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的基本功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第四节骨骼肌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等。
肌肉主要包括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肌球蛋白受到刺激将信号传递给肌动蛋白,肌动蛋白收缩而出现骨骼肌收缩,是这样一个过程,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结合糖(glycoconjugate,也称糖复合物或复合糖)是指糖和蛋白质、脂质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显著的表面特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细胞膜和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
膜电阻、膜电导和膜电容
膜电阻(membrane resistance, Rm): 离子通道和转运体
模电导:G=1/Rm
膜电容:约为1mF/cm2
轴向电阻:对于细长形状的神经纤维和肌纤维,还要考虑沿细胞长轴存在的胞质轴向电阻(Ri)细胞直径 ,轴向长度¯ ,Ri ¯,电流传播得越快越远。
生物电(bioelectricity):
概念: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及其变化。
分类
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不受刺激时的生物电
静息电位的概念和测定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电位差。(习惯将胞外电位计为0)
与RP有关的几个概念
极化(polarization):RP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RP减小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RP增大
复极化(repolarization):去极化后,再向RP方向恢复的过程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形成的膜学说(membrane hypothesis)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和平衡电位:
静息状态,胞膜上开放有漏通道(leak channel)——主要通透K+ (改变细胞外K+浓度,静息电位改变;改变Na+浓度则不发生变化)
K+分离过程
开始:扩散动力>扩散阻力,K+外流
扩散动力:天然存在的浓度差——扩散阻力:扩散形成的电位差
最终:扩散动力=扩散阻力,平衡电位形成
RP = EK(K+平衡电位)
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细胞内外某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扩散动力、扩散阻力)等于零时的膜电位
Nernst方程
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
膜对 Na+和Cl−也有一定的通透性: 减小静息电位
钠(钾)泵的生电作用: 增大静息电位
诱发电位——有刺激条件下的静息生物电发生改变,表现为膜电位出现相应变化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概念
概念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在局部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快速的、一过性的膜电位倒转。
AP形态(神经元轴突为例)
动作电位的触发
刺激(stimulation):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三要素
强度
持续时间
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可用阈电位水平衡量)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阈下刺激、阈上刺激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去极相的Na+内流:细胞受刺激→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反转,去极化
动作电位复极相的K+外流:细胞去极化→K+通道开放,K+外流且Na+通道关闭→电位恢复,复极化
Na+和K+浓度的恢复:——钠(钾)泵活动
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传播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conduction):实际就是细胞膜不同部位依次产生AP的过程——呈“不衰减”性
无髓神经纤维AP的传播
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学说
有髓NF的AP传播 — 跳跃式传导
有髓NF传导速度>>无髓NF
动作电位在细胞之间的传播——电突触传导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传播过程:局部电流
传播特征:双向性;速度快、无潜伏期;不受温度影响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绝对不应期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的很短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其再次兴奋,这段时间叫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间内,大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产生兴奋,这一时期叫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supernormal period):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的一般时间内,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就可引起细胞兴奋,这一时期叫超常期。
低常期 (subnormal period):在超常期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需用大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兴奋,这一时期叫低常期。
动作电位的特性及生理意义
特性
“全或无”特性(all-or-none)
不衰减传播
存在不应期,不能叠加
生理意义: 在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外界刺激信息的电信号形式
将其代表的刺激信息进行快速和远距离传播
触发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开放,影响胞内钙信号
局部电位
局部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信息刺激→相应离子通道一定程度开放→诱发带电离子流→膜电位发生改变(未出现动作电位)→局部电位
较弱刺激→少量Na+内流→膜内外电压差→兴奋性局部电位
较弱刺激→少量Cl-内流或K+外流→膜内外电压差→抑制性局部电位
局部电位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
反应呈等级性:变化幅度大小与阈下刺激大小呈正比 ——非“全或无”现象
衰减性传导:去极化幅度随传布距离而 ,传播距离有限(通常1至几个毫米)
总和现象 :局部电位可以发生叠加——包含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两种情况
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在同一细胞上的先后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也可叠加在一起。
空间总和(spatial summation):相距较近的局部电位,只要在彼此的电紧张传播范围内,发生叠加。
意义:在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中转作用
①是外界刺激信息的电信号形式
②是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前提(达到阈电位水平)
第四节 骨骼肌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