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目二 教资
这是一篇关于科目二 教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小学生学习、小学德育等。
编辑于2022-10-02 08:18:20 山西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
学生指导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小学生学习
小学德育
概念(单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学校德育
内容(了解):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民主与法制、心理健康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简答):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他律—自律,10岁—分水岭
2-5前道德(自我中心)无道德;5-8权威阶段(他律)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9-11可逆性阶段(自律)要求平等重行为动机;11岁后公正阶段公道、公正符合个人情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单选):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9岁以下前习俗|活在自我世界:惩罚与服从(避免惩罚),相对功利(符合自己利益);9-16习俗水平|社会中的人:寻求认可好孩子(符合大家意见),维护秩序(尊重法律规则,法律不可变);16岁以后 后习俗|理想中的人:社会契约商量(法律可变),普遍原则(道义高于一切、人、生命)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单选简答)
协调性(心口一致):逐渐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知评价调节道德行为能力;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存在转折期儿童道德发展关键年龄”三年级“
知分发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
德育过程促使学生知(核心基础)、情(内心动力、催化剂)、意(精神力量)、行(重要标志和关键)互动发展过程
全面性、多端性(任意一个方面切入)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基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基础、多方面影响(教育合力)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过程
引人向善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脚趾长毛
德育原则(单选简答材料分析)p227
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
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与严格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赖+严格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实践(言行一致)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原则:引导、说服+纪律约束、纪律规章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拓展: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集体+个人)
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单选简答)
途径
德育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教二班三活
方法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参加历史博物馆
榜样示范法(榜样人物)
情感陶冶法(感染熏陶)
实际锻炼法(参加实践活动)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道德修养法(自我反省)
道德模式(单选)
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认识
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观察学习、行为
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价值观教育
知情行观
小学生品德指导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从众、服从):初级阶段、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偶像认同、价值认同):自觉遵守态度的开端,较高水平的接受、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内化(价值体系):内化的最高阶段、高度的自觉、主动性和坚定性
小学生品德不良形成原因(简答材料)
客观原因:家庭不良教育;社会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疏漏
家庭学校社会
主观原因:缺乏正确道德认识(知);表现异常情感反应(情);存在明显意志薄弱(意);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行);性格上某些缺陷
知情意行+性格
双击编辑文本
主题
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
学生指导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小学生学习
小学德育
概念(单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学校德育
内容(了解):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民主与法制、心理健康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简答):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他律—自律,10岁—分水岭
2-5前道德(自我中心)无道德;5-8权威阶段(他律)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9-11可逆性阶段(自律)要求平等重行为动机;11岁后公正阶段公道、公正符合个人情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单选):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9岁以下前习俗|活在自我世界:惩罚与服从(避免惩罚),相对功利(符合自己利益);9-16习俗水平|社会中的人:寻求认可好孩子(符合大家意见),维护秩序(尊重法律规则,法律不可变);16岁以后 后习俗|理想中的人:社会契约商量(法律可变),普遍原则(道义高于一切、人、生命)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单选简答)
协调性(心口一致):逐渐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知评价调节道德行为能力;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存在转折期儿童道德发展关键年龄”三年级“
知分发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
德育过程促使学生知(核心基础)、情(内心动力、催化剂)、意(精神力量)、行(重要标志和关键)互动发展过程
全面性、多端性(任意一个方面切入)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基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基础、多方面影响(教育合力)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过程
引人向善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脚趾长毛
德育原则(单选简答材料分析)p227
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
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与严格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赖+严格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实践(言行一致)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原则:引导、说服+纪律约束、纪律规章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拓展: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集体+个人)
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单选简答)
途径
德育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教二班三活
方法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参加历史博物馆
榜样示范法(榜样人物)
情感陶冶法(感染熏陶)
实际锻炼法(参加实践活动)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道德修养法(自我反省)
道德模式(单选)
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认识
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观察学习、行为
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价值观教育
知情行观
小学生品德指导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从众、服从):初级阶段、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偶像认同、价值认同):自觉遵守态度的开端,较高水平的接受、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内化(价值体系):内化的最高阶段、高度的自觉、主动性和坚定性
小学生品德不良形成原因(简答材料)
客观原因:家庭不良教育;社会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疏漏
家庭学校社会
主观原因:缺乏正确道德认识(知);表现异常情感反应(情);存在明显意志薄弱(意);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行);性格上某些缺陷
知情意行+性格
双击编辑文本
主题