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等。
编辑于2022-09-25 20:50:16 广东中心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3,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时代。
形成发展的过程
形成
分析了中国各阶级社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成熟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遵义会议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
《实践论》和《矛盾论》系统分析党内“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来源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趋于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实事求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基本原理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劝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在家里狼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有中国人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民主主义总路线
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
城市小资产
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互相联系,紧密相连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
文化纲领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革命的道路
革命道路的提出
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革命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政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在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真理性,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立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名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重视注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了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结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理论形成条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十三大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概括
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理论
明确概括和全面发展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性概括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理论
"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
把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形成条件
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子主题
子主题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形成条件
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再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式、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形成过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主要内容
加快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
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理论特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火方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奋力实现中国梦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目标要求
从202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经济思想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鉴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子主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法治思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和建设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期待
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强军思想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世界发展新境界标志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目标体系和能力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必须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去全面管治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必须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必须坚持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
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实现祖国统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外交思想
***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外工作的机制统一领导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以中国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兵器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交流、实现文明共存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党是政治体系的统领者
党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