学术贡献奖(1983年) 美国政治科学学会麦迪逊奖(1984年) 美国总统科学奖(1986年) 美国运筹学学会和管理科学研究院冯·诺伊曼奖(1988年) 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沃尔多奖(1995年)
1979: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西奥多·舒尔茨
人物简介
1902年4月30日~1998年2月2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成员、芝加哥大学教授及经济系系主任(1946-1961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贡献
主要思想
农业经济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主要著作
《关税对大麦、燕麦、玉米的影响》(1933年); 《训练和充实农村地区社会性工作者》(1941); 《改变农业》(1943); 《农业生产和福利》(1949); 《人力资本的投资》(1960)等。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其代表作有: 《改造传统农业》(1964); 《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 《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 《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1965); 《经济成长和农业》(1968)。
威廉·阿瑟·刘易斯
人物简介
1915年1月23日-1991年6月15日) ,1915年1月23日出生在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现为圣卢西亚共和国)一个黑人移民的家庭,经济学家,作家,教授。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于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贡献
世纪初经济大恐慌因素探索;刘易斯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所谓的两部门模型,也是经过对长期所得分配的观察与深入研究所获致的成果。
主要著作
《经济计划原理》(1949); 《经济增长理论》(1955); 《经济成长面面观》(1969); 《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1978)。
1980: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劳伦斯·克莱因
人物简介
1920年9月14日—2013年10月20日,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建人。通过他所发表的论著和对各国研究团体的大量指导,促进了有关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和使用这些模型对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的可行性的研究。由于克莱因的贡献,计量经济模型的构想已经获得了即使不普遍也是广泛的应用了。计量经济模型现在可能在世界各地,不仅在科学研究机构,而且在政府部门、政治组织和大型企业都可以找到。这位198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计量经济学之父”。
学术贡献
理论贡献
以公认的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对现实经济中实际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算,建立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并用其分析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在包括周期研究、随机波动、动态乘数反应、方案分析以及预报等理论性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的问题上,运用各种估算系统。
学术成就
是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宏观经济计量学。他在成名之作《凯恩斯革命》中,第一次完整地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表述为数学形式。
1981: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詹姆士·托宾
人物简介
1918年3月5日—2002年3月11日,早期的研究为凯恩斯主义的整体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最终发展成为当代的投资组合选择和资产定价理论。 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詹姆士·托宾所著《通向繁荣的政策—凯恩斯主义论文集》中文版,包含了他12年里撰写的43篇以政策为导向的论文,体现了他的经济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
学术贡献
证券箱选择理论
托宾早期的研究为凯恩斯主义的整体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所著《通向繁荣的政策—凯恩斯主义论文集》中文版,包含了托宾先生12年里撰写的43篇以政策为导向的论文,体现了他的经济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
1982: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乔治·斯蒂格勒
人物简介
1911年1月17日~1991年12月1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同弗里德曼一起并称为芝加哥经济学派的领袖人物,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学术贡献
“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蒂格勒是芝加哥学派在微观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是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信息成本过大,使得购买者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斯蒂格勒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市场和市场现象,并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斯蒂格勒的观点更新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中关于一种商品只存在一种价格的假定。在研究过程中,斯蒂格勒还把这种分析延伸到劳动市场。这些研究建立了一个被称“信息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983: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杰拉德·德布鲁
人物简介
别名:罗拉尔·德布鲁,1927年7月4日-2004年12月31日,美籍法国人,生前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布鲁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其创立的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是当代经济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198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贡献
理论贡献
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度量、概括帕累托的最优理论(《福利经济学》)、具有相关商品的均衡存在性(一般竞争均衡理论)、用效用函数表示偏好次序关系、总量超额需求函数(效用的需求理论)、经济核算的收敛定理等
主要著作
《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1959); 《竞争性经济的均衡存在》(1954); 《有限均衡的经济》(1970); 《德布鲁教授的“市场均衡”定理》(1973); 《总量需求函数》(1974); 《数理经济学——德布鲁论文20篇》(1983)。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