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编辑于2022-09-26 00:14:38生物氧化
概述
定义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分解称生物氧化
发生的部位
细胞胞质、线粒体、微粒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氧化体系
通过酶促反应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为CO2 和 H2O,并释放能量,主要用于生成ATP
微粒体、内质网氧化体系
利用氧化酶类对底物进行加氧修饰,不产生ATP
线粒体氧化体系与呼吸链
线粒体氧化体系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
特点:反应温和,需要酶的催化,氧化反应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线粒体氧化体系含多种传递氢和电子的组分
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NAD+)传递氢和电子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又叫辅酶Ⅰ(CoⅠ),主要作为呼吸链的一个组分,起递氢体作用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又叫辅酶Ⅱ(CoⅡ),主要在还原性生物合成中作为供氢体
二者的递氢部位是烟酰胺部分,来源于Vit PP/ Vit B3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烟酰胺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为递氢体,同时也是双电子传递体
递氢体都是递电子体
黄素核苷酸衍生物传递氢和电子
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和FAD是辅基
NAD+、FMN和FAD均为B族维生素的衍生物,因此均是水溶性的
FMN和FAD中异咯嗪环上1、10位氮之间的共轭双键可加氢、脱氢,起递氢体作用
异咯嗪及核醇部分来源于Vit B2(核黄素)
FMN和FAD中异咯嗪环为功能基团
为递氢体,也是双电子传递体
有机化合物泛醌(辅酶Q)传递氢和电子
泛醌,又称辅酶 Q ,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可在线粒体内膜中自由扩散
分子中的苯醌结构能可逆地结合2个H,为递氢体
异戊二烯的数目因物种而异,人体内的n为10
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蛋白传递电子
铁硫蛋白含有铁硫中心(Fe-S)
铁硫中心是铁离子与无机硫原子及铁硫蛋白中的Cys残基的SH连接而成
各种铁硫中心含Fe-S的数目不同,有Fe2-S2和Fe4-S4
Fe-S通过一个Fe的氧化还原而传递电子,为单电子传递体。 Fe2+ Fe3++e
细胞色素(Cyt)
细胞色素蛋白通过辅基血红素中的铁离子发挥单电子传递体的作用
属单电子传递体
由于血红素中卟啉环的侧链基团、血红素在蛋白质中所处环境不同,引起Cyt的吸收光谱不同;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可分为Cyt a、 Cyt b、 Cyt c三类,其所含的血红素辅基分别成为血红素a、b、c
Cyt c是呼吸链中唯一的水溶性蛋白质,与线粒体内膜外表面疏松结合,极易与线粒体内膜分离
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呼吸链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由于此体系需要消耗氧,与需氧细胞的呼吸过程有关
呼吸链:由于此体系需要消耗氧,与需氧细胞的呼吸过程有关
复合体Ⅰ将NAD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Ⅰ又称NADH-泛醌还原酶或NADH脱氢酶,由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等组成的跨膜蛋白质,是呼吸链的主要入口
复合体Ⅰ传递电子的过程
NADH→FMN→Fe-S→CoQ
复合体Ⅰ还具有质子泵的功能
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内膜基质侧泵到胞浆侧
复合体Ⅱ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Ⅱ是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即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没有氢离子泵的功能
复合体Ⅱ传递电子的过程
琥珀酸-FAD-Fe-S--Q
复合体Ⅲ将电子从还原性泛醌传递至细胞色素c
复合体Ⅲ又称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复合体Ⅲ传递电子的过程,有Q循环
QH2-Cytb-Fe-s--Cytc1-Cytc
泵出质子:复合体Ⅲ有质子泵功能,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内膜基质侧泵到胞浆侧
Cyt c 是呼吸链唯一水溶性球状蛋白,不包含在复合体中,将获得的电子传递到复合体IV
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并生成水
复合体Ⅳ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也有质子泵的功能,每传递2个电子使2个H+跨内膜向胞浆侧转移
复合体Ⅳ传递电子的过程
Cytc-Cua-Cyta-Cyta3-CuB-O2
NADH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
NADH呼吸链(是体内主要的呼吸链)
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FADH2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是体内次要的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氧化磷酸化
概念
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所以NADH和FADH2的氧化过程与ADP的磷酸化过程相偶联
偶联部位
将呼吸链中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的部位称之为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也就是能生成ATP的部位
P/O比值: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0.5molO2所需磷酸的摩尔数,即所能合成ATP的摩尔数(P/O比值约为2.5,则生成2.5分子的ATP)
NADH呼吸链存在3个偶联部位, P/O比值约为2.5,即产生2.5 mol ATP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存在2个偶联部位, P/O比值约为1.5 ,即产生1.5 mol ATP
自由能变化:标准自由能变化=-nF.还原电位变化
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中进行,包含两个关键过程
电子传递
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产生ATP,使能量通过ATP被储存起来供机体使用
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已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释放的能量,通过复合体的质子泵功能,转运H+从线粒体基质到内膜的胞质侧
质子不能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返回基质,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
质子的电化学梯度转为质子驱动力,促使质子从膜间隙侧顺浓度梯度回流至基质、释放储存的势能,用于驱动ADP和Pi结合生成ATP
ATP合酶发挥作用
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完整封闭的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内膜对H+、OH-、K+、Cl-离子是不通透的
电子传递链可驱动质子移出线粒体,形成可测定的跨内膜电化学梯度
复合体I,III,IV都具有质子泵功能
呼吸链每传递2个电子使10个H+跨内膜向胞浆侧转移
形成跨内膜的浓度和电位差(电化学梯度)
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TP
ATP合酶:跨线粒体内膜的通道蛋白,也称为复合体V
功能:质子回流至基质时,ADP与Pi合成ATP
ATP合酶结构
F1(亲水部分)
功能为催化ATP的合成
F。(疏水部分)
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它能组成离子通道,用于质子的回流
腺苷酸转运蛋白
又称ATP-ADP转位酶,介导ATP和ADP的反向转运,出入线粒体内膜,同时消耗线粒体基质侧的1个H+
每分子ATP在线粒体中生成并转运到胞质需4个H+回流进入线粒体基质中
米酵菌酸(BA)
ATP-ADP 转位酶特异性抑制剂
ATP的作用
ATP被称为能量货币
ATP是能量捕获和释放利用的重要分子
ATP是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
ATP可以连续提供2个高能磷酸键
ATP是能量转移和核苷酸相互转变的核心
ATP通过转移自身集团提供能量
磷酸肌酸也是储存能量的高能化合物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影响因素
体内能量状态调节氧化磷酸化速率
ADP是调节机体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
ADP高,氧化磷酸化速率快
抑制剂阻断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过程
可通过抑制复合体Ⅰ、Ⅱ、Ⅲ、Ⅳ
解偶联剂阻断ADP的磷酸化过程
解偶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分离,电子可沿呼吸链正常传递,但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能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
如:二硝基苯酚DNP;解偶联蛋白UCP1
解偶联蛋白作用机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
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合成
例如寡霉素,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均可结合Fo单位,阻断质子从Fo质子半通道回流,抑制ATP合酶活性。由于线粒体内膜两侧质子电化学梯度增高影响呼吸链质子泵的功能,继而抑制电子传递
甲状腺激素促进氧化磷酸化和产热
甲状腺激素诱导Na+,K+–ATP酶和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增加
线粒体DNA突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功能
线粒体DNA的突变可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功能,引起线粒体病
线粒体内膜的跨膜运输
NADH的跨膜转运
a-磷酸甘油穿梭
部位:脑和骨骼肌
胞液中的NADH通过穿梭将2H交给FAD,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产生1.5分子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部位:肝、肾、心脏
胞液中的NADH通过穿梭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产生2.5分子ATP
ATP-ADP的跨膜转运
腺苷酸转运蛋白,也称ATP-ADP转位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